在国内的时候,在政府工作的一帮朋友聊起改良政治的话题,一不小心就说到自治,联邦上去。现在他们中的好几个人去了潘岳那里。中央集权,国家认同和殖民主义对本土文化,政治和经济的影响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题目,
改土归流自元代起就是中央治理边疆的主要策略,其实是一种殖民主义的策略。到民国因为中央衰落,才有唐继尧,龙云等本土势力崛起。共产党用旧典,所以云南历来的党政领导都是流官,先后有围海造田,打沙甸等事件,以致民怨积深。胡耀邦上台后做了一些调研,开始改流归土,这才有和志强,普朝柱的10年治滇和云南烟草业的独步江湖。那些年,云南对中央的财政上缴名列全国第三,仅次上海,江苏之后。江泽民时代又回到流官制度。
除了王怡之外,不知道国内学界还有谁关注这个问题。
---------------------------------------
屠杀、异地为官和外来政权
——张献忠大屠杀360周年祭
王怡
历史记忆的中央集权化
1644年是旧历甲申年。郭沫若曾作甲申300年祭,祭的是李自成在这一年成王败寇,功亏一篑。在满清异族统治的威胁下,汉人农民军的纵横,就具有了民族主义视野下的某种正当性。其功德也容易被史家无限夸大。只要他们杀满狗,他们同时杀汉人也就不打紧。汉人可由汉人来杀,川人可由陕人来杀,但汉人却万万不可被异族杀戮。这就是乱世之中的汉民族主义历史观。“敌人的敌人就是我们的朋友”,在这种与暴力革命如出一辙的民族主义逻辑下,不问青红皂白乱杀一气的屠夫,就被某种大一统的记忆刻化成了民族英雄。但对被杀戮者而言,区分刽子手的种族却是没有意义的。死就是死。良民们横死在刀枪之下,是一桩极端个人主义的遭遇,而不是某种被假想的集体主义献祭。敌人的敌人是什么人?在360年前烟尘四起的成都平原上,一个真实而残忍的答案是:敌人的敌人张献忠,不过是更凶残的敌人。
1644年乱贼张献忠入川,9月成都沦陷,献贼称帝,随即在成都平原拉开了一幕四川有史以来最残酷的大屠杀。张献忠不但杀官绅,也杀士民。更可恨的是上承秦始皇,后接毛泽东的焚书坑儒,他以科举为名,骗进士、举人、贡生一万七千人于青羊宫中,尽数杀戮。古蜀以来四川三千年文明史跌入最黑暗的年代。成都府十室九空,府南两河“尸为之塞,不能行船”,成都平原顿成旷野,天府之国数年之间竟虎狼遍地。这些基本史实在1949年前的史学界,在海外汉学界都有定论。如萧一山在东北大学流亡我的家乡四川三台时撰写的《清代史》,和詹姆斯·B·帕森斯1957年的论著《一次中国农民起义的顶点:张献忠在四川1644-1646》,都描写了张献忠登峰造极的恐怖统治。几十年后的剑桥中国史也采纳了詹姆斯的观点。但1949年后的大陆,出于抬高农民起义之合法性、进而彰现中共农民革命之合法性的“唯物主义”需要,史书关于这场大屠杀的史实,均被无良之史家说成是满清对抗清义军的造谣侮蔑。如王纲的《清代四川史》,戴逸的《清史》等,都睁眼说瞎话,称张献忠部为万民敬仰、英勇抗清的义师。
然四川的先人含冤不白,五十年来每逢成都城区改造、挖路修渠,都暴殄白骨,现身说法。如《荒书》记载,献贼入城后“先杀卫所指挥千、百户,后杀僧人、道士、匠作、医士,皆令州县解入成都。杀则投南门外大桥下”。2002年初,成都新修南门大桥下穿隧道,在工地上挖出记载中的万人坑。我曾闻讯前往河边观看,骨白如玉,天地可鉴。一堆一堆,就在眼前。先人360年的冤屈与悲情,迄今仍在历史教科书的谎言中被子孙抹煞和遗弃。一旦想及此节,令人欲哭无泪,欲泣无声。
中央集权主义最可怕的一层,就是我们的历史记忆和知识系统也被逐步地中央集权化。统治者不但在政治上要求牺牲地方服从中央,牺牲今天服从将来;而且在文化上要求牺牲地方记忆,服从宏伟叙事。于是就连我们的苦难都是中央集权化的,如果四川人的哭泣不能被统一到一个相同的哭泣声中来,四川人的哭泣就会被历史省略,被民族主义叙事一笔勾销。一个四川人可能很真诚的为“扬州十日”而垂泪,但他对始自甲申年的成都大屠杀却可能一无所知。正如我曾经在四川的乡下特意询问那些小学生,他们知道中国所有三山五岳、大河大川的名字,能背诵中国历史所谓正统朝代的整个谱系。但他竟不知道家乡的河流和山脉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不清楚四川三千年以来的历史脉络。因为我们的知识谱系,我们的情感方向,从小就是被按照一种中央集权的模式来塑造和培养的。这种模式一步步教会我们爱遥远的事物胜过爱眼前的花草。教会我们如何对当下的苦难保持麻木,而对抽象的词汇保持亢奋。
这种模式,成功的培养出一代又一代中央集权体制的崇拜者。地方的记忆,地方的知识,地方的情感,不是在事实上被编排,就是在价值上被藐视。这使众多的受教育者在最基本的个人情感上,成为了地方主义的痴呆症患者,和集权体制的发烧友。然而地方主义,是链接个人主义与国家主义的中介。没有地方主义的崛起就不可能有政治民主,因为民主首先是一个地方概念,首先意味着政治权力及其来源的本土化。没有地方记忆的凸现和地方情感的养成,就没有一种健康的集体主义和政治共同体的立足之地。我若没有作为一个四川人的骄傲,我作为一个中国人的骄傲就是虚妄的。我若没有对四川作为一个政治共同体的认同,我对中国作为一个政治共同体的认同就是危险的。如同婚姻是一种最小单位的社会共同体,地方主义也是一种最小化的政治集体主义。地方主义的政治观是一种中道,既能抗衡无政府的个人主义,又能适度消解虚妄的天下观与狂热民族主义。
在乐山人郭沫若开启的革命历史观中,张献忠的抗清被赋予太多的民族大义,被给予李自成之后太多绝望中的厚望。但1644年张献忠的入川和大屠杀,却是蜀文化三千年历史最悲惨的一场浩劫。在这一年,四川人的敌人首先是张献忠,而不是满清。因此这一年之于四川的意义,与其之于中国之一般的意义是迥异的。而与中国之一般相反的地方意义,是否就是没有意义?如同与全体利益相悖逆的个人利益,是否就是不正当的利益?大陆20年经济改革的最大成就,就是重新确立了个人利益及其权利主体的正当性。而我们未来政治转型的目标之一,则是要进一步确立地方利益及地方政治的正当性。
中国历史上的地方主义和某种自治传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儒家的祖先崇拜和宗祠制度。因为李家的人显然不会去祭王家的祖先。成都人也不会去拜上海的城隍。因此祭祖的政治意义就是培养地方主义的情感,培养一种源远流长的本土价值传统,即宗族与城邦的传统。这种传统曾经在一定程度上抵抗了秦之后中央集权体制的有效性。但1949年,中共建立了一个依托乌托邦意识形态的、彻底的中央集权政治。在共产党政权出现之前,人类社会并没有这样彻底的集权主义体制。因为只有现代极权主义才能彻底的消灭地方主义和个人主义,从而带来彻底的中央集权。当古典的地方主义被消灭后,所有的人都同唱一首歌,在政治上都拜同一个生祠(党啊母亲),在文化上都成了炎黄子孙。最近大陆也开始流行祭祀黄帝,这对黄河流域之外的族群而言是很滑稽的,因为你若已没有自己的祖先可祭,你就只好去祭黄帝。如果说祭宗庙是古典地方主义的文化仪式,那么祭黄帝就是中央集权主义的文化仪式。
因此凸现地方的真相,在文化上伸张地方的苦难,就与在政治上伸张地方的利益几乎同等重要。都是在一种屈辱的政治生活中,对于中央集权主义的反抗。
外来政权的两种模式
某种程度上,1644年始作俑的成都大屠杀,只是四川两千年来外来政权模式的一个必然结局。就像专制主义国家总会发生饥荒一样,专制主义国家也总会发生屠杀。阿马蒂亚森的研究,发现民主国家从未发生过大饥荒。事实上民主国家也从未发生过对本国民众的屠杀。因为民主正是一种根植于地方主义的政治制度,有一本叫做《硬球》的讲述美国政坛秘诀的书,作者透露的秘诀之一,就是“一切政治都是地方的”。一种自下而上获取政治合法性的地方主义,并不能保证杜绝异族侵略者的屠杀,但却能彻底化解本土执政者发动大屠杀的可能性。
360年前的张献忠大屠杀,特征之一就是执政者对民众的屠杀。献贼在成都僭位称帝,建号大顺。一般而言,从流寇变成坐寇后,统治者都会开始一个较为开明和温和的阶段。因为涸泽而渔显然是非理性的。但统治者的理性却不能给民众的安全一个包票。因为献贼大屠杀的另一个特征就是非理性。在入侵者的屠杀模式中,通过屠杀进行暴力威慑,以及因攻城略地遭到顽强抵抗,伤亡惨重,于是屠城以报复。这是两种常见的情形。张献忠九月攻陷成都,只用了4天时间,随即进行了三日的屠杀。这还可以归入报复性屠城的入侵者模式中。但献贼在随后两年中进行反复的屠杀,士农工商无一幸免。这在政治上就完全非理性了。尽管张献忠也想最后做皇帝,但他显然没有信心,知道自己强弩之末,无力改变满清入关后的大势。加上坐寇的理性终敌不过流寇的习气。于是残忍乖戾,以屠杀为乐。成为中国史上与隋末吃人的反王朱粲不遑多让的两大民贼之一。
这也是成都大屠杀与扬州十日或南京大屠杀不同的地方。异族入侵者是否进行屠杀,主要取决于入侵者,不取决于被屠杀国的国内政治制度。但国内执政者会否屠杀民众,却显然和政治制度密切相关。纵观四川史,古蜀王国自殷商以来,就是一个独立于中原的政治文明。先后有鱼凫王朝,杜宇王朝和开明氏王朝。成都发现的殷商时代城市遗址,以今日市区内十二桥为中心,有大约7平方公里的建筑物面积,城市规模不但在中国,在当时世界上也首屈一指。公元前310年,秦惠王灭蜀开明王,张仪筑成都城。以秦国公子(一说古蜀王后裔)为虚君,置蜀相和太守分掌实权。从此开启四川的外来政权模式。再到秦始皇废封建设郡县,彻底摧毁封建主义和城邦制的多元政治文化,建立大一统中央集权。从此四川的历史就成为一个被外来政权反复侵入的历史。除了赵广、雍道、李顺、王均等几次本地农民起义短至数月、长不过数年的零星混乱;近2300年的漫长时间,四川人始终臣服于外省人的统治或割据。四川也从一个政治概念下降为一个地理与行政的概念。从此2300年的时间,几乎没有一个四川人能够成为四川的政治领袖,四川的“第一把手”,都由一个千里之外的中央负责供应。
这一点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四川在政治上实行了2000余年的“计划经济”。意味着四川在长达2300年的时间,竟没有一个本地人有能力领导四川,或者意味着四川人大概永缺乏能力去推举一个能够领导自己的领袖?一个千万人之巨的庞大共同体,就像一个弱智者永远需要监护,像一个受灾区需要救济。但四川并不需要中央给它空投粮食和药品,四川和其他所有省份一样似乎永远都需要政治上的救济。它愚昧不堪,所以要中央不断的给它空投太守、知府、监军、观察使、节度使、巡抚、总督、省委书记和特派稽查员。防止本土化政治领袖的出现,这就是外来政权最核心的一个行政目标。什么是外来政权?外来政权其实就是非民主政权,这样的政权自外于每一个被统治者,它使被统治成为一种宿命,使统治成为一种殖民。因此也就极易导向一种不负责任的政治。权力和本地社会、和每个被统治者之间的血肉关系,不是逻辑和意愿上的,而是杀戮中和仇恨中的。
秦惠王之后四川2000余年的政治,是一种非常典型的外来政治模式。它有三个比其他大多数省份都更尖锐的特征,一是权力在合法性来源上的非本土化,二是地方首长在籍贯上的非本土化,三是地方首长遴选上的非本土化。
四川的外来政权有两种基本模式,一种是中央集权体制有效时的“异地为官”,一种是中央集权体制崩溃时的地方割据。
异地为官
在民主制度下,地方官员受到的制衡主要来自本土民众的选举、舆论和其他监督。因此第一,老百姓需要一个本土领袖,他与地方的利益立场是重合的,所以最敢在中枢那里为地方争利益。俗话说兔子不吃窝边草,所以他也最不敢在政治上出卖自己的父老,更遑论屠杀民众。第二,监督一个家在隔壁的官员,也显然比监督一个家在东北的南下干部更容易。
因此民主化就意味着本土化。但本土的概念与户籍制度无关,全世界只有专制主义国家才把公民的政治身份束缚在户籍当中,并要求他们随时牢记和汇报他们的祖籍。在迁徙自由的现代社会,政治的本土化与公民的籍贯无关,而和公民的居住地有关。什么人是四川人,居住在四川的人就是四川人,就像居住在北京就是北京人。国内法和国际法上,对一个公民的居住地都有一个时间的标准——通常以居住一年以上的地方为经常居住地,来判断公民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地方划分,来保障政治权力合法性的地方性归属。西方各国的选举法,都要求候选人必须在选区内有程度不一的居住时限。如英国1918年《国民参政法》要求拥有被选举权的条件是“6个月以上”的居住期限,到1928年降低到3个月。美国也要求参议员、众议员及州长等官员必须在选举时是其选出州的居民。这就不仅要求权力的合法性缘自本土,也要求地方首脑出自本土,要求他首先维护本土利益,而不是维护所谓国家整体利益。除了共同防务之外,国家并没有其他单独和不变的整体利益可言,所谓国家利益,不过是地方利益在妥协中达成的一个动态结果。如果说封建主义和宗法制度曾经造就了古典的地方主义,民主选举制度就是现代的地方主义。它们的共同点是都暗含着地方自治的因素,它们同仇敌忾的一个反面就是彻底的中央集权体制。
官员的本土化会慢慢养成本土意识,强化官员的本土立场,从而带动地方自治,并造就一大批甘愿留在本土的地方领袖。但对一个中央集权的专制政体来说,这样会使地方变得难以驾驭,使集权中枢在多元化利益的伸张之中分崩瓦解。因此任何非民主化的政体都只能反其道而行之,利用任官的回避和流动来制衡官员。中央就像一个监护人,用异地为官的方式让士大夫背井离乡,羁官数千里。这样官僚们不是怀鲈鱼之思,就是怀五日京兆之心。总之为官的基本目标就是想法设法离开任职之地。但如此集权中央仍不放心,又用了巡抚制度、总督制度、御史制度、监军和特务制度等等,使地方行政的层次不断繁复,大官越来越多,小官越来越少。于是在异地为官的原则下,这样一个地方政府本质上就是一个外来政权,一个把老百姓当牛羊来放牧的外来政权。所谓牧民,也就是殖民。从秦惠王到胡锦涛,从魏人张仪到陇人张学忠、辽人李春城,四川的公共权力永远掌握在一批由垂直的中枢人事系统操控的外地干部手中。这是一种令人寒心,令人丧失起码政治尊严的地方政体模式。“异地为官”原则是维持专制主义的一道杀手锏,它刻意保持地方权力的非本土化。而权力的非本土化就是地方在政治制度中的客体化,也就是本土民众在政治制度中的非人化。它取消了地方利欲在国家体制中的正当性,取消了民众作为政治动物的属性。这样的地方政府,是一个异己的外来者和“殖民者”,一个量四川之物力,结君上之欢心的攫取者。这样的地方首领一旦残暴起来,和异族入侵者并没有丝毫本质上的区别。
地方割据
张献忠的大顺是一个地方割据政权。长期以来有一种非常流行的误解,认为地方割据是地方主义造成的。所以迄今有人一谈联邦主义就色变,以为联邦主义就意味着国家分裂。其实只要简单看一下四川两千年间的地方割据史,就知道地方割据与地方主义无关,地方割据与中央集权有关。
成都历史上,先后出现过公孙述、刘备、李特、段子璋、王建、孟知祥、张献忠等7个有效的地方政权(民国时期的四川本土军阀混战,始终未形成有效的地方军事统一)。这7个政权有三个明显特征,其一是没有一个四川人。公孙述是陕西扶风人,刘备是涿郡涿县人,李特是来自甘肃的流民。前蜀王建出生许州舞阳,后蜀孟知祥籍贯邢州龙岗。秦以来占据四川的地方割据和占据四川的中央集权一样,都是外来政权。张仪入川,刘邦入川,刘秀入川,刘备入川,直到蒙古人入川,明玉珍入川,满清入川,李自成入川,张献忠入川,以及蒋介石入川,共产党入川等等。四川2300年的历史,在政治上就是一个被外来首领不断进入的历史。因为四川盆地的地理特征,这种被侵入的外来政权特征,和中原各省相比都更为鲜明。其二,这7个割据政权中,除李特和张献忠是外来的流民领袖,其余都是旧朝手握重兵的“异地为官”者。刘备是皇叔,公孙述是王莽大将,蜀郡的太守。段子璋是东川节度使,王、孟二人则是西川节度使。
可见地方割据到底从哪里来,地方割据恰恰是中央集权体制下一个无法根除的肿瘤。“异地为官”正是军事割据的本钱,而诸侯割据也正是对中央集权体制下“异地为官”原则的一种反弹与报复。因为一旦中央集权势微,一个非本土化的地方政权便面临莫大诱惑与压力。诱惑是这时候本土和中枢都无力束缚它,地方政权便如脱缰野马,有能力摇身变为割据势力。压力在于这时候本土和中枢都不能给它合法性,各地政权纷纷称帝就成为一种进攻性的自保之道。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唐末昭宗903年禅位于朱温,西川仍然沿用昭宗的“天复”年号,但王建撑到907年,王顾左右,自行称帝是必然的结局。这就好比总公司出了问题,各地所有没有法人资格的分公司就失去了营业资格,要继续做生意就只能自立门户。
第三个特征就是大屠杀。在外来政权模式下,成都2300年的历史上充满了征服者杀戮平民的记录。地方割据政权下的杀戮较大的有三次,一是诸葛亮取四川后,对外安抚,对内在成都屠杀立威。二是流民政权李特的屠城。第三次就是张献忠史无前例的大屠杀。此外在非地方政权下还有三个著名的外来杀戮者,一是攻陷成都的蒙古人,二是满清的屠户赵尔丰,三则是共产党的西南王李井泉。
如果再与清末的中央政治危机做一个比较是非常有意思的。当时地方主义崛起,汉人督抚占有半壁江山,像张之洞虽是河北人,却在湖广经营近20年之久。李鸿章是安徽人,却照样任两江总督。都打破了中央集权的异地为官制度。但庚子之变中枢出问题,连京师都沦陷了。地方主义却不但没有像前朝那样趁机一哄而散,导致令人痛心疾首的四分五裂。相反几位督抚却策划了著名的“东南互保”,欲立民国,推李鸿章为总统。东南互保的实质,就是地方之间一份联邦主义的盟约。这是继汤誓、周誓之后地方之间维护文化中国的一次政治盟约,恰恰发生在秦汉之后地方主义最鼎盛的年代,而不是地方主义最衰微的时候。
一个与俗见相反的结论,是地方主义具有统一的渴求,中央集权才频繁的制造着分裂。一个庞大帝国的中央集权体制就像一个摆钟,只可能在极端的专制和极端的割据之间反复。纵观四川历史,只有外来政权鸠占鹊巢的频繁的军事割据,却从来没有过因为地方主义鼎盛导致的地方分裂。为什么呢。一方面,地方主义带来了本土化的政治认同和政治约束。这是在更大范围寻求政治认同的一个充满自信与安全感的前提。一方面,越是缺乏横向分权的集权体制,就越容易产生割据。宪政民主制度下的三权分立,通常被理解为一种横向的分权,但其实它也产生一个纵向上的制衡效果。每一级地方政权的三权分立,会瓦解地方首脑的自足性。三权分立恰恰使地方与全国之间的纵向政治关系变得更紧密,更犬牙交错,而不像集权体制下刚而易折。尤其现代社会一个拥有独立权威的司法体制的存在,使一个实行三权分立原则的地方政权,在法治的统治下几乎彻底丧失了自立门户的可能性。再一方面,中央集权主要是指一种纵向的集权,因此中央在理论上可以干预地方的一切政务。但因为帝国实在庞大,行政权在执行上其实是高度分散的。这种分散又没有一个纵向上明确的章程,即哪些事情属于地方的权力,哪些事情属于中央。这个边界是弹性的,唯一的游戏规则是“有实力,不怕挑战”。于是中央强横时,地方官员连鸡毛蒜皮的小事都要层层请示。一旦出现弱中央,地方的权柄却开始无限膨胀。因此中国两千年集权体制的教训是,越强调纵向上的行政集权,就越容易导致地方政府的诸侯化。这样一旦中央出现政治危机,异地为官的诸侯们最大的一种可能就是选择割据。
政治意义上的四川
四川2300年的历史,正是在外来政权模式下,才不断发生着政者对民众的屠杀。千百年来,各种外来政权凌驾在四川人之上。我们在这块土地上只看见地理的四川,文化的四川和行政的四川。但我们看不见一个“政治四川”。因为四川从未以四川人的名义,形成过一个政治共同体单元,四川从未以四川人的名义,产生过它自己的一个领袖。四川也从未以四川人的名义,曾为自己手中的权柄加冕。外来政权下的地方只有行政控制,没有政治参与。它满足于让四川作为中国的一个行省,独裁者的一座行宫,和官僚们仕途上的一次艳遇。外来政权总是倾向于拼命打压本土一切民间组织的发展,打压一切政治参与的呼吁。“异地为官”原则的最高目标,就是防止一个政治共同体在地方的出现。于是秦惠王之后,居住在四川这块土地上的民众,就未曾成为过这块土地的主人。所谓天府之国,不是四川人的国土,倒是四川向中央租来的一块承包地。
经过明末清初一场大乱,顾炎武曾对暴秦以来的外来政权模式进行过反思。他提出“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的解决途径。大意是提倡地方主义,从春秋大一统的集权向当初多元化的政治格局回归。通过政治的本土化和向下分权,实现对中枢滥用权力的制衡。顾炎武这一思路是介于封建主义与联邦主义之间的。在今天,自上而下的分封当然不如自下而上的选举,更能实现政治本土化和纵向权力制衡的目标。要杜绝执政者的屠杀和一切对民众的非法侵害,就要让四川、让帝国的每一个行省都成为一个政治概念,让居住在每一地方区域的人民都能形成自己的共和体。因为若没有千万人之间的共和,又哪里来亿万人之间的共和?诸如川人之间、湘人之间若没有一个真的共和,中国人之间就定是一个假共和。
这样一种地方的共和理想,也曾在清末宪政运动中成为过昙花般的现实。四川两千年来绝无仅有的一个本土地方领袖,两千年来最伟大的本土政治家——蒲殿俊,出生于四川广安,是一位哈维尔式的知识分子。蒲殿俊早年留学日本法政大学,回乡后创办《蜀报》,鼓吹民权。并成为四川有史以来第一次本土议会——四川咨议局的议长。1911年,他领导了四川的保路运动。蒲殿俊在这一年的经历,也和哈维尔年头坐牢、年尾当总统的戏剧性际遇异常相似。9月他被赵尔丰逮捕,11月被释放。12月25日,蒲殿俊宣布四川独立,被推举为“大汉四川军政府”的首任都督。成为四川两千年历史上第一位本土推选的、本省籍的政治领袖,曾一度结束了由外省向四川供应领导人的耻辱历史。
如果政治不能取得本土民意的授权,这样的政治就注定是一种自外于每一个被统治者的殖民统治。这样的外来政权无论它有多崇高的目标,多自律的精神,多繁荣的效率,也无法彻底免除自古以来一个举刀屠城的梦魇。在大屠杀与外来政权的话题上,四川广安是一个无法不令人喟叹的地方。因为它既诞生了四川两千年史上结束外来政权的第一位本省籍领袖蒲殿俊。也诞生了中国外来政权模式下的最后一位屠城者邓小平。一个民主的中国,一个共和的四川有多遥远?今年是张献忠成都大屠杀360周年,也是蒲殿俊的70周年忌日,同时还是邓小平的100周年冥诞。三个日子孰重孰轻,孰远孰近,都一样令川人刻骨锥心。
是为祭。
Thursday, May 28, 2009
Wednesday, May 27, 2009
怀 念 母 亲
今年的5月21号是母亲离开10周年的日子。原想写点什么纪念她,但还没有抽出空来。 今天无意进入国风的网站,看见二姐多年前写的这篇文章,搬到这里来,也算是一个小小的纪念。
--------------------------------------------------------------------------------------------
怀 念 母 亲
辛 洁
我 的 办 公 桌 上 放 着 母 亲 离 世 前 的 最 后 一 张 照 片 , 照 片 上 的 母 亲 是 那 样 安 祥, 目 光 凝 视 着 远 方 , 仿 佛 在 等 待 着 她 远 游 的 女 儿 归 来 。
母 亲 生 长 在 湖 北 沙 市 一 个 基 督 教 家 庭 里 , 外 公 毕 业 于 前 清 荆 州 师 范 学 堂 ,在 教 会 学 校 教 书 , 外 婆 在 家 相 夫 教 子 。 如 果 没 有 日 本 入 侵 中 国 , 那 是 一 个 和 平的 家 庭 。
为 了 逃 避 战 乱 , 继 续 求 学 , 十 二 岁 的 母 亲 跟 随 亲 戚 从 湖 北 乘 船 到 了 重 庆 。后 来 在 沦 陷 区 的 外 公 、 外 婆 也 到 重 庆 投 亲 靠 友 。 母 亲 在 四 川 完 成 了 她 的 中 学 教育 之 后 考 入 湖 北 女 子 师 范 学 院 英 语 系 。 母 亲 曾 对 我 说 过 , 她 年 轻 时 的 理 想 是 科学 救 国 。 原 打 算 学 完 英 语 之 后 , 再 找 机 会 到 外 国 学 理 工 科 , 以 科 学 知 识 报 效 祖国 。 她 提 到 当 时 在 大 学 里 有 些 热 衷 政 治 的 同 学 , 一 派 亲 蒋 , 一 派 亲 共 , 营 垒 分明 。 她 和 另 一 部 份 同 学 则 对 政 治 不 感 兴 趣 , 认 为 读 好 书 才 是 报 国 之 本 。
可 现 实 并 没 有 让 她 有 机 会 去 实 现 自 己 的 梦 想 。 一 九 四 七 年 后 , 国 民 党 政 权已 风 雨 飘 摇 , 教 会 里 的 外 国 传 教 士 们 纷 纷 开 始 收 拾 行 装 准 备 撤 走 。 与 母 亲 家 熟识 的 美 国 修 女 希 小 姐 一 向 喜 欢 娴 静 好 学 的 母 亲 , 她 向 外 婆 提 出 想 让 母 亲 跟 她 一道 回 美 国 , 因 为 那 边 有 更 好 的 读 书 环 境 。 母 亲 听 了 很 是 心 动 。 但 外 婆 没 答 应 。在 外 婆 眼 里 美 国 是 比 天 边 还 远 的 地 方 , 女 儿 去 美 国 , 就 意 味 着 永 远 失 去 了 这 个女 儿 。
母 亲 看 清 了 当 时 的 形 势 , 英 语 在 将 要 建 立 的 红 色 政 权 中 不 会 有 什 么 用 武 之地 , 未 等 英 语 系 毕 业 , 便 转 考 入 加 拿 大 人 开 办 的 医 学 专 科 学 校 “ 博 医 技 专 ” ,主 攻 生 化 检 验 专 业 。 一 九 四 九 年 政 权 易 手 , 学 校 为 新 政 权 接 管 , 母 亲 毕 业 后 面临 两 个 选 择 , 去 江 西 南 昌 医 学 院 继 续 进 修 深 造 , 或 者 留 校 工 作 。 母 亲 非 常 想 去南 昌 医 学 院 , 但 外 公 和 外 婆 赖 以 生 存 的 教 会 学 校 已 不 复 存 在 , 母 亲 没 有 把 瞻 养父 母 的 责 任 推 给 已 婚 的 哥 哥 姐 姐 , 而 是 自 己 挑 起 了 这 份 重 担 , 放 弃 了 深 造 的 机会 , 选 择 了 工 作 。 母 亲 是 孝 女 。
母 亲 结 婚 后 不 久 , 父 亲 就 被 组 织 上 从 重 庆 调 到 昆 明 去 支 援 边 疆 , 从 此 开 始长 达 八 年 的 分 居 生 活 。 母 亲 独 自 一 人 抚 养 着 三 个 幼 女 和 瞻 养 年 迈 的 外 婆 , 那 时外 公 业 已 去 世 。 我 能 体 会 到 母 亲 当 年 是 多 么 艰 难 , 但 母 亲 仍 然 努 力 并 出 色 地 工作 着 。 她 业 务 很 强 , 带 了 不 少 学 生 , 科 主 任 出 差 或 开 会 时 都 让 母 亲 代 理 负 责 。母 亲 的 工 作 深 得 院 领 导 的 好 评 , 以 至 文 革 前 每 次 加 薪 她 都 有 份 。 在 六 十 年 代 初母 亲 工 资 约 八 十 圆 , 与 当 时 的 大 学 毕 业 生 五 十 六 圆 的 工 资 相 比 已 是 相 当 不 错 . 一 边 是 得 心 应 手 的 工 作 环 境 , 一 边 是 与 丈 夫 团 聚 的 期 盼 , 母 亲 又 走 到 了 人 生 的十 字 路 口 。 为 了 亲 情 和 孩 子 , 她 选 择 了 与 父 亲 团 聚 调 到 昆 明 。 为 了 家 庭 她 放 弃了 事 业 , 母 亲 是 贤 妻 。
文 革 十 年 对 中 国 人 来 说 无 疑 是 一 场 恶 梦 , 母 亲 所 在 的 医 学 院 附 属 医 院 也 深深 地 卷 入 其 中 。 正 常 的 业 务 工 作 受 到 冲 击 , 到 处 是 没 完 没 了 的 批 判 会 , 大 字 报, 甚 至 忠 字 舞 。 母 亲 由 于 从 外 地 调 入 不 久 , 对 当 地 的 情 况 并 不 了 解 , 加 上 她 生性 平 和 , 一 直 与 人 为 善 。 她 恪 守 着 青 年 时 代 读 女 子 师 范 学 院 留 下 的 习 惯 不 参 加任 何 一 派 造 反 , 专 心 于 她 该 做 的 事 , 但 厄 运 并 没 有 放 过 她 。 当 毛 泽 东 关 于 卫 生战 线 的 “ 六 二 六 ” 指 示 发 表 后 , 她 是 首 批 被 下 放 到 农 村 的 人 员 之 一 。 其 中 原 因很 多 , 恐 怕 她 对 政 治 的 疏 远 以 及 与 周 围 同 事 相 比 稍 高 的 工 资 是 招 人 嫉 恨 的 主 要原 因 。
母 亲 没 有 抱 怨 什 么 , 安 排 好 女 儿 们 的 生 活 , 随 医 疗 队 到 建 水 县 某 公 社 卫 生院 , 准 备 在 那 里 培 训 当 地 人 员 。 可 到 那 里 之 后 不 到 三 个 月 , 一 场 毁 灭 性 大 地 震发 生 在 凌 晨 。 母 亲 所 在 地 是 地 震 中 心 , 死 伤 人 员 不 计 其 数 。 母 亲 居 住 的 小 屋 三面 墙 壁 已 倒 塌 , 唯 有 母 亲 放 床 的 那 面 墙 壁 奇 迹 般 地 坚 持 着 。 母 亲 当 时 还 在 睡 梦之 中 , 被 卫 生 院 的 人 推 醒 , 就 着 微 弱 的 手 电 光 从 瓦 砾 中 刨 出 鞋 子 , 赶 紧 离 开 那里 。 余 震 来 了 , 那 片 墙 壁 在 母 亲 逃 出 不 久 也 随 之 瘫 塌 了 。
我 们 所 在 的 昆 明 也 感 觉 到 了 地 震 , 我 们 整 天 既 为 地 震 中 心 的 母 亲 担 心 , 又为 自 己 担 心 , 不 知 这 场 灾 难 还 要 持 续 多 久 。 因 睡 在 简 陋 的 防 震 棚 里 三 妹 着 凉 发起 高 烧 , 远 在 另 一 个 地 区 整 党 工 作 组 的 父 亲 根 本 没 有 音 信 。 那 些 令 人 煎 熬 的 日日 夜 夜 , 真 不 知 是 怎 么 过 来 的 。 思 念 着 生 死 未 卜 的 母 亲 , 想 不 出 任 何 办 法 之 际, 我 们 姐 妹 三 人 决 定 冲 到 医 院 去 质 问 领 导 。 一 路 上 想 了 许 多 话 要 讲 , 谁 先 讲 等等 。 可 是 到 了 那 里 , 千 言 万 语 都 化 成 了 眼 泪 , 只 会 重 复 一 句 话 “ 我 妈 在 哪 里 ?” 一 位 中 年 妇 女 被 推 出 来 见 我 们 , 据 说 是 政 工 组 长 , 她 抽 着 烟 , 表 情 严 肃 : “小 妹 不 要 着 急 , 你 妈 没 事 , 一 有 消 息 我 们 就 通 知 你 们 , 你 们 先 回 去 。 ” 她 轻 易地 将 我 们 打 发 掉 。 接 下 来 很 久 仍 没 有 任 何 母 亲 的 消 息 , 直 至 几 周 后 在 父 亲 陪 同下 , 疲 惫 的 母 亲 才 回 到 家 中 。
之 后 八 个 月 , 由 于 母 亲 这 支 医 疗 队 全 力 抗 争 , 卫 生 局 和 院 领 导 不 得 不 将 她们 重 新 分 配 。 母 亲 分 到 市 郊 的 动 物 研 究 所 血 防 中 心 , 主 要 研 究 人 造 代 血 浆 , 以响 应 林 彪 提 出 的 战 备 需 要 。 林 彪 倒 台 后 , 血 防 中 心 解 散 , 母 亲 又 被 派 到 工 人 疗养 院 去 培 训 那 里 的 检 验 人 员 。 直 到 文 革 结 束 前 , 医 院 才 将 像 母 亲 这 样 的 下 放 人员 招 回 去 。 母 亲 断 然 拒 绝 了 回 原 科 室 的 要 求 , 她 不 能 忘 记 这 些 年 的 不 愉 快 经 历。 领 导 无 奈 只 好 安 排 她 到 医 院 的 图 书 馆 管 理 资 料 和 杂 志 。 母 亲 在 那 里 一 直 工 作到 退 修 。
在 成 长 过 程 中 , 母 亲 给 了 我 们 很 多 教 诲 和 指 导 , 她 的 言 传 身 教 也 给 了 我 们一 个 自 强 自 立 的 榜 样 。 记 得 小 学 时 候 , 因 为 非 “ 红 五 类 ” 出 身 常 遭 欺 负 , 我 不甘 心 有 时 也 会 反 抗 。 一 次 在 街 上 和 别 人 对 骂 脏 话 , 被 下 班 路 过 的 母 亲 听 见 , 晚上 她 严 肃 地 说 : “ 一 个 女 孩 子 在 街 上 和 别 人 骂 脏 话 , 多 无 聊 呀 。 ” 我 申 辩 “ 他先 骂 我 是 这 个 , 那 个 , 我 很 气 呀 , 总 不 能 让 他 一 直 骂 下 去 吧 ” 。 母 亲 说 : “ 你骂 了 他 下 次 他 就 不 骂 你 了 吗 ? 与 他 对 骂 , 他 不 是 更 起 劲 ? 我 觉 得 以 后 碰 到 这 种情 况 你 应 该 走 开 , 你 这 样 做 显 得 和 他 一 样 没 有 教 养 , 我 真 为 你 难 受 。 ” 母 亲 声音 很 平 静 , 但 句 句 掷 地 有 声 , 我 羞 愧 万 分 , 以 后 再 也 没 骂 过 脏 话 。
刚 上 初 中 时 , 我 忽 然 萌 发 了 少 女 的 爱 美 之 心 , 学 着 别 人 , 将 穿 腻 了 的 蓝 裤子 , 灰 裤 子 用 黑 色 的 染 料 染 了 , 然 后 将 其 洗 净 晾 干 , 用 缝 纫 机 将 左 右 两 条 裤 缝车 得 很 小 , 穿 在 身 上 很 紧 身 , 将 花 格 子 衬 衣 也 前 后 收 腰 。 母 亲 见 我 忙 来 忙 去 ,终 于 忍 不 住 找 我 谈 话 。 母 亲 说 : “ 像 你 这 个 年 纪 不 用 这 样 已 经 很 好 看 , 而 且 更自 然 。 精 力 应 该 放 在 多 读 些 书 上 , 充 实 自 己 。 ” 她 立 即 给 我 办 了 转 学 手 续 , 转到 另 一 间 较 好 的 中 学 , 让 我 从 当 时 沉 溺 的 情 绪 中 转 移 出 来 。
母 亲 对 我 们 的 学 习 很 关 心 , 文 革 时 期 学 校 以 学 工 、 学 农 、 批 判 资 产 阶 级 为主 , 教 材 都 是 毛 著 、 毛 诗 词 或 学 毛 著 心 得 体 会 之 类 的 文 章 。 母 亲 翻 出 她 珍 藏 的一 本 《 杜 甫 诗 选 》 , 挑 其 中 比 较 容 易 理 解 的 “ 三 吏 ” , “ 三 别 ” 及 《 茅 屋 为 秋风 所 破 歌 》 等 给 我 们 一 点 一 点 地 讲 解 , 让 我 们 从 中 体 会 战 乱 给 百 姓 带 来 的 痛 苦。 家 里 有 一 本 线 装 的 《 古 文 观 止 》 , 也 成 了 母 亲 的 语 文 教 材 , 她 挑 一 些 她 喜 欢 的 文 章 边 读 边 讲 , 让 我 们 思 考 。 她 讲 过 欧 阳 修 的 《 醉 翁 亭 记 》 , 讲 到 其 中 如 何写 景 , 如 何 抒 情 ; 李 密 辞 官 的 《 陈 情 表 》 , 讲 得 我 泪 流 满 面 ; 诸 葛 亮 出 征 前 的《 出 师 表 》 让 我 深 受 感 动 。 她 还 说 “ 读 《 陈 情 表 》 不 流 泪 者 , 非 孝 子 也 , 读 《出 师 表 》 不 流 泪 者 , 非 忠 臣 也 。 ” 在 讲 陶 渊 明 的 《 桃 花 源 记 》 时 流 露 出 的 是 喜悦 和 向 往 。 我 至 今 能 背 下 来 的 也 仅 剩 下 《 石 壕 吏 》 和 《 桃 花 源 记 》 了 。
我 读 完 初 中 和 高 中 , 其 间 并 不 愉 快 。 尽 管 当 时 我 学 习 很 好 要 求 进 步 , 以 团支 书 为 首 的 女 生 支 委 们 却 无 意 让 我 入 团 , 理 由 是 “ 学 习 好 不 等 于 思 想 好 ” 。 为此 我 很 忧 郁 。 母 亲 看 我 情 绪 不 好 , 追 问 原 由 , 我 只 好 将 委 屈 合 盘 托 出 。 母 亲 沉吟 了 一 会 儿 说 : “ 你 可 以 给 班 主 任 写 封 信 , 表 达 你 的 不 满 和 不 解 , 看 老 师 怎 么解 释 。 ” 在 母 亲 的 鼓 励 下 我 给 班 主 任 、 我 的 数 学 老 师 写 了 两 页 长 信 , 倾 诉 我 的种 种 不 解 。 老 师 看 后 义 愤 难 忍 , 次 日 就 找 团 支 部 开 会 , 要 他 们 给 他 一 个 合 情 合理 的 解 释 。 老 师 再 三 强 调 : “ 你 们 是 学 生 , 学 生 的 任 务 就 是 学 习 。 ” 可 是 团 支部 的 人 也 不 是 那 么 好 摆 布 的 , 为 应 付 老 师 , 他 们 借 口 还 未 对 我 的 家 庭 背 景 进 行外 调 , 要 等 外 调 完 以 后 才 能 决 定 。 后 来 老 师 再 去 追 问 他 们 , 他 们 说 我 的 家 庭 背景 有 问 题 , 影 响 我 个 人 的 前 途 。 老 师 也 无 可 奈 何 , 因 为 他 自 己 就 是 地 主 出 身 ,尽 管 大 学 学 业 优 秀 也 只 能 到 中 学 教 书 。 他 曾 跟 我 慨 叹 , 他 大 学 同 学 成 绩 远 不 如他 , 因 为 成 份 好 分 到 科 学 院 数 学 所 。 能 得 到 老 师 的 理 解 与 支 持 我 深 感 欣 慰 , 入不 入 团 好 像 也 没 什 么 关 系 了 。
一 九 七 七 年 高 考 , 第 一 门 是 考 数 学 , 考 完 后 觉 得 不 那 么 理 想 , 无 精 打 彩 回到 家 。 因 为 离 家 远 而 从 不 回 家 吃 午 饭 的 母 亲 那 天 放 弃 午 休 时 间 , 匆 匆 忙 忙 赶 回家 中 问 我 考 试 情 况 , 安 慰 我 : “ 听 单 位 许 多 人 说 数 学 难 了 一 点 , 都 感 觉 不 好 。 别 灰 心 , 打 起 精 神 把 后 面 的 科 目 考 好 , 说 不 定 还 是 有 希 望 的 。 ” 母 亲 的 话 无疑 给 了 我 强 大 的 精 神 支 持 。 我 迅 速 忘 掉 数 学 , 投 入 到 其 它 科 目 的 考 试 中 , 越 考越 好 , 终 于 被 第 一 批 录 取 。
在 我 们 人 生 的 旅 途 上 , 母 亲 给 予 过 无 数 的 关 爱 。 她 为 人 性 情 温 和 , 谨 言 慎语 , 做 事 专 心 , 热 爱 生 命 , 从 不 抱 怨 生 活 强 加 给 她 的 种 种 不 公 , 尤 其 对 孩 子 耐心 细 致 , 循 循 善 诱 , 从 不 训 斥 我 们 。 很 惭 愧 她 的 许 多 优 秀 品 德 我 都 没 有 学 到 。
八 十 年 代 中 期 母 亲 退 休 前 后 , 与 大 学 时 代 的 同 学 来 往 又 多 起 来 。 同 学 之 中像 母 亲 那 样 中 途 被 迫 改 行 放 弃 专 业 的 人 并 不 多 。 以 前 去 南 昌 医 学 院 进 修 的 同 学都 成 了 院 长 , 科 主 任 , 研 究 所 长 。 谈 起 他 们 。 母 亲 是 那 么 的 平 静 , 并 没 有 流 露出 羡 慕 或 为 自 己 惋 惜 之 情 , 也 不 抱 怨 命 运 对 她 的 不 公 。
母 亲 曾 欣 喜 地 谈 起 过 , 以 前 教 会 的 李 牧 师 还 记 得 她 , 专 门 从 四 川 来 看 过 她。 我 是 高 中 毕 业 后 才 知 道 母 亲 的 基 督 教 家 庭 背 景 。 外 公 , 外 婆 都 是 基 督 徒 , 舅舅 曾 念 神 学 院 , 母 亲 幼 年 曾 受 过 洗 。 我 到 美 国 以 后 , 接 触 了 基 督 教 会 , 参 加 过一 些 查 经 班 , 渐 渐 才 悟 出 , 在 外 婆 与 母 亲 的 人 生 中 , 她 们 是 那 样 的 安 祥 平 和 , 俭 朴 从 容 , 淡 泊 名 利 , 这 也 许 与 她 们 的 基 督 教 信 仰 有 关 。
一 九 九 七 年 应 我 和 在 美 国 的 小 妹 的 邀 请 , 父 母 一 道 到 美 国 探 亲 , 他 们 一 共住 了 九 个 月 。 母 亲 很 喜 欢 这 里 的 环 境 , 单 家 独 院 , 一 大 片 草 坪 , 空 气 是 那 样 的新 鲜 , 又 没 有 嘈 杂 的 人 声 。 我 们 陪 父 母 走 过 不 少 东 部 、 中 部 的 大 城 市 , 母 亲 在她 的 有 生 之 年 终 于 踏 上 了 她 年 轻 时 曾 经 向 往 过 的 地 方 。 临 走 时 , 她 嘱 咐 我 留 着她 的 拖 鞋 等 她 下 次 来 再 穿 。
一 九 九 九 年 五 月 的 下 旬 , 一 场 意 外 的 车 祸 夺 去 了 母 亲 的 生 命 , 给 我 们 留 下无 尽 的 悲 伤 。 母 亲 在 她 生 前 给 我 的 最 后 一 封 信 里 提 到 , 在 国 内 的 两 个 姐 妹 因 在各 自 领 域 里 的 成 就 ( 一 位 是 经 济 研 究 员 , 一 位 是 法 律 教 授 ) , 被 列 入 当 地 名 人录 。 母 亲 在 信 上 说 : “ 我 一 生 最 为 欣 慰 的 是 看 到 你 们 姐 妹 四 人 个 个 学 有 所 长 。” 我 想尽 管 我 们 并 没 有 什 么 突 出 的 成 绩 , 但 母 亲 知 道 以 我 们 所 处 的 那 个 时 代 和我 们 所 具 有 的 条 件 , 我 们 已 经 尽 力 了 。 我 永 远 感 激 母 亲 , 不 仅 给 了 我 生 命 还 教会 我 做 一 个 自 强 自 立 的 人 。 我 将 永 远 怀 念 母 亲 。
〔曾发表于五月三十一日《华夏快递》〕
--------------------------------------------------------------------------------------------
怀 念 母 亲
辛 洁
我 的 办 公 桌 上 放 着 母 亲 离 世 前 的 最 后 一 张 照 片 , 照 片 上 的 母 亲 是 那 样 安 祥, 目 光 凝 视 着 远 方 , 仿 佛 在 等 待 着 她 远 游 的 女 儿 归 来 。
母 亲 生 长 在 湖 北 沙 市 一 个 基 督 教 家 庭 里 , 外 公 毕 业 于 前 清 荆 州 师 范 学 堂 ,在 教 会 学 校 教 书 , 外 婆 在 家 相 夫 教 子 。 如 果 没 有 日 本 入 侵 中 国 , 那 是 一 个 和 平的 家 庭 。
为 了 逃 避 战 乱 , 继 续 求 学 , 十 二 岁 的 母 亲 跟 随 亲 戚 从 湖 北 乘 船 到 了 重 庆 。后 来 在 沦 陷 区 的 外 公 、 外 婆 也 到 重 庆 投 亲 靠 友 。 母 亲 在 四 川 完 成 了 她 的 中 学 教育 之 后 考 入 湖 北 女 子 师 范 学 院 英 语 系 。 母 亲 曾 对 我 说 过 , 她 年 轻 时 的 理 想 是 科学 救 国 。 原 打 算 学 完 英 语 之 后 , 再 找 机 会 到 外 国 学 理 工 科 , 以 科 学 知 识 报 效 祖国 。 她 提 到 当 时 在 大 学 里 有 些 热 衷 政 治 的 同 学 , 一 派 亲 蒋 , 一 派 亲 共 , 营 垒 分明 。 她 和 另 一 部 份 同 学 则 对 政 治 不 感 兴 趣 , 认 为 读 好 书 才 是 报 国 之 本 。
可 现 实 并 没 有 让 她 有 机 会 去 实 现 自 己 的 梦 想 。 一 九 四 七 年 后 , 国 民 党 政 权已 风 雨 飘 摇 , 教 会 里 的 外 国 传 教 士 们 纷 纷 开 始 收 拾 行 装 准 备 撤 走 。 与 母 亲 家 熟识 的 美 国 修 女 希 小 姐 一 向 喜 欢 娴 静 好 学 的 母 亲 , 她 向 外 婆 提 出 想 让 母 亲 跟 她 一道 回 美 国 , 因 为 那 边 有 更 好 的 读 书 环 境 。 母 亲 听 了 很 是 心 动 。 但 外 婆 没 答 应 。在 外 婆 眼 里 美 国 是 比 天 边 还 远 的 地 方 , 女 儿 去 美 国 , 就 意 味 着 永 远 失 去 了 这 个女 儿 。
母 亲 看 清 了 当 时 的 形 势 , 英 语 在 将 要 建 立 的 红 色 政 权 中 不 会 有 什 么 用 武 之地 , 未 等 英 语 系 毕 业 , 便 转 考 入 加 拿 大 人 开 办 的 医 学 专 科 学 校 “ 博 医 技 专 ” ,主 攻 生 化 检 验 专 业 。 一 九 四 九 年 政 权 易 手 , 学 校 为 新 政 权 接 管 , 母 亲 毕 业 后 面临 两 个 选 择 , 去 江 西 南 昌 医 学 院 继 续 进 修 深 造 , 或 者 留 校 工 作 。 母 亲 非 常 想 去南 昌 医 学 院 , 但 外 公 和 外 婆 赖 以 生 存 的 教 会 学 校 已 不 复 存 在 , 母 亲 没 有 把 瞻 养父 母 的 责 任 推 给 已 婚 的 哥 哥 姐 姐 , 而 是 自 己 挑 起 了 这 份 重 担 , 放 弃 了 深 造 的 机会 , 选 择 了 工 作 。 母 亲 是 孝 女 。
母 亲 结 婚 后 不 久 , 父 亲 就 被 组 织 上 从 重 庆 调 到 昆 明 去 支 援 边 疆 , 从 此 开 始长 达 八 年 的 分 居 生 活 。 母 亲 独 自 一 人 抚 养 着 三 个 幼 女 和 瞻 养 年 迈 的 外 婆 , 那 时外 公 业 已 去 世 。 我 能 体 会 到 母 亲 当 年 是 多 么 艰 难 , 但 母 亲 仍 然 努 力 并 出 色 地 工作 着 。 她 业 务 很 强 , 带 了 不 少 学 生 , 科 主 任 出 差 或 开 会 时 都 让 母 亲 代 理 负 责 。母 亲 的 工 作 深 得 院 领 导 的 好 评 , 以 至 文 革 前 每 次 加 薪 她 都 有 份 。 在 六 十 年 代 初母 亲 工 资 约 八 十 圆 , 与 当 时 的 大 学 毕 业 生 五 十 六 圆 的 工 资 相 比 已 是 相 当 不 错 . 一 边 是 得 心 应 手 的 工 作 环 境 , 一 边 是 与 丈 夫 团 聚 的 期 盼 , 母 亲 又 走 到 了 人 生 的十 字 路 口 。 为 了 亲 情 和 孩 子 , 她 选 择 了 与 父 亲 团 聚 调 到 昆 明 。 为 了 家 庭 她 放 弃了 事 业 , 母 亲 是 贤 妻 。
文 革 十 年 对 中 国 人 来 说 无 疑 是 一 场 恶 梦 , 母 亲 所 在 的 医 学 院 附 属 医 院 也 深深 地 卷 入 其 中 。 正 常 的 业 务 工 作 受 到 冲 击 , 到 处 是 没 完 没 了 的 批 判 会 , 大 字 报, 甚 至 忠 字 舞 。 母 亲 由 于 从 外 地 调 入 不 久 , 对 当 地 的 情 况 并 不 了 解 , 加 上 她 生性 平 和 , 一 直 与 人 为 善 。 她 恪 守 着 青 年 时 代 读 女 子 师 范 学 院 留 下 的 习 惯 不 参 加任 何 一 派 造 反 , 专 心 于 她 该 做 的 事 , 但 厄 运 并 没 有 放 过 她 。 当 毛 泽 东 关 于 卫 生战 线 的 “ 六 二 六 ” 指 示 发 表 后 , 她 是 首 批 被 下 放 到 农 村 的 人 员 之 一 。 其 中 原 因很 多 , 恐 怕 她 对 政 治 的 疏 远 以 及 与 周 围 同 事 相 比 稍 高 的 工 资 是 招 人 嫉 恨 的 主 要原 因 。
母 亲 没 有 抱 怨 什 么 , 安 排 好 女 儿 们 的 生 活 , 随 医 疗 队 到 建 水 县 某 公 社 卫 生院 , 准 备 在 那 里 培 训 当 地 人 员 。 可 到 那 里 之 后 不 到 三 个 月 , 一 场 毁 灭 性 大 地 震发 生 在 凌 晨 。 母 亲 所 在 地 是 地 震 中 心 , 死 伤 人 员 不 计 其 数 。 母 亲 居 住 的 小 屋 三面 墙 壁 已 倒 塌 , 唯 有 母 亲 放 床 的 那 面 墙 壁 奇 迹 般 地 坚 持 着 。 母 亲 当 时 还 在 睡 梦之 中 , 被 卫 生 院 的 人 推 醒 , 就 着 微 弱 的 手 电 光 从 瓦 砾 中 刨 出 鞋 子 , 赶 紧 离 开 那里 。 余 震 来 了 , 那 片 墙 壁 在 母 亲 逃 出 不 久 也 随 之 瘫 塌 了 。
我 们 所 在 的 昆 明 也 感 觉 到 了 地 震 , 我 们 整 天 既 为 地 震 中 心 的 母 亲 担 心 , 又为 自 己 担 心 , 不 知 这 场 灾 难 还 要 持 续 多 久 。 因 睡 在 简 陋 的 防 震 棚 里 三 妹 着 凉 发起 高 烧 , 远 在 另 一 个 地 区 整 党 工 作 组 的 父 亲 根 本 没 有 音 信 。 那 些 令 人 煎 熬 的 日日 夜 夜 , 真 不 知 是 怎 么 过 来 的 。 思 念 着 生 死 未 卜 的 母 亲 , 想 不 出 任 何 办 法 之 际, 我 们 姐 妹 三 人 决 定 冲 到 医 院 去 质 问 领 导 。 一 路 上 想 了 许 多 话 要 讲 , 谁 先 讲 等等 。 可 是 到 了 那 里 , 千 言 万 语 都 化 成 了 眼 泪 , 只 会 重 复 一 句 话 “ 我 妈 在 哪 里 ?” 一 位 中 年 妇 女 被 推 出 来 见 我 们 , 据 说 是 政 工 组 长 , 她 抽 着 烟 , 表 情 严 肃 : “小 妹 不 要 着 急 , 你 妈 没 事 , 一 有 消 息 我 们 就 通 知 你 们 , 你 们 先 回 去 。 ” 她 轻 易地 将 我 们 打 发 掉 。 接 下 来 很 久 仍 没 有 任 何 母 亲 的 消 息 , 直 至 几 周 后 在 父 亲 陪 同下 , 疲 惫 的 母 亲 才 回 到 家 中 。
之 后 八 个 月 , 由 于 母 亲 这 支 医 疗 队 全 力 抗 争 , 卫 生 局 和 院 领 导 不 得 不 将 她们 重 新 分 配 。 母 亲 分 到 市 郊 的 动 物 研 究 所 血 防 中 心 , 主 要 研 究 人 造 代 血 浆 , 以响 应 林 彪 提 出 的 战 备 需 要 。 林 彪 倒 台 后 , 血 防 中 心 解 散 , 母 亲 又 被 派 到 工 人 疗养 院 去 培 训 那 里 的 检 验 人 员 。 直 到 文 革 结 束 前 , 医 院 才 将 像 母 亲 这 样 的 下 放 人员 招 回 去 。 母 亲 断 然 拒 绝 了 回 原 科 室 的 要 求 , 她 不 能 忘 记 这 些 年 的 不 愉 快 经 历。 领 导 无 奈 只 好 安 排 她 到 医 院 的 图 书 馆 管 理 资 料 和 杂 志 。 母 亲 在 那 里 一 直 工 作到 退 修 。
在 成 长 过 程 中 , 母 亲 给 了 我 们 很 多 教 诲 和 指 导 , 她 的 言 传 身 教 也 给 了 我 们一 个 自 强 自 立 的 榜 样 。 记 得 小 学 时 候 , 因 为 非 “ 红 五 类 ” 出 身 常 遭 欺 负 , 我 不甘 心 有 时 也 会 反 抗 。 一 次 在 街 上 和 别 人 对 骂 脏 话 , 被 下 班 路 过 的 母 亲 听 见 , 晚上 她 严 肃 地 说 : “ 一 个 女 孩 子 在 街 上 和 别 人 骂 脏 话 , 多 无 聊 呀 。 ” 我 申 辩 “ 他先 骂 我 是 这 个 , 那 个 , 我 很 气 呀 , 总 不 能 让 他 一 直 骂 下 去 吧 ” 。 母 亲 说 : “ 你骂 了 他 下 次 他 就 不 骂 你 了 吗 ? 与 他 对 骂 , 他 不 是 更 起 劲 ? 我 觉 得 以 后 碰 到 这 种情 况 你 应 该 走 开 , 你 这 样 做 显 得 和 他 一 样 没 有 教 养 , 我 真 为 你 难 受 。 ” 母 亲 声音 很 平 静 , 但 句 句 掷 地 有 声 , 我 羞 愧 万 分 , 以 后 再 也 没 骂 过 脏 话 。
刚 上 初 中 时 , 我 忽 然 萌 发 了 少 女 的 爱 美 之 心 , 学 着 别 人 , 将 穿 腻 了 的 蓝 裤子 , 灰 裤 子 用 黑 色 的 染 料 染 了 , 然 后 将 其 洗 净 晾 干 , 用 缝 纫 机 将 左 右 两 条 裤 缝车 得 很 小 , 穿 在 身 上 很 紧 身 , 将 花 格 子 衬 衣 也 前 后 收 腰 。 母 亲 见 我 忙 来 忙 去 ,终 于 忍 不 住 找 我 谈 话 。 母 亲 说 : “ 像 你 这 个 年 纪 不 用 这 样 已 经 很 好 看 , 而 且 更自 然 。 精 力 应 该 放 在 多 读 些 书 上 , 充 实 自 己 。 ” 她 立 即 给 我 办 了 转 学 手 续 , 转到 另 一 间 较 好 的 中 学 , 让 我 从 当 时 沉 溺 的 情 绪 中 转 移 出 来 。
母 亲 对 我 们 的 学 习 很 关 心 , 文 革 时 期 学 校 以 学 工 、 学 农 、 批 判 资 产 阶 级 为主 , 教 材 都 是 毛 著 、 毛 诗 词 或 学 毛 著 心 得 体 会 之 类 的 文 章 。 母 亲 翻 出 她 珍 藏 的一 本 《 杜 甫 诗 选 》 , 挑 其 中 比 较 容 易 理 解 的 “ 三 吏 ” , “ 三 别 ” 及 《 茅 屋 为 秋风 所 破 歌 》 等 给 我 们 一 点 一 点 地 讲 解 , 让 我 们 从 中 体 会 战 乱 给 百 姓 带 来 的 痛 苦。 家 里 有 一 本 线 装 的 《 古 文 观 止 》 , 也 成 了 母 亲 的 语 文 教 材 , 她 挑 一 些 她 喜 欢 的 文 章 边 读 边 讲 , 让 我 们 思 考 。 她 讲 过 欧 阳 修 的 《 醉 翁 亭 记 》 , 讲 到 其 中 如 何写 景 , 如 何 抒 情 ; 李 密 辞 官 的 《 陈 情 表 》 , 讲 得 我 泪 流 满 面 ; 诸 葛 亮 出 征 前 的《 出 师 表 》 让 我 深 受 感 动 。 她 还 说 “ 读 《 陈 情 表 》 不 流 泪 者 , 非 孝 子 也 , 读 《出 师 表 》 不 流 泪 者 , 非 忠 臣 也 。 ” 在 讲 陶 渊 明 的 《 桃 花 源 记 》 时 流 露 出 的 是 喜悦 和 向 往 。 我 至 今 能 背 下 来 的 也 仅 剩 下 《 石 壕 吏 》 和 《 桃 花 源 记 》 了 。
我 读 完 初 中 和 高 中 , 其 间 并 不 愉 快 。 尽 管 当 时 我 学 习 很 好 要 求 进 步 , 以 团支 书 为 首 的 女 生 支 委 们 却 无 意 让 我 入 团 , 理 由 是 “ 学 习 好 不 等 于 思 想 好 ” 。 为此 我 很 忧 郁 。 母 亲 看 我 情 绪 不 好 , 追 问 原 由 , 我 只 好 将 委 屈 合 盘 托 出 。 母 亲 沉吟 了 一 会 儿 说 : “ 你 可 以 给 班 主 任 写 封 信 , 表 达 你 的 不 满 和 不 解 , 看 老 师 怎 么解 释 。 ” 在 母 亲 的 鼓 励 下 我 给 班 主 任 、 我 的 数 学 老 师 写 了 两 页 长 信 , 倾 诉 我 的种 种 不 解 。 老 师 看 后 义 愤 难 忍 , 次 日 就 找 团 支 部 开 会 , 要 他 们 给 他 一 个 合 情 合理 的 解 释 。 老 师 再 三 强 调 : “ 你 们 是 学 生 , 学 生 的 任 务 就 是 学 习 。 ” 可 是 团 支部 的 人 也 不 是 那 么 好 摆 布 的 , 为 应 付 老 师 , 他 们 借 口 还 未 对 我 的 家 庭 背 景 进 行外 调 , 要 等 外 调 完 以 后 才 能 决 定 。 后 来 老 师 再 去 追 问 他 们 , 他 们 说 我 的 家 庭 背景 有 问 题 , 影 响 我 个 人 的 前 途 。 老 师 也 无 可 奈 何 , 因 为 他 自 己 就 是 地 主 出 身 ,尽 管 大 学 学 业 优 秀 也 只 能 到 中 学 教 书 。 他 曾 跟 我 慨 叹 , 他 大 学 同 学 成 绩 远 不 如他 , 因 为 成 份 好 分 到 科 学 院 数 学 所 。 能 得 到 老 师 的 理 解 与 支 持 我 深 感 欣 慰 , 入不 入 团 好 像 也 没 什 么 关 系 了 。
一 九 七 七 年 高 考 , 第 一 门 是 考 数 学 , 考 完 后 觉 得 不 那 么 理 想 , 无 精 打 彩 回到 家 。 因 为 离 家 远 而 从 不 回 家 吃 午 饭 的 母 亲 那 天 放 弃 午 休 时 间 , 匆 匆 忙 忙 赶 回家 中 问 我 考 试 情 况 , 安 慰 我 : “ 听 单 位 许 多 人 说 数 学 难 了 一 点 , 都 感 觉 不 好 。 别 灰 心 , 打 起 精 神 把 后 面 的 科 目 考 好 , 说 不 定 还 是 有 希 望 的 。 ” 母 亲 的 话 无疑 给 了 我 强 大 的 精 神 支 持 。 我 迅 速 忘 掉 数 学 , 投 入 到 其 它 科 目 的 考 试 中 , 越 考越 好 , 终 于 被 第 一 批 录 取 。
在 我 们 人 生 的 旅 途 上 , 母 亲 给 予 过 无 数 的 关 爱 。 她 为 人 性 情 温 和 , 谨 言 慎语 , 做 事 专 心 , 热 爱 生 命 , 从 不 抱 怨 生 活 强 加 给 她 的 种 种 不 公 , 尤 其 对 孩 子 耐心 细 致 , 循 循 善 诱 , 从 不 训 斥 我 们 。 很 惭 愧 她 的 许 多 优 秀 品 德 我 都 没 有 学 到 。
八 十 年 代 中 期 母 亲 退 休 前 后 , 与 大 学 时 代 的 同 学 来 往 又 多 起 来 。 同 学 之 中像 母 亲 那 样 中 途 被 迫 改 行 放 弃 专 业 的 人 并 不 多 。 以 前 去 南 昌 医 学 院 进 修 的 同 学都 成 了 院 长 , 科 主 任 , 研 究 所 长 。 谈 起 他 们 。 母 亲 是 那 么 的 平 静 , 并 没 有 流 露出 羡 慕 或 为 自 己 惋 惜 之 情 , 也 不 抱 怨 命 运 对 她 的 不 公 。
母 亲 曾 欣 喜 地 谈 起 过 , 以 前 教 会 的 李 牧 师 还 记 得 她 , 专 门 从 四 川 来 看 过 她。 我 是 高 中 毕 业 后 才 知 道 母 亲 的 基 督 教 家 庭 背 景 。 外 公 , 外 婆 都 是 基 督 徒 , 舅舅 曾 念 神 学 院 , 母 亲 幼 年 曾 受 过 洗 。 我 到 美 国 以 后 , 接 触 了 基 督 教 会 , 参 加 过一 些 查 经 班 , 渐 渐 才 悟 出 , 在 外 婆 与 母 亲 的 人 生 中 , 她 们 是 那 样 的 安 祥 平 和 , 俭 朴 从 容 , 淡 泊 名 利 , 这 也 许 与 她 们 的 基 督 教 信 仰 有 关 。
一 九 九 七 年 应 我 和 在 美 国 的 小 妹 的 邀 请 , 父 母 一 道 到 美 国 探 亲 , 他 们 一 共住 了 九 个 月 。 母 亲 很 喜 欢 这 里 的 环 境 , 单 家 独 院 , 一 大 片 草 坪 , 空 气 是 那 样 的新 鲜 , 又 没 有 嘈 杂 的 人 声 。 我 们 陪 父 母 走 过 不 少 东 部 、 中 部 的 大 城 市 , 母 亲 在她 的 有 生 之 年 终 于 踏 上 了 她 年 轻 时 曾 经 向 往 过 的 地 方 。 临 走 时 , 她 嘱 咐 我 留 着她 的 拖 鞋 等 她 下 次 来 再 穿 。
一 九 九 九 年 五 月 的 下 旬 , 一 场 意 外 的 车 祸 夺 去 了 母 亲 的 生 命 , 给 我 们 留 下无 尽 的 悲 伤 。 母 亲 在 她 生 前 给 我 的 最 后 一 封 信 里 提 到 , 在 国 内 的 两 个 姐 妹 因 在各 自 领 域 里 的 成 就 ( 一 位 是 经 济 研 究 员 , 一 位 是 法 律 教 授 ) , 被 列 入 当 地 名 人录 。 母 亲 在 信 上 说 : “ 我 一 生 最 为 欣 慰 的 是 看 到 你 们 姐 妹 四 人 个 个 学 有 所 长 。” 我 想尽 管 我 们 并 没 有 什 么 突 出 的 成 绩 , 但 母 亲 知 道 以 我 们 所 处 的 那 个 时 代 和我 们 所 具 有 的 条 件 , 我 们 已 经 尽 力 了 。 我 永 远 感 激 母 亲 , 不 仅 给 了 我 生 命 还 教会 我 做 一 个 自 强 自 立 的 人 。 我 将 永 远 怀 念 母 亲 。
〔曾发表于五月三十一日《华夏快递》〕
Tuesday, May 26, 2009
3个月大了
孩子们转眼就3个月大了。两个孩子能吃能睡,体重已到12磅了。和刚出生时的样子相比判若两人。她们也非常乖,极少哭,不到100天就已经可以睡过夜了。最近两人开始对人笑,看到人就咿呀个不停。两人的性格也慢慢显出来,爱玛沉静乖巧,有姐姐的样子,玛雅活泼可爱,对人特别好奇,可以盯着人看半天而不愿意睡觉。
Saturday, February 14, 2009
三进宫
在家平安无事了快一个月,2月9日下午4点半又开始流血,终于把我送回了医院。接下来的72小时,充满了曲折起伏,几度都在动手术的边缘。现在终于稳定下来,医生决定我必须留院直到孩子出生。
在这一周里,两个孩子也相继生病,K带他们两人十分辛苦。愿神保守他们。下周恬要去新的幼儿园,希望她能顺利适应这个新的环境。
K今天也终于病倒了,同样的症状,上吐下泻。中午他勉强带了两个孩子来看我,进来就蜷缩在沙发上,像个病猫。过了不到半个小时,我想还是让他回家休息的好。恬显然不想走,一脸的可怜恳求。我真的是无能为力,只能祷告神亲自带领保守我们全家。
在这一周里,两个孩子也相继生病,K带他们两人十分辛苦。愿神保守他们。下周恬要去新的幼儿园,希望她能顺利适应这个新的环境。
K今天也终于病倒了,同样的症状,上吐下泻。中午他勉强带了两个孩子来看我,进来就蜷缩在沙发上,像个病猫。过了不到半个小时,我想还是让他回家休息的好。恬显然不想走,一脸的可怜恳求。我真的是无能为力,只能祷告神亲自带领保守我们全家。
Friday, January 16, 2009
生与死
Wednesday, January 14, 2009
2008回顾
转眼又是一年初始。一直想梳理一下去年发生的事,回头看看去年的新年心愿到底有多少得以实现。其实自己也知道自己做得很不好,所以迟迟没有开始。今天终于下定决心来面对自己。
12月:诊断出胎盘前置,11日和21日住院两次。17日开始short term disability leave。读完OUTLIER一书。
11月:买面包车,羊水检测一切正常,工作繁忙
10月:中国行,羊水穿刺,隽开始走路
9月:发现怀的是双胞胎
8月:确认怀孕
7月:恬完成学前班游泳二段,滑冰学前班一段,读完戴德生传
6月:恬完成学前班游泳一段
5月:隽断奶
2-4月:隽不断生病
1月: 结束产假,回公司上班
原来所订下的目标和计划都没有实现,原来不在计划中的事情倒发生了!!
12月:诊断出胎盘前置,11日和21日住院两次。17日开始short term disability leave。读完OUTLIER一书。
11月:买面包车,羊水检测一切正常,工作繁忙
10月:中国行,羊水穿刺,隽开始走路
9月:发现怀的是双胞胎
8月:确认怀孕
7月:恬完成学前班游泳二段,滑冰学前班一段,读完戴德生传
6月:恬完成学前班游泳一段
5月:隽断奶
2-4月:隽不断生病
1月: 结束产假,回公司上班
原来所订下的目标和计划都没有实现,原来不在计划中的事情倒发生了!!
Thursday, December 18, 2008
在家的日子
昨天开始了在家养胎的日子。原来计划要做很多的事,但是很容易就觉得疲劳,外面冰雪覆盖,天色阴沉,让人也打不起精神来。看来还是要坚持原来计划好的日程,读书,写作,把在家的这几个月用于精神的丰富。
住院的时候看了一部FDR的传记片,FDR的时代和当今的时代有很多相似之处,战争的威胁,经济的衰落,美国面临着危险的转折时期。Obama可以从FDR的执政经验中学到很多的东西。让我感兴趣的FDR的另一面是他的个人勇气和信仰,以及他与妻子的关系。
纽约客11月17号上有一篇The Child Trap, The rise of overparenting by Joan Acocella, 探讨中上层阶级子女教育的误区。父母过分参与/干预子女的教育,用繁重的课业/课外活动雕削孩子的成长,从学前教育直到大学。 美国的这种趋向其实与中国的独生子女教育很相似。究其原因,一是因为父母把子女教育作为最大的投资,希求最大的回报;二是因为全球竞争; 三是大脑的塑造 (brain plasticity), 把环境的刺激作为婴儿大脑发育的重要手段。
The author of "A Nation of Wimps: The High Cost of Invasive Parenting", Hara Estroff Marano thinks that the infant-stimulation craze was a scandal. She accepts the idea of brain plasticity, but she believes that the sculpting goes on for many years past infancy and that its primary arena should be self-stimulation, as the child ventures out into the world." "As children explore their environment by themselves - making decisions, taking chances, coping with any attendant anxiety or frustration - their neurological equipment becomes increasingly sophisticated. If children are protected from such trial-and-error learning, their nervious systems 'literally shrink.'"
住院的时候看了一部FDR的传记片,FDR的时代和当今的时代有很多相似之处,战争的威胁,经济的衰落,美国面临着危险的转折时期。Obama可以从FDR的执政经验中学到很多的东西。让我感兴趣的FDR的另一面是他的个人勇气和信仰,以及他与妻子的关系。
纽约客11月17号上有一篇The Child Trap, The rise of overparenting by Joan Acocella, 探讨中上层阶级子女教育的误区。父母过分参与/干预子女的教育,用繁重的课业/课外活动雕削孩子的成长,从学前教育直到大学。 美国的这种趋向其实与中国的独生子女教育很相似。究其原因,一是因为父母把子女教育作为最大的投资,希求最大的回报;二是因为全球竞争; 三是大脑的塑造 (brain plasticity), 把环境的刺激作为婴儿大脑发育的重要手段。
The author of "A Nation of Wimps: The High Cost of Invasive Parenting", Hara Estroff Marano thinks that the infant-stimulation craze was a scandal. She accepts the idea of brain plasticity, but she believes that the sculpting goes on for many years past infancy and that its primary arena should be self-stimulation, as the child ventures out into the world." "As children explore their environment by themselves - making decisions, taking chances, coping with any attendant anxiety or frustration - their neurological equipment becomes increasingly sophisticated. If children are protected from such trial-and-error learning, their nervious systems 'literally shrink.'"
Saturday, December 13, 2008
愿神扶持, 直至终点
12月11日出人意料我竟然住到了医院里。因为一点出血的症状,导致发现Baby A的胎盘前置在宫口的边缘。医生决定我需要留院观察72小时,如果出血完全停止,我需要回家卧床休息。经过前后的祷告,思考和咨询,我决定遵循医生的建议,出院后停止工作,回家卧床休息直至孩子出生。现在我才刚24周,前面还有漫长的路要走,愿神扶持我所走的每一步,直至终点线。
Wednesday, December 03, 2008
Counting the blessings
感恩节刚过, 终于有时间在中国行后的繁杂事务中歇一口气。每逢这个时节,我们都当数算神在自己的身上的恩典,这样我们才能看到自己的好处真的不在神之外。
此次中国行,前后去了多个地方,蒙神保守大人小孩和腹中胎儿都平安,回来后发现竟长了8磅。都是各地美食的功劳。回来之后发现M离开了组里,她的项目一半以上由我来承接,在岁末的项目淡季,这让我在工作上也不至缺乏。九月底回中国时,美国的金融危机还没有横扫一切,等十月底回来,金融业原来的百年老店都不复存在,看到的竟是保险,房贷,汽车,建筑,各个行业一片惨淡的景象。在文学城看到金融危机的风波已然波及中国的外企,以至于白领女性竟然以怀孕作为自保手段。我才一下明白神在我身上的时间和安排。“万事互相效力,叫爱神的人得益处”。
十月二十九号去做羊水穿刺,得知我们的孩子是两个女孩!!神也是知道我的心意的。让恬恬有妹妹相伴成长,从而也能体验我所经历的姊妹间的亲密。
自从知道是双胞胎,我们就策划买一部面包车,没想到神给我们的超过我们的所见所想。周三快下班的时候我看到一个朋友转发来得有人卖面包车的广告,周四的上午我便跟卖主联络,下午得到消息说车可能已经卖了,不过买主要第二天才能付款,我们可以第二天上午跟卖主再联络一下。晚上回到家,我们想这车可能没戏了,可是我心里却不是很遗憾,如果是神所预备的,那一定是最好的。 周五早上还是跟卖主打了一个电话,结果他说他的朋友付款有问题,我们当即表示愿意买下来。下午下班去看过车,很满意,就付款把车开回家了。这件事上如没有神的恩典,我们岂能这样顺利地做成这件事?!
上周在教会的分享中,有弟兄见证神在自己的身上的恩典,并鼓励大家都记录下来。我自己其实也有这样的想法,现记于此。
此次中国行,前后去了多个地方,蒙神保守大人小孩和腹中胎儿都平安,回来后发现竟长了8磅。都是各地美食的功劳。回来之后发现M离开了组里,她的项目一半以上由我来承接,在岁末的项目淡季,这让我在工作上也不至缺乏。九月底回中国时,美国的金融危机还没有横扫一切,等十月底回来,金融业原来的百年老店都不复存在,看到的竟是保险,房贷,汽车,建筑,各个行业一片惨淡的景象。在文学城看到金融危机的风波已然波及中国的外企,以至于白领女性竟然以怀孕作为自保手段。我才一下明白神在我身上的时间和安排。“万事互相效力,叫爱神的人得益处”。
十月二十九号去做羊水穿刺,得知我们的孩子是两个女孩!!神也是知道我的心意的。让恬恬有妹妹相伴成长,从而也能体验我所经历的姊妹间的亲密。
自从知道是双胞胎,我们就策划买一部面包车,没想到神给我们的超过我们的所见所想。周三快下班的时候我看到一个朋友转发来得有人卖面包车的广告,周四的上午我便跟卖主联络,下午得到消息说车可能已经卖了,不过买主要第二天才能付款,我们可以第二天上午跟卖主再联络一下。晚上回到家,我们想这车可能没戏了,可是我心里却不是很遗憾,如果是神所预备的,那一定是最好的。 周五早上还是跟卖主打了一个电话,结果他说他的朋友付款有问题,我们当即表示愿意买下来。下午下班去看过车,很满意,就付款把车开回家了。这件事上如没有神的恩典,我们岂能这样顺利地做成这件事?!
上周在教会的分享中,有弟兄见证神在自己的身上的恩典,并鼓励大家都记录下来。我自己其实也有这样的想法,现记于此。
Tuesday, September 23, 2008
More than what we bargained for
昨天去WCJC做B超. 发现竟然是两个小人. 我们大约有10分钟处于不能置信的状态里. 跟技师开玩笑说一定是教会的水有问题. 两个小人并列在两个泡泡中, 挥舞着小手, 还向我们转头. 神真是奇妙和充满幽默感, 给我这一生中最大的惊喜!!
Thursday, August 21, 2008
进入旷野

Chris McCandless 是我的同龄人, 我们同一年从大学毕业. 我接受了一份职业, 在朝九晚五的生活中幻想没有羁绊的自由, 在窒息的官场中, 我也曾逃遁到西藏去短短的20天. 这20天成了我生活的转机, 让我意识到自己还有抽身而退的勇气和追求新生活的愿望. Chris毕业后没有选择任何职业, 也没有告诉家人, 他捐出自己的所有财产, 孤身一人开始在世界漂簸, 两年后他进入了阿拉斯加的旷野, 在那里生活了4个多月, 最后死去.
昨晚看西恩-潘的Into the Wild, 仿佛回顾了一番自己曾经有过的梦想, 重走当年的心路历程, 让人不由哽咽难言. 我们曾是自由的精灵, 视功名利禄为粪土, 情感欲望为羁绊, 怀着一种"在路上"的情怀. 也许这也是我们成人礼的旅途 (passage to adulthood), 我们寻找自我存在的意义, 寻找终极的真理. Chris在他的成人之旅中尽了他的所能. 他最后的时刻让我想起李叔同的"悲欣交集".
进入旷野也许是人类必须经历的自我认知与发现的过程, 在无人造环境的辅助下, 人必须直面自己, 世界和他自己的创造者. 耶酥在旷野40天, 最终胜过魔鬼的试炼; 亚伯拉罕也离开自己的本族本土, 进如大而可畏的旷野, 在那里与神相遇; 摩西带领他的人民在旷野中成为一国. Chris经历中让人感动之处在于他无所畏惧的勇气--那是我们青春的火焰.
昨晚看西恩-潘的Into the Wild, 仿佛回顾了一番自己曾经有过的梦想, 重走当年的心路历程, 让人不由哽咽难言. 我们曾是自由的精灵, 视功名利禄为粪土, 情感欲望为羁绊, 怀着一种"在路上"的情怀. 也许这也是我们成人礼的旅途 (passage to adulthood), 我们寻找自我存在的意义, 寻找终极的真理. Chris在他的成人之旅中尽了他的所能. 他最后的时刻让我想起李叔同的"悲欣交集".
进入旷野也许是人类必须经历的自我认知与发现的过程, 在无人造环境的辅助下, 人必须直面自己, 世界和他自己的创造者. 耶酥在旷野40天, 最终胜过魔鬼的试炼; 亚伯拉罕也离开自己的本族本土, 进如大而可畏的旷野, 在那里与神相遇; 摩西带领他的人民在旷野中成为一国. Chris经历中让人感动之处在于他无所畏惧的勇气--那是我们青春的火焰.
Monday, August 18, 2008
奥运, 奥运
自一周前奥运开幕, 所有的闲暇时间都几乎耗在了电视机前面. 开幕式的华丽, 壮观与热闹都渐渐模糊成一片, 反而是事后给揭发出的几个所谓的造假事件--假烟火, 假钢琴表演, 假声音等等--成了开幕式的标记. 张艺谋确是符号大师, 他对色彩与形状的运用可以说无人能出其右, 可惜他对中国文化的诠释有太多意识形态的包袱, 他的出彩之处只在于形而非神. 上周在妇科医生处看诊, 负责收费的犹太老太太得知我是中国人, 就开始大赞开幕式. 对普通的美国人来说, 这是一场眼睛的盛宴.
我的眼睛盛宴是看美国的游泳天才费尔普斯书写历史. 他一个人夺得了自己所有8个参赛项目的金牌, 加上上届奥运会的6枚, 他是前无古人的历史创造者. 每次看他后来居上, 在转身的瞬间超越对手, 或是在最后的时刻抢胜对手, 让人叹为观止. 他的质朴与单纯, 也是让人由衷地喜欢他的原因. 和费尔普斯比较, 中国的巨星们所欠缺的就是这种自然, 本色的状态. 他们肩上担负着除了体育之外的太多包袱, 他们的言行举止都必须反映出他们所代表的国家和人民的期望. 昨天跨栏冠军刘翔的退赛就成了举国震惊的新闻, 因为他的成功失败都不是他自己的, 我担心他今后的路难走了.
我的眼睛盛宴是看美国的游泳天才费尔普斯书写历史. 他一个人夺得了自己所有8个参赛项目的金牌, 加上上届奥运会的6枚, 他是前无古人的历史创造者. 每次看他后来居上, 在转身的瞬间超越对手, 或是在最后的时刻抢胜对手, 让人叹为观止. 他的质朴与单纯, 也是让人由衷地喜欢他的原因. 和费尔普斯比较, 中国的巨星们所欠缺的就是这种自然, 本色的状态. 他们肩上担负着除了体育之外的太多包袱, 他们的言行举止都必须反映出他们所代表的国家和人民的期望. 昨天跨栏冠军刘翔的退赛就成了举国震惊的新闻, 因为他的成功失败都不是他自己的, 我担心他今后的路难走了.
Monday, July 21, 2008
拜占庭艺术

但以理在他的末世预言中,曾经预言一个金头,银胸,铜腹,铁腿和半铁半泥之足的巨像。这巨像代表历史上的四个帝国,这铁腿和半铁半泥之足指的就是罗马帝国和其后的东西罗马帝国。东罗马帝国在蛮族摧毁了西罗马帝国之后还继续存在了1000多年。这个地中海东部的帝国从巴尔干延伸到小亚细亚,从黑海之滨,高加索,跨越圣地直到北非。东罗马帝国原称为罗马帝国或希腊帝国,拜占庭是君士坦丁堡的原名,后被一位16世纪的德国历史学家Hieronymus Wolf 的著作 Corpus Historiæ Byzantinæ命名。
大都会博物馆在2004年举办了一次名为“拜占庭:信仰与权力”的展览,涵盖了一些从13世纪中期到16世纪中期的拜占庭艺术品。有一天无意从一期旧的“纽约人”杂志上看到一篇介绍,引起我的兴趣,去大都会博物馆的网页上把这一时期的艺术好好研究了一下。
拜占庭因为地域的关系,有着极其复杂的种族与文化构成,经历过无数次的混乱与分崩离析,然而其艺术给人的印象却是平面,刻板,绚丽以至奢腐。比较一下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绘画与拜占庭艺术是非常有趣的话题。一边是真实丰满的人体,一边是平面的圣像;一边是具体的世俗生活的细节,一边是抽象的装饰。东正教认为圣像是神圣存在的媒体,因而拒绝赋予这媒体物质的属性;天主教的艺术则彻底把神圣的存换上了世俗的人类面目。尽管文艺复兴的灵感也有一部分来自流散到威尼斯的拜占庭艺术,但可以看到艺术如何从对宗教的装饰变成了有灵有体的宗教本身。后来教会对圣像的围剿与其说是教条上对拜偶像的反动,不如说是与世俗媾和之后所做的抗拒诱惑姿态。拜占庭最终为奥托曼帝国所灭,它世俗化的宗教和巨大的财富最终难以抵挡一个新崛起的宗教与文化,就如但以理在两千多年前预告的,拜占庭的命运何尝不是今天我们所面临的两个文明的冲突的一个警示。
Friday, June 13, 2008
Some random thoughts

昨晚看Sydney Pollack的Sketches of Frank Gehry. Frank Gehry是当代的建筑大师. 他的作品在材料和造型上有明显的立方主义影响, 远离传统的建筑风格, 初看上去好像一个孩子信手搭起的歪歪扭扭的玩具, 没有传统的线条和平面, 让人非常不习惯. 他的创作过程也是很有意思, 一些信手画下的线条竟然可以转化成为不规范的实体. 虽然他的建筑从表面上看充满矛盾, 甚至丑陋, 但是从里面看竟然是奇妙的线条和光影.
Sydney Pollack最近去世了. 我看他的第一部电影是Woody Allen的Hannah and Her Sisters, 最后一部电影是Michael Clayton. 在采访Frank Gehry时, Gehry提到Pollack启发他如何与商业主义时代共存---在狭小的个人自由空间中做微不足道的改变. (How he made peace with the commercial world. You try to make differences within the small spaces that left to you.)--20年前的我觉得我们可以去改变世界, 20年后的我却发现自己已经是个现实主义者了.
上周也看了李安的"色戒". 也许是去年的嘈杂声浪过后, 我反而觉得这部电影并没有预先所想象的loaded with meanings. 令我感兴趣的却是李安和他的合作者James Schamus的关系.
前不久在查经时我们谈论到中国文化, 特别是商周文化在圣经纪年中的位置. 接下来就读到廖康对李劼商周文化文化研究的导读. 在远古的迷雾中, 我们对历史的走向不禁开始揣测 (second guess). 我们的祖先真的与神无缘吗? 还是我们在孔子之后选择了另一条路.
Stop all the clocks
Stop all the clocks
-- W. H. Auden
Stop all the clocks, cut off the telephone,
Prevent the dog from barking with a juicy bone,
Silence the pianos and with muffled drum,
Bring out the coffin, let the mourners come.
Let aeroplanes circle moaning overhead
Scribbling on the sky the message He is Dead,
Put crepe bows around the necks of the public doves,
Let the traffic policeman wear black cotton gloves.
He was my North, my South, my East and West,
My working week and my Sunday rest,
My noon, my midnight, my talk, my song;
I thought that love would last forever: I was wrong.
The stars are not wanted now; put out every one:
Pack up the moon and dismantle the sun;
Pour away the ocean and sweep up the woods:
For nothing now can ever come to any good.
停止所有的时钟, 拔掉电话,
堵住狗儿的吠咬给它块肉骨头,
寂静琴音,在低沉的鼓声中,
抬出棺材,让哀悼者上前。
让飞机在头顶盘旋哀鸣
在天上画下斯人已逝的字句,
给野鸽子打上领结,
给交警戴上黑手套。
他是我的北,我的南,我的东和西,
我周日的劳作和周末的安息,
我的正午,我的子夜,我的言谈,我的歌;
我以为这爱会恒久不变:谬哉。
星宿都遭厌弃;吹灭每一个;
包起月亮拆卸太阳;
倒掉海洋拔起树林;
因为万事都无益惘然。
-- W. H. Auden
Stop all the clocks, cut off the telephone,
Prevent the dog from barking with a juicy bone,
Silence the pianos and with muffled drum,
Bring out the coffin, let the mourners come.
Let aeroplanes circle moaning overhead
Scribbling on the sky the message He is Dead,
Put crepe bows around the necks of the public doves,
Let the traffic policeman wear black cotton gloves.
He was my North, my South, my East and West,
My working week and my Sunday rest,
My noon, my midnight, my talk, my song;
I thought that love would last forever: I was wrong.
The stars are not wanted now; put out every one:
Pack up the moon and dismantle the sun;
Pour away the ocean and sweep up the woods:
For nothing now can ever come to any good.
停止所有的时钟, 拔掉电话,
堵住狗儿的吠咬给它块肉骨头,
寂静琴音,在低沉的鼓声中,
抬出棺材,让哀悼者上前。
让飞机在头顶盘旋哀鸣
在天上画下斯人已逝的字句,
给野鸽子打上领结,
给交警戴上黑手套。
他是我的北,我的南,我的东和西,
我周日的劳作和周末的安息,
我的正午,我的子夜,我的言谈,我的歌;
我以为这爱会恒久不变:谬哉。
星宿都遭厌弃;吹灭每一个;
包起月亮拆卸太阳;
倒掉海洋拔起树林;
因为万事都无益惘然。
Monday, May 19, 2008
拆 毁 有 时 , 建 造 有 时
傳 道 書 3
1 凡 事 都 有 定 期 , 天 下 万 务 都 有 定 时 。
2 生 有 时 , 死 有 时 ; 栽 种 有 时 , 拔 出 所 栽 种 的 也 有 时 ;
3 杀 戮 有 时 , 医 治 有 时 ; 拆 毁 有 时 , 建 造 有 时 ;
4 哭 有 时 , 笑 有 时 ; 哀 恸 有 时 , 跳 舞 有 时 ;
5 抛 掷 石 头 有 时 , 堆 聚 石 头 有 时 ; 怀 抱 有 时 , 不 怀 抱 有 时 ;
6 寻 找 有 时 , 失 落 有 时 ; 保 守 有 时 , 舍 弃 有 时 ;
7 撕 裂 有 时 , 缝 补 有 时 ; 静 默 有 时 , 言 语 有 时 ;
8 喜 爱 有 时 , 恨 恶 有 时 ; 争 战 有 时 , 和 好 有 时 。
9 这 样 看 来 , 做 事 的 人 在 他 的 劳 碌 上 有 甚 麽 益 处 呢 ?
10 我 见 神 叫 世 人 劳 苦 , 使 他 们 在 其 中 受 经 练 。
11 神 造 万 物 , 各 按 其 时 成 为 美 好 , 又 将 永 生 ( 原 文 是 永 远 ) 安 置 在 世 人 心 里 。 然 而 神 从 始 至 终 的 作 为 , 人 不 能 参 透 。
1 凡 事 都 有 定 期 , 天 下 万 务 都 有 定 时 。
2 生 有 时 , 死 有 时 ; 栽 种 有 时 , 拔 出 所 栽 种 的 也 有 时 ;
3 杀 戮 有 时 , 医 治 有 时 ; 拆 毁 有 时 , 建 造 有 时 ;
4 哭 有 时 , 笑 有 时 ; 哀 恸 有 时 , 跳 舞 有 时 ;
5 抛 掷 石 头 有 时 , 堆 聚 石 头 有 时 ; 怀 抱 有 时 , 不 怀 抱 有 时 ;
6 寻 找 有 时 , 失 落 有 时 ; 保 守 有 时 , 舍 弃 有 时 ;
7 撕 裂 有 时 , 缝 补 有 时 ; 静 默 有 时 , 言 语 有 时 ;
8 喜 爱 有 时 , 恨 恶 有 时 ; 争 战 有 时 , 和 好 有 时 。
9 这 样 看 来 , 做 事 的 人 在 他 的 劳 碌 上 有 甚 麽 益 处 呢 ?
10 我 见 神 叫 世 人 劳 苦 , 使 他 们 在 其 中 受 经 练 。
11 神 造 万 物 , 各 按 其 时 成 为 美 好 , 又 将 永 生 ( 原 文 是 永 远 ) 安 置 在 世 人 心 里 。 然 而 神 从 始 至 终 的 作 为 , 人 不 能 参 透 。
在汶墟上哭泣
纪念在5/12/08下午2:28发生的四川大地震中的死伤者和他们的家人.
---------------------------------------------
坚毅之外请容纳脆弱的缅怀
上官本寂
汶川地震的废墟,我称之为“汶墟”。不为生造词藻,是想为纯粹的哀伤找到寄往的所在。汶墟之下,当然没有甲骨文传世,却曾记录最鲜活的生命过往,以及他们现今或还在徘徊的魂灵。殷墟以文字传名,汶墟则以人命记史。不为列传,拒为本纪,只是那逾万名录结成的死亡名单,恨其竟要继续延长。家国之殇,自由西南弥漫;魂兮归来,祭之以安静的祈祷。
救灾大计诚需戮力同心,主将们并不希望看见遍野的悲观。这应该也能够理解。30年未遇之天灾,亟待国家动员与社会协力。民众与政府当以共济的名义,一起渡过此轮劫波。只是,必要的坚毅之外,尚请容纳脆弱的缅怀。为生者庆幸,为死者扼腕,实在是人之常情。奋力救人者不能放言胜利,千里之外的人们又怎能忘却?族类罹难,又怎能苛责同胞的软弱?山河倾覆,不如恸哭。
我们所要祭奠的不是“群众”,不是“人民”,不是“百姓”,不是那些取消了人之所以为人的集体名词。承受追思的,一定是那些曾遍尝生活滋味的个人,或为儿女亲友,或为父母夫妻。他们被突降的汶墟掩埋,生活为之坍塌,跟随日常的环境一同毁灭。他们不该只是统计中的多少个零。将香火祭献给数字是荒谬的,他们应得人的待遇。
灾难史现今添加了汶川地震的篇章,严峻的哀伤不能被一笔勾销。提倡朴素而直达人心的怀念,并不一定能让所有的无力感泯灭不存。然而,大灾难的时空以数十年的间隔腾挪,民族在失落生命的同时不能丢失人性的伤怀。要知道,最终能治疗创伤的只有人性,而非国家意志。
把罹难者当作人而不仅仅是自然的牺牲品,并把这种理解作为一切后续行动的新起点。只有这样,处在非震区的人才能与灾民分担痛苦,国人、国民等类似词语中的寓意才可恢复平衡。悲伤应该是具有力量的,也就是说,挽救悲伤的恰恰是悲伤本身。哀伤无用论的嘲讽者不会明白这点。祭祀绝非无用,悲观绝非轻浮,问题只是,经过长久的背叛,我们遗忘了悲伤的真切含义。
历史若有心,这次也会徘徊在汶墟上哭泣。死生的转折变幻莫测,辗转在不同的人群中,为灾难史雕刻血泪的细节。很希望所有的一切都是一场能快速消除的噩梦,让那些走进幽乡、冰池和火窟的举动都成云烟散尽。可叹息不断、悲啼不绝,这些设计是多么不切实际的奢望。
不为赞美,停歇欢愉,止息争论,向着汶墟的方向保持静默。祈愿魂散了也能聚合起来,并一一落实它们终极的乐土。他们虽已走开,却仍和生者同在,构成血脉的不同成分,归去来兮,见证彼此。
Thursday, April 17, 2008
Margot at the Wedding
两姐妹在纽约上州的老屋重逢, 互相审视对方的生活和与周围亲人的关系. 姐妹关系可能是所有亲族关系中最复杂的, 特别是如果两姐妹年龄相近. 玛果是成功的作家, 姐姐是失意的老师, 她们曾是最好的朋友, 后来有了间隙, 互不往来多年. 玛果想在姐姐再次结婚之际与其修好, 结果却再次破坏了婚礼.
很多时候我们自己, 或是我们最亲的人就是我们最坏的敌人, 因为我们最了解对方, 也比对方更敏感她自己的变化, 因为我们是旁观者; 我们也最知道怎么才能伤害对对方, 虽然很多时候我们是无意识的, 我们的目的是为对方的好. 姐妹亲情的失落是世上最可悲的事, 我们怎么才能回到童年的天真与亲密中?
很多时候我们自己, 或是我们最亲的人就是我们最坏的敌人, 因为我们最了解对方, 也比对方更敏感她自己的变化, 因为我们是旁观者; 我们也最知道怎么才能伤害对对方, 虽然很多时候我们是无意识的, 我们的目的是为对方的好. 姐妹亲情的失落是世上最可悲的事, 我们怎么才能回到童年的天真与亲密中?
关于西藏
最近邮箱里收到好多关于西藏和抗议的邮件. 看到周围的朋友, 家人都不约而同地卷入其中. 梳理一下我们(中国人)对西藏的认识, 西方的视角和藏人的立场, 发现都在自说自话, 无交集可言.
回想起90年代初自己的西藏之行, 在人烟稀少的东南藏区, 为世上最奇异美妙且可畏的景色所震撼; 第一次体会到什么是宗教情怀----人在大而可畏的旷野中寻找可依托的所在; 也因着”扛大箱” 的缘故, 和当地的藏民有了亲密的接触, 第一次和人打起来, 且是一个带刀的藏族男人; 在中国最贫苦的县(索县), 看到县城里唯一的商店被藏族在暴乱中烧毁, 和当地的武警中队在铁栏隔离的营区中住了4天, 不过是每天和中队长和指导员撮麻将; 和同行的日本人躲在货车帆布下偷过进拉萨的检查站; 在大昭寺听英文流利的年轻喇嘛介绍他们的宗教和他们对中国的憎恨(他把我当成了日本人); 在布达拉宫看到在一个房间里菩萨造像上贴满了10元大钞, 另一个房间里, 因修缮的缘故, 大小的菩萨造像却堆在地上如垃圾一般; 在八廓街上仿佛回到了中世纪的集市, 抬头看到的却是杂乱的电线和不动声色的摄像机头; 最让我感动的是那些贫苦而虔敬的藏民, 他们在人世的目的就是崇拜他们的神, 他们用膝盖杖量朝圣之路, 每个时刻都在祈祷颂经, 把自己的所有财富都奉献给寺庙. 然而他们绝不是悲苦的, 而是单纯快乐的. 现在回想起来, 当时我坐在布达拉宫对面的街边, 看着这座雄伟的宫殿和以它为分界的新旧拉萨城, 一边是古老, 奇异, 宗教的, 一边是崭新, 熟悉和世俗的, 心里充满了矛盾. 今天我的心里还是ambivalent (找不到合适的中文词), 一方面觉得我们汉人的文化和生活方式是在改变西藏, 他们的智识阶层基于自己的政治宗教理念有理由把汉人当作侵入者; 另一方面文化的交融和经济发展是不可避免的(inevitable), 中国在西藏的投入也是巨大的,不可能放弃. 这些年来国内的国家/民族主义情绪,西方对西藏的的浪漫化都各自造就了一套自己的西藏话语, 达赖对西方政治和媒体的成功运作更加剧了西藏问题的复杂性. 想起夏目漱石的话"有明之处必有暗,明多之处暗亦多". Truth is really in the eyes of the beholder.
回想起90年代初自己的西藏之行, 在人烟稀少的东南藏区, 为世上最奇异美妙且可畏的景色所震撼; 第一次体会到什么是宗教情怀----人在大而可畏的旷野中寻找可依托的所在; 也因着”扛大箱” 的缘故, 和当地的藏民有了亲密的接触, 第一次和人打起来, 且是一个带刀的藏族男人; 在中国最贫苦的县(索县), 看到县城里唯一的商店被藏族在暴乱中烧毁, 和当地的武警中队在铁栏隔离的营区中住了4天, 不过是每天和中队长和指导员撮麻将; 和同行的日本人躲在货车帆布下偷过进拉萨的检查站; 在大昭寺听英文流利的年轻喇嘛介绍他们的宗教和他们对中国的憎恨(他把我当成了日本人); 在布达拉宫看到在一个房间里菩萨造像上贴满了10元大钞, 另一个房间里, 因修缮的缘故, 大小的菩萨造像却堆在地上如垃圾一般; 在八廓街上仿佛回到了中世纪的集市, 抬头看到的却是杂乱的电线和不动声色的摄像机头; 最让我感动的是那些贫苦而虔敬的藏民, 他们在人世的目的就是崇拜他们的神, 他们用膝盖杖量朝圣之路, 每个时刻都在祈祷颂经, 把自己的所有财富都奉献给寺庙. 然而他们绝不是悲苦的, 而是单纯快乐的. 现在回想起来, 当时我坐在布达拉宫对面的街边, 看着这座雄伟的宫殿和以它为分界的新旧拉萨城, 一边是古老, 奇异, 宗教的, 一边是崭新, 熟悉和世俗的, 心里充满了矛盾. 今天我的心里还是ambivalent (找不到合适的中文词), 一方面觉得我们汉人的文化和生活方式是在改变西藏, 他们的智识阶层基于自己的政治宗教理念有理由把汉人当作侵入者; 另一方面文化的交融和经济发展是不可避免的(inevitable), 中国在西藏的投入也是巨大的,不可能放弃. 这些年来国内的国家/民族主义情绪,西方对西藏的的浪漫化都各自造就了一套自己的西藏话语, 达赖对西方政治和媒体的成功运作更加剧了西藏问题的复杂性. 想起夏目漱石的话"有明之处必有暗,明多之处暗亦多". Truth is really in the eyes of the beholder.
Sunday, March 30, 2008
冬季最后的一场病
上周五R开始发高烧,我们周六带他去看医生,说他是病毒感染,扁桃腺附近都是发炎的白点,嘴里也有。他大概是嘴里痛,边吃奶边哭,最后干脆不肯吃了. 医生有点怀疑他是不是口足病,让我观察他的手脚有没有出现红点,第二天我看到几个,一开始非常担心,因为口足病是会传染的,也没有有效的抗菌素,我怕T也给传染到。所以周一我就给老板请假在家里上班,所幸R的烧周一早上就退了,也肯吃奶了。
周一下午K接T从幼儿园回来,说T下午4点左右也发烧了,也是高烧,我让她张嘴一看,里面和弟弟一样有红点。她烧得很高,烫得要命,吃退烧药也没有多大作用,最后就给她敷冰袋,我看她的手上,也有几个小红点,我当时是确信他们感染了口足病。第二天早上,虽然T的烧退了一些,我们还是决定带她去看医生,确诊一下。医生看过说不是口足病。口足病人手脚和嘴上都是水泡,并且是夏秋发病。T手上的红点应该是病毒感染所致。我这下才放了心。T也和弟弟一样,两天过后烧才退,其间也是不肯吃东西,周四才去上学。周五晚上去查经,聊起来发现好几家的小孩都得了同样的病,也有大人得的,看来是流行性病毒。算起来,今年冬天的流行病我们家都赶上了,特别是R。我的朋友安慰我说,小孩在一岁前生病多,一岁后就生病少了。好在这次两个孩子都在一周之内恢复了,大人也没有给传上,希望这是今年冬季最后的一场病。
周五我带R去六个月体检。他的身高是90%,体重70%,医生说他很健康。小孩子真是恢复得快!
周一下午K接T从幼儿园回来,说T下午4点左右也发烧了,也是高烧,我让她张嘴一看,里面和弟弟一样有红点。她烧得很高,烫得要命,吃退烧药也没有多大作用,最后就给她敷冰袋,我看她的手上,也有几个小红点,我当时是确信他们感染了口足病。第二天早上,虽然T的烧退了一些,我们还是决定带她去看医生,确诊一下。医生看过说不是口足病。口足病人手脚和嘴上都是水泡,并且是夏秋发病。T手上的红点应该是病毒感染所致。我这下才放了心。T也和弟弟一样,两天过后烧才退,其间也是不肯吃东西,周四才去上学。周五晚上去查经,聊起来发现好几家的小孩都得了同样的病,也有大人得的,看来是流行性病毒。算起来,今年冬天的流行病我们家都赶上了,特别是R。我的朋友安慰我说,小孩在一岁前生病多,一岁后就生病少了。好在这次两个孩子都在一周之内恢复了,大人也没有给传上,希望这是今年冬季最后的一场病。
周五我带R去六个月体检。他的身高是90%,体重70%,医生说他很健康。小孩子真是恢复得快!
Friday, March 21, 2008
果雅的鬼魂


第一次看果雅的画时, 感觉没有18世纪的浮华, 反而有一种20世纪的狰狞与黑暗. 原来他也是乱世之子. 他的一生经历了宗教裁判所, 法国大革命, 拿破伦的入侵, 西班牙的内战. 死亡, 痛苦和疯狂成了他后期创作的主题. 昨晚看"果雅的鬼魂", 通过两个果雅画中的人物和他们交织的命运, 把整个时代的颠狂和个人的不幸演绎出来, 让人对西班牙的历史有了新的认识. 西班牙的宗教裁判所是欧洲成立最早的宗教裁判所, 它所代表的神权专制, 它所拥有的无限权力和恐怖手段, 对新教徒,犹太人和摩尔人的迫害, 对"异端"知识的禁忌, 成为天主教中最为人所垢病的机构. (边看边想起启示录中关于别加莫教会的经节). 法国大革命诱发的革命浪潮席卷欧洲, 一个暴政为另一个暴政所颠覆, 宗教裁判所走到了它的终结, 可是它的受害者并没有得当公义, 反而被以解放和革命的名义加倍剥夺. 果雅的乱世之画是黑暗之画, 让人看到在撒但国度中人的日子如何.
Thursday, February 28, 2008
“信”与“知”
“信”与“知”的问题是知识分子信主历程中的一个坎。很多人认为基督教要求人必须dumb down才能信主。这样的看法其实没错,因为我们所受的现代教育与训练给我们太多知性上的窒锢与扭曲,让我们把不完善的科学当作终极的真理来崇拜,把有限的认知当作完善的体系而不自知,并自诩道德的优越与超然。dumb down还真是一个清除毒素,返璞归真的过程呢!
最近在查罗马书,今天在网上看到此文,觉得讲得很好,特存档。
-------------------------------------------------------------------------------------
“信”与“知”──从哈佛的校徽谈起
基甸
哈佛大学是美国着名的“常春藤”大学之一。但今天很少人知道哈佛大学在历史上曾经以“认识上帝”为建校目标。最早的哈佛校徽上,有拉丁文“Ve-ri-tas”(真理)的字样,分布在三本书上,周围环绕着“pro Christo et ecclesia"等字,翻译成中文,就是“为基督及教会(的真理)”。校徽中的两本书是向上翻开的,另一本书则朝下扣着。翻开的两本书,象征上帝启示给人类的知识;扣着的那本书,则象征人类对上帝的真理不可能全部掌握,上帝有上帝的奥秘,人对上帝应该有敬畏之心。今天,你在哈佛的校徽上,还能见到Ve-ri-tas 的字样,但是三本书都是向上翻开的,其余的字也不复存在了。
知识、真理与上帝有什么关系?基督教为什么会有神学?神学不是人的学问吗?基督教信仰不是与“人本主义”相左的吗?这个问题不但非基督徒会质疑,基督徒同样会有困惑。少数比较极端的基督徒,甚至把神学视为“属魔鬼的东西”。
实际上这个问题也就是如何看待“信”与“知”,即信仰与理性两者的关系的问题。按照正统的基督教信仰,人因为犯罪堕落与上帝隔绝,已经没有能力靠自己的理性认识关于上帝的全部真理。人获取终极全部真知识的唯一途径,是接受上帝的启示。上帝的启示有两种:1)普遍启示,即如康德所谓“在我头上的灿烂星空,在我心中的道德律令”。2)特殊启示,即圣经与耶稣基督。(培根用“两本书”来比喻这两种启示。所谓的“两本书”,一本是大自然,一本是圣经。)一方面,上帝的启示是完整清楚的,人足以从中了解人的得救和人与上帝的和好;另一方面,上帝有他的奥秘,而人的理性有严重的局限,因此正如早期的哈佛校徽所表明的,上帝的真理,人不能全部掌握,因此人需要谦卑,同时需要努力追求认识上帝的真理。很多中国知识分子想当然地以为,“因信称义"的意思就是反智、反知识,以为这句话的意思,是只要迷信、盲信就好,信了就上天堂,知识越多越“反动”。可这真的是“因信称义”的意思吗?“因信称义”真的引向反理性、反智的“盲信”吗?基督教信仰真的是反理性的吗?
基督教信仰当然是讲“信而得救”的。基督教信仰的知识论相信,人认识上帝,必然出于上帝自己超越的启示,即自上而下的“神找人”,而不是像抓着自己的头发想把自己提起来一样的“人找神”(参见《哥林多前书》一二等章,《约翰福音》三章,及《罗马书》等)。但是另一方面,基督教信仰并不排斥理性,反而给理性适当的位置,在一定的范围内肯定理性的价值。这样的理性观,正是跟传统基督教的“以信求知”的思想一致的。正如神学家、早期教父奥古斯丁,是相信“因信称义”的“恩典神学”的,但是他同时强调“信心”本身并不是人得救的条件或者得救的原因──就是说人不能指着自己的“信心”自夸。“你们得救是本乎恩,也因着信,这并不是出于自己,乃是上帝所赐的。”(《以弗所书》2:8)。用同样强调“因信称义”的马丁·路德的话来说,“因信称义”是人“通过信”被上帝称为义(即被宣布为“无罪”),而不是“因为信”就得称义──上帝以恩典称人为义,人以信来领受。信心是人得救的工具和媒介,而不是得救的条件或原因。信心既然不是得救的条件或原因,那么信心的功用是什么呢?按照奥古斯丁的观点,“信心只用于未见之事”,能够看见的事不需要信心。对得救、属上帝的人来说,上帝及上帝的道,就是“未见之事”。所以基督徒认识上帝,是“以信开始,而以眼见来完成”。人从接受上帝的恩典开始,直到最终能够明白看见上帝恩典的成全,就是“信仰寻求理解”的过程。“信心”是基督徒最初“领恩”的媒介,“信仰”是基督徒得救以后“知恩”所构成的理解。信心引导我们寻求对得救的理解,正如保罗所说,“知道所信的是谁”(《提摩太后书》1:12)。对奥古斯丁而言,真正的信仰,必然需要寻求理解明白,“谁只相信他所不知道的事,谁就不能说是寻见了”。更进一步地说,真正的信仰就是真正的明白。因为基督信仰并非一种心理作用,而是终极关怀,人要相信明白的是上帝启示的真理。真理之为真理,绝不取决于我们心理上的认同。所以对真理的终极追求,就是对真理的信仰和明白。因此人凭信心接受上帝的启示与救恩,而信心必然寻求理解,从而形成系统化的信仰。信心引导理性不断寻求更深的理解与明白。所以按照基督教信仰,基督徒都是以蒙恩得救开始,继而“以信求知”,以至最终明白真道。因此基督徒信了之后,还要去理解、去明白,要“深知道所信的是谁”,不但相信神,而且也要“知道”、“认识”神。当今广受欢迎的福音派神学家巴刻(J. I. Packer),写过一本很有影响的书,书名就叫《认识神》(Knowing God)。新约圣经就告诉我们,“认识你独一的真神,并且认识你所差来的耶稣基督,这就是永生”。(《约翰福音》17:3)“以信求知”,并不是只信基督教信仰限于理性能够确认的部分。信仰超越理性,它能够承接由启示而来的真理,而这是理性难以理解的。理性的角色是在启示所得的知识上建造、探索其含义究竟为何。中世纪的思想家吉尔松(Gilson),将基督教信仰体系比喻为华丽的大教堂,它建立于理性的基石上,但是其巍峨的建构,却高出理性的基础,远超过理性所能了解的。所以奥古斯丁所谓的“理解力”,也并不是如康德所批判的“纯粹理性”,而是结合人的理智、情感、意志的全人的对真理的追求,正如奥氏在《忏悔录》中所描述的、人寻找上帝的“心灵之旅”。
从以上的角度来看,正统的基督教信仰对“神学有什么用”的回答,就应该很清楚了。当然,基督教有两千年的历史,今天全世界的基督徒数以亿计,基督教神学的体系的确是繁杂和多元化的。中国知识分子喜欢批评的经院神学,其实只是历史上天主教神学的一派,并不能代表基督教神学。在阿奎那(Thomas Aquinas,AD1225-1274)的时代,经院神学为了基督教神学系统化和“显明内在理性”的需要,开始从希腊哲学中寻求支持。当时的神学家们,似乎对亚里斯多德情有独钟,认定他的理念可以为基督教神学的发展,提供理性的基础,也可以用来对抗反对基督教的人士,护卫基督教信仰。这也就是后来的天主教的护教学所采取的进路(这种护教的进路,在今天的基督徒当中,也许仍然有其影响)。阿奎那的雄心壮志,是要建构一种兼具信仰与理性的知识体系,这也就是后来经院哲(神)学无所不包的“神学大全”的由来(阿奎那的巨著就叫《神学大全》)。今天我们一提到“经院神学”,就会想到“一个针尖上能够站几个天使"之类的迂腐得可笑的“课题”。而阿奎那证明上帝存在的“五法”,更是著名。在福音派新教基督徒看来,阿奎那等人的知识论和护教理念(即所谓“自然神学”),有一个致命的先设,就是人的理性尚未完全堕落,所以人可以通过“中立"的理性来认识上帝,甚至仅仅依靠理性就能认识上帝。而这是不符合圣经所启示的知识论的。圣经清楚地表明,人背离上帝犯罪堕落,而人的堕落是“全人”的,包括理性的昏暗和蒙昧。堕落的罪人会压抑真理(《罗马书》1:19-23)。因此圣经断然拒斥人可以仅仅靠着理性归回上帝的可能性。经院神学以后,基督教神学一直在发展。及至16世纪的宗教改革运动,改教家们倡导“唯独圣经”和“唯独信心”等,实际上是对“经院神学”中的理性主义进路的逆动和抗争。马丁·路德(1483-1546)极力反抗亚里斯多德哲学对基督教神学的统治,提倡正本清源回到奥古斯丁“以信求知”的原则,强调人的理性必须被信仰所引导。加尔文的《基督教要义》强调教义和教理,将教义与信仰生活紧密相连。加尔文重新以真知识(认识神)作为神学的主旨,也是溯源“以信求知”的理念。加尔文讲的“知识”,是救赎性的“以信求知”中的“知”,而不是形而上学的知识论。而路德和加尔文,正可以说是新教神学的代表。
从改教到二十世纪,基督教神学对信仰与理性的关系的言说,逐渐走向多元化。对此议题有较多、较深入探讨的神学家,包括了有存在主义意味的克尔凯戈尔(Kierkegaard,或译祈克果)、注重信仰经验的士莱马赫(Schleiermacher)、强调“历史意识”的特洛尔奇(Troeltsch)、关注“处境化”的蒂利希(Tillich,或译田力克),和注重“先设”护教的范泰尔(Van Til),等等。不过在二十世纪西方多元化的神学中,最引人注目、在中国知识分子中最有影响的,大概还是巴特(Barth)的具有存在主义色彩的“新正统神学”。巴特希望建构的“神学大厦”,乃是一方面确立传统的教义学(巴特的巨篇代表作即是《教会教义学》),一方面又力图与种种现代思潮对话。巴特仍然视神学为“信仰寻求理解”,他认为神学是人“关于上帝的言说”。面对现代主义和自由派神学,巴特奋起抗争,竭力批判(然而范泰尔等认为,巴特仍然接受了自由派神学和世俗哲学的一些先设)。
西方现代神学经历了现代主义和自由派神学的冲击,今天又面临后现代思潮的泛滥,对信仰与理性的反思仍然在继续。毋庸讳言,对信仰与理性的关系,当今的基督徒跟非基督徒一样,看法是多元化的。“耶路撒冷和雅典”,是两千年的古老问题了。基督徒中虽有极端“反智”的,但是大多数基督徒,并不把理性和信仰绝对地对立起来。基督徒的信仰建立在上帝启示的真理之上,因此基督徒信仰的对象是“客观”的。基督徒的信仰不是“信则灵”。上帝,还有上帝创造的自然律,存在就存在,不依赖于我们的相信与否。人的堕落是全人的,上帝的救赎也是全人的。基督徒的信仰,认真地说,并非仅仅是一种宗教。信仰不是只在礼拜天做礼拜,却跟自己的生活世界完全无关。正如神学家、教育家、新闻家、政治家凯帕尔(Kuyper)所说,基督徒的信仰,应该是一个“生命(生活)体系”,是涵盖科学、哲学、艺术、政治等等整个人生与社会层面的世界观和生活方式[1]。基督徒可以而且应该,努力在各个领域“荣神益人”,当最好的科学家、哲学家、艺术家、政治家……而且既然上帝有普遍启示,现代自然科学也好,哲学人文也好,对基督徒来说,都不会没有价值,都是上帝显明其普遍启示的管道,当然也都可以用来见证和荣耀上帝。加尔文说过“假如我们相信,上帝的灵是真理惟一的源泉,那么不管真理在何处显明,我们都不应该拒绝或藐视,要不然我们就是侮辱上帝的灵了。”[2]当然,启蒙运动以后的西方思想,基本上是人本主义,与基督教信仰渐行渐远。宗教被视为跟“生活世界”完全隔离,是“形而上学”的“二楼”,表面上似乎很超越,实际上却虚无缥缈,是非常“业余”和“私人性”的“爱好”。在1836年以后的哈佛校徽上,那本象征敬畏上帝的书,也变成朝上翻开了,意味着人已经不再需要敬畏上帝,教育和“宗教”不再搅在一起,上帝被逐出知识和思想的领地。不要说世俗的大学,就是今天的一些“自由派”的神学院,也都不把“认识上帝”当作目标,其神学研究可以完全跟信仰分开,变成完全的学术性研究。目前中国的一些基督教研究机构就是这样的,甚至接收了许多根本不相信上帝的人[3]──虽然,在很多基督徒看来,一帮根本不相信上帝的人,在那里穷研究上帝,多少是有点搞笑的。
参考文帖:
[1]凯帕尔着、王兆丰译《加尔文主义讲座》http://godoor.net/jidianlinks/kp/kp.htm
[2]加尔文《基督教要义》http://www.chinachristianbooks.org/new/ReformationTheology/institutes/institutes.html
[3]基督教研究机构与学术刊物http://www.godoor.net/whjdt/yjjg.htm
本文其它参考资料:
1. 陈佐人,《教义、神学与“文化基督徒"》,《文化基督徒:现象与论争》,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编,香港,1997。
2. A. E. McGrath, Christian Theology: An Introduction。中译本《基督教神学手册》,刘良淑、王瑞琦译,校园书房出版社,台北,1998。
最近在查罗马书,今天在网上看到此文,觉得讲得很好,特存档。
-------------------------------------------------------------------------------------
“信”与“知”──从哈佛的校徽谈起
基甸
哈佛大学是美国着名的“常春藤”大学之一。但今天很少人知道哈佛大学在历史上曾经以“认识上帝”为建校目标。最早的哈佛校徽上,有拉丁文“Ve-ri-tas”(真理)的字样,分布在三本书上,周围环绕着“pro Christo et ecclesia"等字,翻译成中文,就是“为基督及教会(的真理)”。校徽中的两本书是向上翻开的,另一本书则朝下扣着。翻开的两本书,象征上帝启示给人类的知识;扣着的那本书,则象征人类对上帝的真理不可能全部掌握,上帝有上帝的奥秘,人对上帝应该有敬畏之心。今天,你在哈佛的校徽上,还能见到Ve-ri-tas 的字样,但是三本书都是向上翻开的,其余的字也不复存在了。
知识、真理与上帝有什么关系?基督教为什么会有神学?神学不是人的学问吗?基督教信仰不是与“人本主义”相左的吗?这个问题不但非基督徒会质疑,基督徒同样会有困惑。少数比较极端的基督徒,甚至把神学视为“属魔鬼的东西”。
实际上这个问题也就是如何看待“信”与“知”,即信仰与理性两者的关系的问题。按照正统的基督教信仰,人因为犯罪堕落与上帝隔绝,已经没有能力靠自己的理性认识关于上帝的全部真理。人获取终极全部真知识的唯一途径,是接受上帝的启示。上帝的启示有两种:1)普遍启示,即如康德所谓“在我头上的灿烂星空,在我心中的道德律令”。2)特殊启示,即圣经与耶稣基督。(培根用“两本书”来比喻这两种启示。所谓的“两本书”,一本是大自然,一本是圣经。)一方面,上帝的启示是完整清楚的,人足以从中了解人的得救和人与上帝的和好;另一方面,上帝有他的奥秘,而人的理性有严重的局限,因此正如早期的哈佛校徽所表明的,上帝的真理,人不能全部掌握,因此人需要谦卑,同时需要努力追求认识上帝的真理。很多中国知识分子想当然地以为,“因信称义"的意思就是反智、反知识,以为这句话的意思,是只要迷信、盲信就好,信了就上天堂,知识越多越“反动”。可这真的是“因信称义”的意思吗?“因信称义”真的引向反理性、反智的“盲信”吗?基督教信仰真的是反理性的吗?
基督教信仰当然是讲“信而得救”的。基督教信仰的知识论相信,人认识上帝,必然出于上帝自己超越的启示,即自上而下的“神找人”,而不是像抓着自己的头发想把自己提起来一样的“人找神”(参见《哥林多前书》一二等章,《约翰福音》三章,及《罗马书》等)。但是另一方面,基督教信仰并不排斥理性,反而给理性适当的位置,在一定的范围内肯定理性的价值。这样的理性观,正是跟传统基督教的“以信求知”的思想一致的。正如神学家、早期教父奥古斯丁,是相信“因信称义”的“恩典神学”的,但是他同时强调“信心”本身并不是人得救的条件或者得救的原因──就是说人不能指着自己的“信心”自夸。“你们得救是本乎恩,也因着信,这并不是出于自己,乃是上帝所赐的。”(《以弗所书》2:8)。用同样强调“因信称义”的马丁·路德的话来说,“因信称义”是人“通过信”被上帝称为义(即被宣布为“无罪”),而不是“因为信”就得称义──上帝以恩典称人为义,人以信来领受。信心是人得救的工具和媒介,而不是得救的条件或原因。信心既然不是得救的条件或原因,那么信心的功用是什么呢?按照奥古斯丁的观点,“信心只用于未见之事”,能够看见的事不需要信心。对得救、属上帝的人来说,上帝及上帝的道,就是“未见之事”。所以基督徒认识上帝,是“以信开始,而以眼见来完成”。人从接受上帝的恩典开始,直到最终能够明白看见上帝恩典的成全,就是“信仰寻求理解”的过程。“信心”是基督徒最初“领恩”的媒介,“信仰”是基督徒得救以后“知恩”所构成的理解。信心引导我们寻求对得救的理解,正如保罗所说,“知道所信的是谁”(《提摩太后书》1:12)。对奥古斯丁而言,真正的信仰,必然需要寻求理解明白,“谁只相信他所不知道的事,谁就不能说是寻见了”。更进一步地说,真正的信仰就是真正的明白。因为基督信仰并非一种心理作用,而是终极关怀,人要相信明白的是上帝启示的真理。真理之为真理,绝不取决于我们心理上的认同。所以对真理的终极追求,就是对真理的信仰和明白。因此人凭信心接受上帝的启示与救恩,而信心必然寻求理解,从而形成系统化的信仰。信心引导理性不断寻求更深的理解与明白。所以按照基督教信仰,基督徒都是以蒙恩得救开始,继而“以信求知”,以至最终明白真道。因此基督徒信了之后,还要去理解、去明白,要“深知道所信的是谁”,不但相信神,而且也要“知道”、“认识”神。当今广受欢迎的福音派神学家巴刻(J. I. Packer),写过一本很有影响的书,书名就叫《认识神》(Knowing God)。新约圣经就告诉我们,“认识你独一的真神,并且认识你所差来的耶稣基督,这就是永生”。(《约翰福音》17:3)“以信求知”,并不是只信基督教信仰限于理性能够确认的部分。信仰超越理性,它能够承接由启示而来的真理,而这是理性难以理解的。理性的角色是在启示所得的知识上建造、探索其含义究竟为何。中世纪的思想家吉尔松(Gilson),将基督教信仰体系比喻为华丽的大教堂,它建立于理性的基石上,但是其巍峨的建构,却高出理性的基础,远超过理性所能了解的。所以奥古斯丁所谓的“理解力”,也并不是如康德所批判的“纯粹理性”,而是结合人的理智、情感、意志的全人的对真理的追求,正如奥氏在《忏悔录》中所描述的、人寻找上帝的“心灵之旅”。
从以上的角度来看,正统的基督教信仰对“神学有什么用”的回答,就应该很清楚了。当然,基督教有两千年的历史,今天全世界的基督徒数以亿计,基督教神学的体系的确是繁杂和多元化的。中国知识分子喜欢批评的经院神学,其实只是历史上天主教神学的一派,并不能代表基督教神学。在阿奎那(Thomas Aquinas,AD1225-1274)的时代,经院神学为了基督教神学系统化和“显明内在理性”的需要,开始从希腊哲学中寻求支持。当时的神学家们,似乎对亚里斯多德情有独钟,认定他的理念可以为基督教神学的发展,提供理性的基础,也可以用来对抗反对基督教的人士,护卫基督教信仰。这也就是后来的天主教的护教学所采取的进路(这种护教的进路,在今天的基督徒当中,也许仍然有其影响)。阿奎那的雄心壮志,是要建构一种兼具信仰与理性的知识体系,这也就是后来经院哲(神)学无所不包的“神学大全”的由来(阿奎那的巨著就叫《神学大全》)。今天我们一提到“经院神学”,就会想到“一个针尖上能够站几个天使"之类的迂腐得可笑的“课题”。而阿奎那证明上帝存在的“五法”,更是著名。在福音派新教基督徒看来,阿奎那等人的知识论和护教理念(即所谓“自然神学”),有一个致命的先设,就是人的理性尚未完全堕落,所以人可以通过“中立"的理性来认识上帝,甚至仅仅依靠理性就能认识上帝。而这是不符合圣经所启示的知识论的。圣经清楚地表明,人背离上帝犯罪堕落,而人的堕落是“全人”的,包括理性的昏暗和蒙昧。堕落的罪人会压抑真理(《罗马书》1:19-23)。因此圣经断然拒斥人可以仅仅靠着理性归回上帝的可能性。经院神学以后,基督教神学一直在发展。及至16世纪的宗教改革运动,改教家们倡导“唯独圣经”和“唯独信心”等,实际上是对“经院神学”中的理性主义进路的逆动和抗争。马丁·路德(1483-1546)极力反抗亚里斯多德哲学对基督教神学的统治,提倡正本清源回到奥古斯丁“以信求知”的原则,强调人的理性必须被信仰所引导。加尔文的《基督教要义》强调教义和教理,将教义与信仰生活紧密相连。加尔文重新以真知识(认识神)作为神学的主旨,也是溯源“以信求知”的理念。加尔文讲的“知识”,是救赎性的“以信求知”中的“知”,而不是形而上学的知识论。而路德和加尔文,正可以说是新教神学的代表。
从改教到二十世纪,基督教神学对信仰与理性的关系的言说,逐渐走向多元化。对此议题有较多、较深入探讨的神学家,包括了有存在主义意味的克尔凯戈尔(Kierkegaard,或译祈克果)、注重信仰经验的士莱马赫(Schleiermacher)、强调“历史意识”的特洛尔奇(Troeltsch)、关注“处境化”的蒂利希(Tillich,或译田力克),和注重“先设”护教的范泰尔(Van Til),等等。不过在二十世纪西方多元化的神学中,最引人注目、在中国知识分子中最有影响的,大概还是巴特(Barth)的具有存在主义色彩的“新正统神学”。巴特希望建构的“神学大厦”,乃是一方面确立传统的教义学(巴特的巨篇代表作即是《教会教义学》),一方面又力图与种种现代思潮对话。巴特仍然视神学为“信仰寻求理解”,他认为神学是人“关于上帝的言说”。面对现代主义和自由派神学,巴特奋起抗争,竭力批判(然而范泰尔等认为,巴特仍然接受了自由派神学和世俗哲学的一些先设)。
西方现代神学经历了现代主义和自由派神学的冲击,今天又面临后现代思潮的泛滥,对信仰与理性的反思仍然在继续。毋庸讳言,对信仰与理性的关系,当今的基督徒跟非基督徒一样,看法是多元化的。“耶路撒冷和雅典”,是两千年的古老问题了。基督徒中虽有极端“反智”的,但是大多数基督徒,并不把理性和信仰绝对地对立起来。基督徒的信仰建立在上帝启示的真理之上,因此基督徒信仰的对象是“客观”的。基督徒的信仰不是“信则灵”。上帝,还有上帝创造的自然律,存在就存在,不依赖于我们的相信与否。人的堕落是全人的,上帝的救赎也是全人的。基督徒的信仰,认真地说,并非仅仅是一种宗教。信仰不是只在礼拜天做礼拜,却跟自己的生活世界完全无关。正如神学家、教育家、新闻家、政治家凯帕尔(Kuyper)所说,基督徒的信仰,应该是一个“生命(生活)体系”,是涵盖科学、哲学、艺术、政治等等整个人生与社会层面的世界观和生活方式[1]。基督徒可以而且应该,努力在各个领域“荣神益人”,当最好的科学家、哲学家、艺术家、政治家……而且既然上帝有普遍启示,现代自然科学也好,哲学人文也好,对基督徒来说,都不会没有价值,都是上帝显明其普遍启示的管道,当然也都可以用来见证和荣耀上帝。加尔文说过“假如我们相信,上帝的灵是真理惟一的源泉,那么不管真理在何处显明,我们都不应该拒绝或藐视,要不然我们就是侮辱上帝的灵了。”[2]当然,启蒙运动以后的西方思想,基本上是人本主义,与基督教信仰渐行渐远。宗教被视为跟“生活世界”完全隔离,是“形而上学”的“二楼”,表面上似乎很超越,实际上却虚无缥缈,是非常“业余”和“私人性”的“爱好”。在1836年以后的哈佛校徽上,那本象征敬畏上帝的书,也变成朝上翻开了,意味着人已经不再需要敬畏上帝,教育和“宗教”不再搅在一起,上帝被逐出知识和思想的领地。不要说世俗的大学,就是今天的一些“自由派”的神学院,也都不把“认识上帝”当作目标,其神学研究可以完全跟信仰分开,变成完全的学术性研究。目前中国的一些基督教研究机构就是这样的,甚至接收了许多根本不相信上帝的人[3]──虽然,在很多基督徒看来,一帮根本不相信上帝的人,在那里穷研究上帝,多少是有点搞笑的。
参考文帖:
[1]凯帕尔着、王兆丰译《加尔文主义讲座》http://godoor.net/jidianlinks/kp/kp.htm
[2]加尔文《基督教要义》http://www.chinachristianbooks.org/new/ReformationTheology/institutes/institutes.html
[3]基督教研究机构与学术刊物http://www.godoor.net/whjdt/yjjg.htm
本文其它参考资料:
1. 陈佐人,《教义、神学与“文化基督徒"》,《文化基督徒:现象与论争》,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编,香港,1997。
2. A. E. McGrath, Christian Theology: An Introduction。中译本《基督教神学手册》,刘良淑、王瑞琦译,校园书房出版社,台北,1998。
Sunday, February 17, 2008
丹-海西的简历
公司的新老板上任两个月了,周五是第二次员工大会。丹-海西看上去其貌不扬,但是说话很简明,其中不少Pop Culture references. 我还是第一次听他讲话,竟然没有昏昏欲睡,反而对他的背景产生了一点兴趣,晚上回家在网上狗了一圈,看到了他在2002年的一篇采访,之中有他自己详细的背景介绍,可算是美国白领精英的典型简历。
丹-海西出身于军人家庭,从小随军四处为家,从小学到高中的12年中转了10所学校。他17岁离家去上大学,就此自立。先在圣母大学学西欧研究,毕业后去了康乃尔的商学院。当时AT&T在顶尖的商学院招收暑假实习生,但康乃尔不在其中。他通过在哈佛法学院的姐姐,拿到申请材料,竟然给AT&T录取。毕业后他就去了AT&T。70年代的AT&T还没有被分割成baby Bells,是通信业的龙头老大。AT&T有一个管理轮岗培训项目,丹-海西在20多年中转了10几个部门,从产品,销售,开发做到设备,人事,技术;从国内做到海外,手下从10多个人到几千人。AT&T对他们也不惜资本,80年代中送他去MIT的商学院学习,和他同时去的就是后来惠普的老总卡丽-费奥娜。这个管理轮岗培训造就了一大批今天美国通信业的领导人。在网络泡沫的高峰,丹-海西离开了AT&T去了一个Startup. 这也许是他判断失误之处,两年后他又回到传统的电信企业,这次是Embaque,之后是我们公司。
被问及他的教育背景给他最大的益处是什么?他说是他的文科教育,特别是对他口头和书面表达的训练以及他从小转学的经历--让他能适应不同的环境,学会与不同的人相处。特别触动我的是美国大公司对人才的投资,对职业经理的训练。一旦你有机会进入这样的公司,并勤奋肯干,成为精英不过是迟早的事。
丹-海西出身于军人家庭,从小随军四处为家,从小学到高中的12年中转了10所学校。他17岁离家去上大学,就此自立。先在圣母大学学西欧研究,毕业后去了康乃尔的商学院。当时AT&T在顶尖的商学院招收暑假实习生,但康乃尔不在其中。他通过在哈佛法学院的姐姐,拿到申请材料,竟然给AT&T录取。毕业后他就去了AT&T。70年代的AT&T还没有被分割成baby Bells,是通信业的龙头老大。AT&T有一个管理轮岗培训项目,丹-海西在20多年中转了10几个部门,从产品,销售,开发做到设备,人事,技术;从国内做到海外,手下从10多个人到几千人。AT&T对他们也不惜资本,80年代中送他去MIT的商学院学习,和他同时去的就是后来惠普的老总卡丽-费奥娜。这个管理轮岗培训造就了一大批今天美国通信业的领导人。在网络泡沫的高峰,丹-海西离开了AT&T去了一个Startup. 这也许是他判断失误之处,两年后他又回到传统的电信企业,这次是Embaque,之后是我们公司。
被问及他的教育背景给他最大的益处是什么?他说是他的文科教育,特别是对他口头和书面表达的训练以及他从小转学的经历--让他能适应不同的环境,学会与不同的人相处。特别触动我的是美国大公司对人才的投资,对职业经理的训练。一旦你有机会进入这样的公司,并勤奋肯干,成为精英不过是迟早的事。
Friday, January 25, 2008
回乡省亲记(三)
时隔一年才又来续上去年回国的见闻.
新年前回到昆明, 除夕那天三姐邀约我们去位于安宁的一个日式温泉度假村过年. 安宁离昆明大约一个多钟头的车程, 以硫磺温泉闻名, 是个沉睡的小城. 去国前我也来过这里多次, 虽然有"天下第一汤" 的题名, 其实温泉浴场就跟游泳池差不多. 记得有一次植树完后单位组织来这里泡汤, 大概是因为温度太高, 我在大池里游了几个来回后, 被旁边游过的人撞了一下, 竟失去平衡, 呛了几口水, 慌张之下, 竟自沉底了. 所幸有同事看到我在水中挣扎, 赶快把我捞起来.
到安宁的那天有点阴雨, 窄窄的街道上人迹稀少, 小城还有很多80年代的痕迹; 所不同的是螳螂川沿岸现在都是新建的联排别墅. 路上摩肩接踵有各式的小温泉浴场. 也许是除夕的缘故, 人们都回家过年了, 街上一派萧条冷落的样子, 让人想起川端康成的"伊豆的舞女"里的场景. 我们所去的日式温泉度假村位于郊外的山脚下, 顺缓坡而上, 日本式的园林中, 一个个造型别致, 热气腾升的露天汤池散落在葱郁的森林中. 我们全家租了一幢小木楼, 两室一厅, 地板是竹编的细席. 打开客厅的拉门, 后院里在亭榭和大树环抱中是一个四层的露天石头汤池. 不是夜幕降临后我们开始泡汤, 全家人躺在热气腾腾的池中, 一边聊天, 一边听鸟鸣, 看小雨转成雪花从天空中无边无际地撒落下来, 让人感慨人生的幸福莫过于此!
新年前回到昆明, 除夕那天三姐邀约我们去位于安宁的一个日式温泉度假村过年. 安宁离昆明大约一个多钟头的车程, 以硫磺温泉闻名, 是个沉睡的小城. 去国前我也来过这里多次, 虽然有"天下第一汤" 的题名, 其实温泉浴场就跟游泳池差不多. 记得有一次植树完后单位组织来这里泡汤, 大概是因为温度太高, 我在大池里游了几个来回后, 被旁边游过的人撞了一下, 竟失去平衡, 呛了几口水, 慌张之下, 竟自沉底了. 所幸有同事看到我在水中挣扎, 赶快把我捞起来.
到安宁的那天有点阴雨, 窄窄的街道上人迹稀少, 小城还有很多80年代的痕迹; 所不同的是螳螂川沿岸现在都是新建的联排别墅. 路上摩肩接踵有各式的小温泉浴场. 也许是除夕的缘故, 人们都回家过年了, 街上一派萧条冷落的样子, 让人想起川端康成的"伊豆的舞女"里的场景. 我们所去的日式温泉度假村位于郊外的山脚下, 顺缓坡而上, 日本式的园林中, 一个个造型别致, 热气腾升的露天汤池散落在葱郁的森林中. 我们全家租了一幢小木楼, 两室一厅, 地板是竹编的细席. 打开客厅的拉门, 后院里在亭榭和大树环抱中是一个四层的露天石头汤池. 不是夜幕降临后我们开始泡汤, 全家人躺在热气腾腾的池中, 一边聊天, 一边听鸟鸣, 看小雨转成雪花从天空中无边无际地撒落下来, 让人感慨人生的幸福莫过于此!
Monday, January 21, 2008
基督徒与世界
去年回国省亲时,在紧张的行程中还是抽空和爸爸去参加了一次当地三自教会的主日崇拜。那天讲道的是一个20来岁的年轻女子,颇有书卷味,大概是神学院毕业不久的,讲道的题目是“基督徒与世界”。我一方面为她小小年纪就敢来宣讲这样大的题目而觉得有趣,另一方面也对大陆官方首肯的神学见地甚好奇。果然她言辞虽流利,然而神学的根基浅薄,对基督徒“做盐”,“做光”的理解竟是是基督徒如何在世人面前做榜样!整篇的信息颇像团支书在做思想工作。
在[奇异恩典]中,韦伯佛斯对神要他在这个世界上做何等的工作还犹疑不定时,约翰-牛顿提醒他: “remember, you're in the world, not of the world. ” 韦伯佛斯所生活的时期正是风云激荡的年代:美国的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英法战争...。从波士顿到巴黎到伦敦,“革命”是当时最为时尚的词汇。如果不是因着他的信仰,韦伯佛斯所倡立的社会变革运动很可能也走向极端,成为“革命”的协从。从雅各宾暴政所显示的来看,人民的革命与群氓的专制有时仅一线之分,真正恒久的社会改良决不是一夕的革命所能成就的。革命所改变的只是外在的社会结构,真正的人心的改变只有来自神的救赎。希伯来书的作者说,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只是客旅,是寄居者。我想对基督徒来说,这个世界和一切属世的东西终归要废去, 我们的心怀意念当专注于天, 在这世界上行走天路历程, 彰显神的怜悯,恩慈与荣耀。
在[奇异恩典]中,韦伯佛斯对神要他在这个世界上做何等的工作还犹疑不定时,约翰-牛顿提醒他: “remember, you're in the world, not of the world. ” 韦伯佛斯所生活的时期正是风云激荡的年代:美国的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英法战争...。从波士顿到巴黎到伦敦,“革命”是当时最为时尚的词汇。如果不是因着他的信仰,韦伯佛斯所倡立的社会变革运动很可能也走向极端,成为“革命”的协从。从雅各宾暴政所显示的来看,人民的革命与群氓的专制有时仅一线之分,真正恒久的社会改良决不是一夕的革命所能成就的。革命所改变的只是外在的社会结构,真正的人心的改变只有来自神的救赎。希伯来书的作者说,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只是客旅,是寄居者。我想对基督徒来说,这个世界和一切属世的东西终归要废去, 我们的心怀意念当专注于天, 在这世界上行走天路历程, 彰显神的怜悯,恩慈与荣耀。
Friday, January 18, 2008
奇异恩典
昨天重看2007年拍的[奇异恩典],讲的是威廉-韦伯佛斯和他领导的英国废奴运动。其中约翰-牛顿的“奇异恩典”一歌被用来贯穿故事的发展。记得第一次听到“奇异恩典”是91年第一次来美国时。时值圣诞节期,在洛杉矶的大街上,街上临时搭起的露天舞台上,一位女高音在唱一支动人心弦的歌。当时并不知道这歌的名字,只是觉得好听。后来才知道这就是著名的“奇异恩典”;更后来,信主之后才知道这首歌的作者曾是个奴隶贩子,他的得救经历让他写出了这首被广为传唱的诗歌。
每次唱这首歌,最触动我心的是这句, "How precious did that Grace appear the hour I first believed."
Amazing Grace, how sweet the sound,
That saved a wretch like me.
I once was lost but now am found,
Was blind, but now I see.
T'was Grace that taught my heart to fear.
And Grace, my fears relieved.
How precious did that Grace appear
The hour I first believed.
Through many dangers, toils and snares
I have already come;
'Tis Grace that brought me safe thus far and
Grace will lead me home.
The Lord has promised good to me.
His word my hope secures.
He will my shield and portion be,
As long as life endures.
Yea, when this flesh and heart shall fail,
And mortal life shall cease,
I shall possess within the veil,
A life of joy and peace.
When we've been here ten thousand years
Bright shining as the sun.
We've no less days to sing God's praise
Than when we've first begun.
每次唱这首歌,最触动我心的是这句, "How precious did that Grace appear the hour I first believed."
Amazing Grace, how sweet the sound,
That saved a wretch like me.
I once was lost but now am found,
Was blind, but now I see.
T'was Grace that taught my heart to fear.
And Grace, my fears relieved.
How precious did that Grace appear
The hour I first believed.
Through many dangers, toils and snares
I have already come;
'Tis Grace that brought me safe thus far and
Grace will lead me home.
The Lord has promised good to me.
His word my hope secures.
He will my shield and portion be,
As long as life endures.
Yea, when this flesh and heart shall fail,
And mortal life shall cease,
I shall possess within the veil,
A life of joy and peace.
When we've been here ten thousand years
Bright shining as the sun.
We've no less days to sing God's praise
Than when we've first begun.
Tuesday, March 06, 2007
回乡省亲记(二)
广州的饮食还是一如既往的好吃。不油腻,口味清淡,每样菜都别具匠心。可惜三个月后,这些年菜的印象都模糊了。下次我该把每样菜都拍下来。我们冬至那天去离家很远的一家k酒楼吃晚饭。对广东人来说,冬至节是小年,街上车水马龙,充满节日的气息。小叔平时的工作大概多是饭桌上完成的,是点菜高手,每次都不重复。K的同学也请吃农家菜,看似粗糙,其实很有味道。家对面的“稻香”是早茶出名的酒楼。每次都要提前一,二个钟头去拿号等位。我们前后去了4次,算是过足了饕餮之瘾。除了几餐在家里吃之外,几乎每天都在外面吃饭。我们所去的每个餐馆酒楼都是座无虚席,人头攒动。中国人之好吃可见一斑。吃了三天之后,我们的美国肠胃就开始造反了,k也开始叫口涩。真佩服那些天天吃餐馆的同胞。
Thursday, January 18, 2007
回乡省亲记(一)
圣诞节前我们一家回到广州,这是自三年前萨斯爆发后我们再次回乡省亲。不到三年的时间,中国的变化似乎比过去十年为甚。广州的街道增添了许多绿意,街上的行人似乎更加年轻,更加匆忙。第二天早上出门,竟然看到了蓝天。去离家不远的“名流”剪发,最后竟架不住理发师的游说做了一个“陶瓷烫”。这是我有生以来的第二次烫发。第一次是大二的时候,当时烫完就后悔了。这次也不例外。看着镜中的自己头上的波浪很是陌生,当场就后悔莫及,看来自己是和烫发无缘了。当自己正在理发椅上坐立不安时,在镜中看到也在剪发的如立,头上也顶了一头白色的发卷。原来他被告知“发根太硬”,需要电一电。走出“名流”,看着如立被发胶竖立起来的头发,和街上的年轻人别无二致,也觉得怪怪的。再问付了多少钱,竟是快900大圆。看来我们两个“乡下人”被宰没商量。
Monday, October 23, 2006
文学青年的成长路
昨天继续读《她的丈夫》。苏薇娅是个忠实的日记手,她把生活中的点滴都记录在她的日记中。她在日记中描绘周围的人事,记录自己的心情,日记本不光是她的私人园地,也是她积累写作素材,磨练文笔的地方。她大概没有想过,在她过身之后,她的日记本身最终也成了一部出色的作品。
我为苏薇娅和泰德折服的另一个方面是他们坚韧的自制力和对文学的无比确信。她和泰德每天都阅读,写作4到7个小时,即使他们有了孩子之后,他们制订出轮班的制度,一个人照顾小孩,另一个人写作。在文学上他们是同志,彼此启发,批评,挑战对方。他们放弃了当时看来给文学青年最好报酬的职业:电影,电视和广告界,而选择成为靠稿费为生的诗人。他们确信文学能给他们无以伦比的自由,创造力和影响力。文学的女神也真实地奖赏他们了。
这是多年来我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看文学青年的成长之路,不光是从他们的作品,更是从他们内心的世界来观察他们。回想起自己的文学之路,我缺少的正是这样的确信与坚韧。
我为苏薇娅和泰德折服的另一个方面是他们坚韧的自制力和对文学的无比确信。她和泰德每天都阅读,写作4到7个小时,即使他们有了孩子之后,他们制订出轮班的制度,一个人照顾小孩,另一个人写作。在文学上他们是同志,彼此启发,批评,挑战对方。他们放弃了当时看来给文学青年最好报酬的职业:电影,电视和广告界,而选择成为靠稿费为生的诗人。他们确信文学能给他们无以伦比的自由,创造力和影响力。文学的女神也真实地奖赏他们了。
这是多年来我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看文学青年的成长之路,不光是从他们的作品,更是从他们内心的世界来观察他们。回想起自己的文学之路,我缺少的正是这样的确信与坚韧。
Wednesday, October 18, 2006
泰德的童年
泰德所生长的约克郡定义了他的童年。这也是呼啸山庄所描写的约克郡。我印象之中充满了荒僻,凄凉与寒冷。在泰德成长的时候,这里已是后工业革命的废墟,废弃的纺织厂,破败的村落,第一次世界大战更夺去了这里的男性。泰德的父亲比利是一战幸存者,在战争中失去了所用的同伴,退伍回来后变成了沉默的人,在年轻泰德的眼中是个失败者,直到比利去世后,泰德才认识到比利在一战中的英勇行为,父亲的沉默才成为他的“灵粮”。泰德的母亲有凯尔特血缘,虽然文化不高但是善于讲故事。她也有通灵的异禀。他后来意识到正是她母亲孕育了他的诗歌才华。然而真正影响了泰德成长的,是比他大10岁的哥哥-杰拉德。杰拉德从小就带他打猎,露营,在自然中训练了泰德的“副脑”--对自然的敏锐观察,人与自然的天然联系,以及猎手的冷酷。他一方面崇拜杰拉德,在诗歌中幻想成为杰拉德的双生兄弟,重回两人童年的天堂,另一方面他必须把自己和杰拉德分别开来,取代杰拉德在母亲心中的地位。泰德把他的“副脑”用在语言和写作中,在诗歌中不再是猎手,而成了带领动物起舞的巫师。
Friday, October 13, 2006
Maya Lin

昨晚看一个拍于95年的Maya Lin纪录片-Strong Clear Vision,深深为她的才华和个性所折服,不由对她的生长背景生出浓厚的兴趣来。虽然看完片子已近午夜,我还是继续上网搜寻她的资料,结果在PBS上看到Bill Moyers对她的采访,访谈中有很多地方让人深思。
Maya Lin的父母跟一般的中国移民父母不同,她父亲是陶艺家,母亲是文学教授,她虽然生长在中西部偏僻的大学城,但是家庭的学术风氛围浓厚,她的父母有传统文人的清高孤傲,但很开明,从不要求孩子追名逐利,也不强求孩子接受中国文化。这样自由的放养才造就了Maya特立独性的个性和她旁观者的态度,让她在小小年纪就以设计越战纪念碑脱颖而出。她的东方直觉在她不知不觉中造就了她独特的设计风格和理念。她的坚韧让她在当时的时代氛围能面对批评攻击,勇气满满,不害怕退缩。
Maya的成长是溶入主流社会的过程,然而在这过程中,她还是不断发现自己的身份界线,渐渐愿意来认识她父母的过去和他们代表的文化传统。我发现几乎所有的第二代都经历了这样的历程。不奇怪Maya的自传就叫
"Boundaries"。 其实这代人的优势在于他们可以不受任何Boundaries的限制,在其中自由游走。
Bill Moyers的"Becoming American"系列除了采访Maya Lin之外,还有其他的,Gish Jen和查建英,我发现第一代和第二代的差别还是很大,查建英关心的是美国人对美籍华人的身份认同,在她的潜意识中美国还是“他者”。对Gish Jen来说,这就是她的身份与存在,不需任何人的认同。
Thursday, October 12, 2006
数据时代的自我记忆
最早人类关于自己的记忆是由口耳相传的诗歌和故事做载体的,后来才有了纸张。进入数据时代,传媒的载体不再是传统的纸张,而是计算机的硬盘。我们把关于自己的记录散布在自己的个人电脑或是由网络连接的某个遥远的电脑上。我们的生命历程给转化成0和1的字符,刻写在电脑的硬盘上,不知路径的外人无法轻易发现我们记忆的所在,同时我们个人的私密在匿名的面具后面也可以公之于众。
在战乱中成长的父母亲一辈关于他们家族,故乡的记忆只存留在他们的脑海记忆中。到我们这一代去国离乡的时候,能带走的只有几张儿时的照片和几本旧时的日记,以后每次回国就蚂蚁搬家一样搬一点自己的照片。家里的大像册是大家共有的,多亏数据时代的来临,可以扫描下来这大像册,装在小小的光盘里带来美国。可是故乡的风情,气味是无法扫描的,只有在梦幻之间才能在心底舌间体会。到恬恬这一代,从出生伊始就开始了她们数据的记忆:影像与文字,她们的成长也被这数据的空间所定义。
当前天发现恬恬从10个月到18个月之间的照片都被K不小心删掉后,我真的是痛心疾首,好像他谋杀了这8个月的女儿。我担心没有这些记录将来我如何与恬恬交待。不想让她像自己一样揣测自己小时侯长什么样子。在她还没有自己的自我记忆以前,我必须帮她记忆。
在战乱中成长的父母亲一辈关于他们家族,故乡的记忆只存留在他们的脑海记忆中。到我们这一代去国离乡的时候,能带走的只有几张儿时的照片和几本旧时的日记,以后每次回国就蚂蚁搬家一样搬一点自己的照片。家里的大像册是大家共有的,多亏数据时代的来临,可以扫描下来这大像册,装在小小的光盘里带来美国。可是故乡的风情,气味是无法扫描的,只有在梦幻之间才能在心底舌间体会。到恬恬这一代,从出生伊始就开始了她们数据的记忆:影像与文字,她们的成长也被这数据的空间所定义。
当前天发现恬恬从10个月到18个月之间的照片都被K不小心删掉后,我真的是痛心疾首,好像他谋杀了这8个月的女儿。我担心没有这些记录将来我如何与恬恬交待。不想让她像自己一样揣测自己小时侯长什么样子。在她还没有自己的自我记忆以前,我必须帮她记忆。
Monday, October 09, 2006
虚惊一场
恬恬昨晚让我们虚惊一场。晚上吃水果前,Kevin带她去洗手。我听到她哭起来,等她回来,一脸委屈可怜的样子,指着她的左手腕说“痛痛”。Kevin说,把她从洗手台抱下来的时候,听到她的手腕响了一声。我给她东西,她不愿意用左手来接,小声哼哼,左手无力地垂着。没给她洗澡就让她睡了,她躺在床上一动不动,左手搭在肚子上, 一点也没有平时的固执,等我要离开她,她也只是抬起半个身子,用右手象征性地来示意我留下。等她睡着了,我溜出她的房间,去查育儿宝典,看到小儿骨折的一段,觉得症状很相符。刚好第二天是哥伦布日,Kevin在家。跟他商量一早带恬恬去看大夫。睡了一个多小时,突然听到恬恬的哭声,赶紧上楼去看她,原来她翻了个身,压住了自己的左手。我抱她起来,看看她的手腕,似乎有点肿,和Kevin商量了一下要不要给她上甲板固定,最后还是决定算了,决定让她睡过夜再说。给她换了个方向,她又沉沉睡去。我们两个回到楼下,回想着她平时活泼可爱的样子和现在的可怜模样,心里很担心,伤筋动骨一百天,不晓得这下她要多久才会好。半夜睡觉时我祷告神让她睡一觉起来就好了。虽然是这样祷告,心里还是没底,一夜似乎都在竖着耳朵听她有没有哭。早上七点多,终于听到她哼叽的声音,Kevin赶快下床去楼下,我也接着起来。下楼看到她坐在台子上跟我笑,问她手手还痛不痛,她看看自己的右手指,没有表示。Kevin说她可以自己抱着杯子喝牛奶,应该是没问题了。我给她一个叉子,她也用左手来接了,我们终于舒了一口气。感激主垂听我们的祷告。
Tuesday, October 03, 2006
《否认状态》
选举季节就要来了,昨天看电视新闻,可叹鲍伯-伍德沃德的“否认状态”被佛州众议员和国会小厮的电邮性丑闻抢了上风。伍德沃德在书中所写的不过是头脑稍微清楚一点的人们都清楚的事实:布什政府一贯的欺骗和这场师出无名的战争。伍德沃德在拉里-金的采访中说,伊战可能要比越战持续时间更长,军中人士估计要7到8年时间;布什最后只有通过和民主党达成共识,才能为伊战寻求一条出路。民主党也是稀泥扶不上墙,至今没有一个清楚的立场。可怜的是那些枉死的士兵和平民。
Friday, September 29, 2006
老昆明的十大建筑

云南省体育馆
在大楼后面的体育场看过崔健,张学友演唱会,也看过公审毒犯大会,印象中好几个毒犯都是回民,穿着白鞋。会后公安当场焚毁海洛因,一下午附近的街道都飘着古怪的气味。

云南省博物馆
苏式建筑,坐落在曾经是安静的国防路口。有一年陪纪斯道采访,在空荡荡的大厅门口有个卖纪念品的柜台,买了一个小小的呲牙咧嘴的苗族面具,现在还挂在家里进门的地方。

云南艺术剧院
第一次去那里好像是幼儿园时代,我们在舞台上表演“大寨亚克西”。有一次和HK去看电影,在台阶上看到CL在等人,只有装做没有看到他,从他旁边走过去。

翠湖宾馆
第一次去那里也是小时候,爸爸开会聚餐,把我带去,我躲在宴会桌下面,爸爸把排骨偷偷给我吃。后来工作了,这里成了时常光顾的地方。

云南饭店
某个清晨离开那里的时候,觉得生活是这样清新美好,污浊怎能羁绊。

昆明饭店
公款腐败最多去的地方。

东风大楼
爸爸的办公室曾在这里。在住房紧张的70年代末,家里最大的盼望就是在那里分到宿舍。

云南省农业展览馆
年货街和毛主席像

昆明百货大楼
昆明的中心。差一点成了我人生的一个路口。

昆明邮电大楼
单位的边上。
Thursday, September 28, 2006
鲍勃-迪伦

80年代中国年轻人对西方文化的认识实际上只涵盖19世纪的范畴,就自己来说对20世纪的西方文化认识只停留在十几个人身上(萨特,T.S.爱略特,海明威, 等)。第一次接触美国当代文化是三卷套的美国文学史论丛。从Malcolm Cowley《流放者的归来——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文学流浪生涯》开始,到Larzer Ziff的《一八九零年代的美国--迷惘的一代人的岁月》和Morris Dickstein的《伊甸园之门--六十年代美国文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当时的感觉仿佛是开启了天窗,看到自己顶礼膜拜的美国文化的真实面貌。《伊甸园之门》描述的美国六十年代的民权运动,反文化校园抗争,民歌复兴运动等等,特别切合了80年代末中国大学校园的民主自由的变更氛围。从鲍勃-迪伦身上仿佛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兄长,从他的歌词中我们找到了自己的声音。当时校园里流行的美国乡村歌曲101首收录了很多六十年代的民歌。其中的几首“答案在风中飘”,“沉默的声音”,“斯卡博落集市”更是口耳相传,几乎人人会唱。20年后我才知道“答案在风中飘”其实是迪伦的作品。
昨天晚上看马丁-斯科西斯的《归乡无路》才发现真正的鲍勃-迪伦并不象书中描绘的那样是自觉的反文化英雄, 他是个特立独行的歌者。从明尼苏达的小镇出发,短短几年鲍勃-迪伦成为纽约反文化阵营的英雄,为爱伦-金斯堡视为垮掉一代的接棒人,实在是个奇迹。他的师传来自名歌,乡村,蓝调和早期的摇滚乐,特别是深受三,四十年代的民歌手伍迪-噶斯瑞的影响。老旧的唱片和波西米亚人的生活方式是他早期的灵感来源,他像海绵一样吸收各种音乐元素和思想,从演唱,改编别人的作品到自写自唱。在古老的民歌旋律演绎反体制的和社会批判。如圣灵附体,鲍勃-迪伦在他的歌中把住了一个时代的脉搏,他是预言者,是巫师(Shaman)在山巅宣告一个新时代的来临(金斯堡语)。他的歌(Blowin' in the Wind)在民权运动中,在向华盛顿进军中被广为传唱,成为那个时代的代言歌。然而鲍勃-迪伦并不想只成为左翼的歌手,他拒绝成为政治和意识行态的传声筒,当他把木吉他和口琴换成电吉他,唱出“像一块滚石”后,他被民歌运动的同志和支持者视为“犹大”。然而他继续走在自己的道路上。
1997年看克林顿在肯尼迪中心授以鲍勃-迪伦勋章,蓬乱的长发,紧身衣裤,老迪伦一副讪讪的样子。当时我想,当年他们这代人所反对的体制在40年后终于收编了鲍勃-迪伦。
今天在网上古狗,发现迪伦这个立陶宛犹太人的后代在1980年成了重生的基督徒。
Wednesday, September 27, 2006
《生日信》之一
泰德的《生日信》从“富布赖特学者”写起,好像一个人与生人谈起自己的人生,开始是琐碎的记忆,无关紧要的细节。他第一次和苏薇亚有关联的记忆是从美味的苹果开始,就像夏娃在乐园中。之后一切的开始和发生都不是偶然的,所有的人和物,甚至在他们自己意识到之前,都成了苏薇亚悲剧中的角色和道具。他们的悲剧是史诗性的,有着一切史诗的元素:注定的悲剧;原始而富有生命力的激情;背叛和死亡。
在多年后他写给苏薇亚这些诗时,他不仅已经深入她的意识深处(从她的日记里),把她从里到外看了又看,他的诗歌难道没有重新构建她的存在吗?
《生日信》的封面是他们女儿弗丽达画的昙花。
在多年后他写给苏薇亚这些诗时,他不仅已经深入她的意识深处(从她的日记里),把她从里到外看了又看,他的诗歌难道没有重新构建她的存在吗?
《生日信》的封面是他们女儿弗丽达画的昙花。
Tuesday, September 26, 2006
旧贴
看自己的旧作就像看自己的孩子小时候的样子,发现忘得差不多的可爱之处,也看见好多现在的毛病都渊源久已。这篇帖子2002-05-02发在国风上面。
-----------------------------------------------------------
好 莱 坞 小 雷 锋
—— 看 《 回 报 给 别 人 》
•风 景•
生 在 新 中 国 , 长 在 红 旗 下 , 谁 没 学 过 雷 锋 , 做 过 好 事 。 小 学 一 年 级 , 为 了 完 成 做 好 事 的 指 标 , 我 守 在 隔 壁 张 奶 奶 家 的 灶 房 里 一 下 午 帮 她 掏 炉 灰 。 只 要 炉 膛 里 掉 下 一 小 撮 儿 烽 窝 煤 灰 , 我 就 赶 紧 用 小 铲 子 把 它 掏 干 净 。 其 实 , 我 并 不 真 喜 欢 做 好 事 。 光 每 次 想 做 什 么 , 就 伤 透 了 脑 筋 。 总 不 能 回 回 报 告 自 己 掏 炉 灰 吧 ! 再 说 张 奶 奶 也 不 乐 意 了 。 因 为 老 开 炉 门 儿 , 那 天 一 下 午 烧 了 她 两 块 煤 。 还 有 一 次 , 看 别 的 班 级 帮 了 一 个 五 保 户 抬 水 , 我 就 和 同 学 就 去 给 住 前 排 房 子 的 孤 老 头 扫 地 。 等 扫 完 地 , 老 头 儿 千 恩 万 谢 , 我 们 欢 天 喜 地 出 来 , 隔 壁 上 初 中 的 李 加 强 一 脸 严 肃 跑 过 来 说 : “ 他 是 个 国 民 党 军 官 , 你 们 怎 么 能 帮 他 做 好 事 ? ” 结 果 表 扬 没 得 到 , 反 倒 挨 了 老 师 一 顿 批 。 此 后 对 做 好 事 就 更 没 兴 趣 了 。
并 不 光 是 新 中 国 的 孩 子 曾 为 做 好 事 伤 脑 筋 , 住 在 美 国 赌 城 的 七 年 级 学 生 海 利 奥 斯 曼 也 为 老 师 凯 文 斯 贝 西 布 置 的 作 业 — — “ 如 何 改 变 这 世 界 ” 而 发 愁 。 老 师 凯 文 启 发 大 家 : “ 你 们 看 , 这 世 界 一 团 糟 , 你 们 身 在 其 中 , 却 无 处 可 逃 。 要 是 你 们 能 想 个 办 法 , 把 这 世 界 翻 个 个 儿 , 变 坏 事 为 好 事 , 这 世 界 可 能 就 大 不 一 样 了 。 ” 这 番 宏 论 本 来 是 为 了 激 发 小 鬼 们 的 创 造 力 和 解 决 问 题 的 能 力 , 谁 知 海 利 拿 了 棒 槌 当 个 针 , 真 的 想 出 了 自 己 改 变 世 界 的 办 法 。 这 个 办 法 说 来 简 单 , 海 利 去 帮 助 三 个 人 , 可 他 不 要 这 三 个 受 到 帮 助 的 人 回 报 他 ( P A Y B A C K ) , 反 过 来 , 要 这 三 个 人 把 回 报 送 给 别 的 需 要 帮 助 的 人 ( P A Y I T F O R W A R D , 即 电 影 名 ) 。
每 个 人 要 分 别 去 帮 助 另 外 三 个 人 。 海 利 的 算 术 是 , 1 X 3 = 3 , 3 X 3 = 9 , 等 等 , 这 样 一 来 整 个 世 界 不 都 给 改 变 了 吗 ?
可 惜 现 实 没 有 海 利 的 算 术 那 么 简 单 。 第 一 个 受 他 帮 助 的 流 浪 汉 , 在 他 家 吃 了 饭 , 洗 了 澡 , 睡 了 觉 后 , 又 回 去 吸 毒 了 。
挫 折 之 下 , 海 利 把 第 二 个 帮 助 对 象 锁 定 在 自 己 的 老 师 凯 文 和 妈 妈 海 伦 韩 特 身 上 。 老 师 凯 文 虽 然 知 识 渊 博 , 教 书 有 方 , 可 身 带 残 疾 , 又 是 孤 身 一 人 。 妈 妈 海 伦 更 是 问 题 多 多 , 一 人 要 独 力 撑 起 破 碎 家 庭 , 打 完 两 份 工 回 家 后 的 放 松 办 法 就 是 喝 得 不 醒 人 事 , 不 顺 心 时 会 痛 殴 儿 子 出 气 。 海 利 帮 妈 妈 走 出 沉 沦 的 办 法 是 让 妈 妈 约 会 老 师 。 这 一 招 果 然 出 奇 制 胜 。 凯 文 让 海 伦 的 生 活 有 了 希 望 和 依 靠 , 海 伦 也 让 凯 文 从 严 重 烧 伤 的 阴 影 中 走 出 。 眼 看 大 功 快 成 , 离 家 不 归 的 海 利 爸 爸 突 然 又 回 到 母 子 生 活 中 。 海 伦 对 他 还 心 存 幻 想 , 令 老 师 凯 文 大 为 伤 心 失 望 。 海 利 一 帮 一 、 一 对 红 的 计 划 只 能 告 终 。
海 利 要 帮 助 的 第 三 个 人 是 同 班 常 受 人 欺 负 的 小 个 儿 。 可 在 目 睹 小 个 儿 又 被 暴 打 时 , 海 利 自 己 也 没 有 勇 气 上 去 制 止 。 所 有 的 失 败 令 海 利 灰 心 之 极 , 只 能 在 作 业 中 承 认 自 己 的 计 划 行 不 通 。
就 在 这 时 , 来 自 洛 杉 矶 的 一 个 记 者 找 到 海 利 。 原 来 , 记 者 本 人 就 是 一 个 “ 回 报 给 别 人 ” 的 受 益 人 。 帮 助 他 的 银 行 家 曾 受 惠 于 一 个 小 偷 的 善 行 , 而 小 偷 本 人 曾 被 一 个 流 浪 的 老 太 婆 帮 助 过 。 老 太 婆 之 所 以 帮 助 他 逃 跑 是 因 为 自 己 疏 离 多 年 的 女 儿 海 伦 终 于 原 谅 了 她 , 并 要 她 施 惠 于 人 。 海 利 的 计 划 虽 然 失 败 了 , 可 他 的 真 诚 愿 望 潜 移 默 化 地 改 变 了 周 围 的 人 , 甚 至 他 自 己 。 “ 回 报 给 别 人 ” 已 在 美 国 各 地 成 星 火 燎 原 之 势 。 就 在 海 利 接 受 记 者 采 访 后 , 他 在 学 校 又 看 到 小 个 儿 被 高 班 男 生 围 攻 。 这 一 次 海 利 冲 了 上 去 。 混 战 中 , 一 把 匕 首 刺 进 了 他 的 身 体 。
海 利 这 样 乐 于 助 人 、 无 私 无 畏 的 光 辉 形 象 , 在 近 年 来 一 片 打 打 杀 杀 或 贫 嘴 逗 乐 的 好 莱 坞 电 影 中 真 是 一 个 异 数 。 这 部 好 莱 坞 小 雷 锋 传 奇 在 很 多 地 方 让 我 想 起 了 中 国 的 主 旋 律 电 影 , 比 如 《 远 离 雷 锋 的 日 子 》 , 《 凤 凰 琴 》 , 《 焦 裕 禄 》 。 首 先 , 主 人 公 都 是 普 通 人 , 甚 至 属 于 社 会 的 弱 势 人 群 。 他 们 在 困 难 的 人 生 境 遇 中 , 用 人 性 和 道 德 的 光 辉 照 亮 了 周 围 的 世 界 。 在 此 过 程 中 , 无 不 经 历 重 重 挫 折 与 磨 难 。 最 后 每 个 人 都 用 自 己 巨 大 的 牺 牲 唤 醒 了 广 大 群 众 的 良 知 与 觉 悟 。 如 果 说 中 国 的 主 旋 律 电 影 是 一 种 宏 观 的 社 会 价 值 观 调 控 手 段 , 企 望 透 过 戏 剧 化 那 些 被 认 为 过 时 的 行 为 与 价 值 , 比 如 “ 学 雷 锋 , 做 好 事 ” , “ 无 私 奉 献 ” , “ 先 人 后 己 ” , 从 而 在 当 今 人 欲 横 流 的 商 品 社 会 中 树 立 一 个 纯 洁 的 道 德 指 标 ; 那 么 好 莱 坞 的 这 类 “ 良 知 ” 电 影 则 是 一 种 佯 装 的 姿 态 。
自 考 伦 拜 ( C o l u m b i n e ) 校 园 惨 案 以 来 , 缺 乏 社 会 责 任 感 的 好 莱 坞 , 越 来 越 受 到 社 会 各 界 的 攻 击 。 特 别 是 其 用 性 与 暴 力 把 美 国 青 少 年 往 歧 途 上 引 , 不 仅 受 到 国 会 山 上 参 议 员 们 的 炮 轰 , 就 连 拿 电 影 业 政 治 献 金 的 两 党 候 选 人 也 做 出 声 讨 状 以 招 揽 人 心 。 这 部 “ 良 知 ” 电 影 的 即 时 出 现 , 无 疑 是 好 莱 坞 的 一 个 “ 表 态 ” 。 影 片 一 勺 烩 了 校 园 暴 力 、 家 庭 暴 力 、 酗 酒 、 无 家 可 归 者 等 诸 多 社 会 弊 端 , 然 后 用 一 个 十 四 岁 孩 子 的 光 荣 牺 牲 解 决 了 所 有 的 问 题 。 影 片 结 尾 , 海 利 妈 妈 和 老 师 凯 文 从 悲 恸 中 走 出 家 门 , 看 到 街 坊 四 邻 以 及 四 乡 八 里 都 秉 烛 前 来 致 哀 。 那 点 点 烛 光 越 聚 越 多 , 越 聚 越 大 , 几 乎 盖 过 了 赌 城 的 五 彩 霓 虹 。 夸 张 与 煽 情 无 以 遮 掩 。 从 演 员 阵 容 上 , 也 可 看 出 好 莱 坞 的 良 苦 用 心 。 影 片 荟 萃 了 这 两 年 来 奥 斯 卡 奖 的 精 华 人 物 。 包 括 上 届 影 后 海 伦 韩 特 , 新 科 影 帝 凯 文 斯 贝 西 和 最 佳 男 配 角 提 名 人 小 鬼 海 利 。
除 了 道 德 教 益 , 这 部 电 影 本 身 可 圈 点 处 并 不 多 。 且 不 说 恩 恩 相 报 的 情 节 太 过 巧 合 , 男 女 主 人 公 的 爱 情 戏 火 候 不 够 , 演 员 的 表 演 也 未 能 脱 俗 。 海 伦 韩 特 虽 然 演 的 是 同 样 的 工 薪 妈 妈 , 但 离 她 在 《 爱 在 心 里 口 难 开 》 ( A s G o o d A s I t G e t s ) 中 的 得 奖 表 演 相 去 甚 远 。 只 是 在 人 物 的 外 形 和 神 态 上 下 功 夫 , 没 有 深 入 人 物 的 内 心 。 凯 文 斯 贝 西 好 象 还 没 有 走 出 《 美 国 丽 人 》 ( A m e r i c a B e a u t y ) 里 莱 斯 特 的 玩 世 不 恭 , 即 使 是 在 痛 说 儿 时 受 虐 惨 剧 时 , 也 总 让 人 觉 得 他 言 不 由 衷 。 倒 是 他 与 海 伦 初 次 肌 肤 相 亲 时 , 无 言 的 形 体 动 作 , 让 人 体 会 到 伤 残 老 师 内 心 的 软 弱 、 渴 望 和 自 尊 。 唯 一 令 人 难 忘 的 是 小 鬼 海 利 的 表 演 。 他 把 一 个 平 凡 , 备 受 挫 折 的 孩 子 演 绎 得 细 致 入 微 , 真 正 功 力 不 浅 。 难 怪 老 牌 英 国 演 员 麦 柯 肯 尹 在 今 年 奥 斯 卡 受 奖 之 际 先 向 小 鬼 海 利 致 敬 。
过 去 在 中 国 看 主 旋 律 电 影 , 看 满 场 的 观 众 唏 嘘 不 断 , 自 己 也 忍 不 住 鼻 子 发 酸 。 事 后 总 是 自 责 愚 昧 , 忘 了 自 己 文 学 青 年 的 批 判 精 神 。 那 天 坐 在 满 场 的 中 产 阶 级 白 人 中 间 看 这 部 电 影 , 听 到 前 排 中 年 妇 女 无 法 压 抑 的 哽 咽 , 我 自 己 又 忍 不 住 鼻 子 发 酸 , 两 眼 模 糊 。 可 突 然 间 , 听 到 旁 边 的 男 士 发 出 奇 怪 的 声 音 , 似 是 强 忍 住 偷 笑 , 偷 笑 声 和 前 排 越 来 越 响 的 哽 咽 声 如 此 不 默 契 , 倒 突 然 点 醒 我 , 令 我 不 禁 对 自 己 又 在 这 异 国 他 乡 随 主 旋 律 起 舞 哑 然 失 笑 。 等 灯 亮 散 场 , 忍 不 住 对 旁 边 那 位 有 识 之 士 尊 敬 地 望 去 , 却 只 见 这 老 兄 也 两 眼 通 红 。 原 来 是 我 自 己 会 错 了 意 , 高 估 了 美 国 群 众 的 觉 悟 。 看 来 , 无 论 何 种 意 识 形 态 , 人 民 群 众 永 远 玩 不 过 主 流 媒 体 。
-----------------------------------------------------------
好 莱 坞 小 雷 锋
—— 看 《 回 报 给 别 人 》
•风 景•
生 在 新 中 国 , 长 在 红 旗 下 , 谁 没 学 过 雷 锋 , 做 过 好 事 。 小 学 一 年 级 , 为 了 完 成 做 好 事 的 指 标 , 我 守 在 隔 壁 张 奶 奶 家 的 灶 房 里 一 下 午 帮 她 掏 炉 灰 。 只 要 炉 膛 里 掉 下 一 小 撮 儿 烽 窝 煤 灰 , 我 就 赶 紧 用 小 铲 子 把 它 掏 干 净 。 其 实 , 我 并 不 真 喜 欢 做 好 事 。 光 每 次 想 做 什 么 , 就 伤 透 了 脑 筋 。 总 不 能 回 回 报 告 自 己 掏 炉 灰 吧 ! 再 说 张 奶 奶 也 不 乐 意 了 。 因 为 老 开 炉 门 儿 , 那 天 一 下 午 烧 了 她 两 块 煤 。 还 有 一 次 , 看 别 的 班 级 帮 了 一 个 五 保 户 抬 水 , 我 就 和 同 学 就 去 给 住 前 排 房 子 的 孤 老 头 扫 地 。 等 扫 完 地 , 老 头 儿 千 恩 万 谢 , 我 们 欢 天 喜 地 出 来 , 隔 壁 上 初 中 的 李 加 强 一 脸 严 肃 跑 过 来 说 : “ 他 是 个 国 民 党 军 官 , 你 们 怎 么 能 帮 他 做 好 事 ? ” 结 果 表 扬 没 得 到 , 反 倒 挨 了 老 师 一 顿 批 。 此 后 对 做 好 事 就 更 没 兴 趣 了 。
并 不 光 是 新 中 国 的 孩 子 曾 为 做 好 事 伤 脑 筋 , 住 在 美 国 赌 城 的 七 年 级 学 生 海 利 奥 斯 曼 也 为 老 师 凯 文 斯 贝 西 布 置 的 作 业 — — “ 如 何 改 变 这 世 界 ” 而 发 愁 。 老 师 凯 文 启 发 大 家 : “ 你 们 看 , 这 世 界 一 团 糟 , 你 们 身 在 其 中 , 却 无 处 可 逃 。 要 是 你 们 能 想 个 办 法 , 把 这 世 界 翻 个 个 儿 , 变 坏 事 为 好 事 , 这 世 界 可 能 就 大 不 一 样 了 。 ” 这 番 宏 论 本 来 是 为 了 激 发 小 鬼 们 的 创 造 力 和 解 决 问 题 的 能 力 , 谁 知 海 利 拿 了 棒 槌 当 个 针 , 真 的 想 出 了 自 己 改 变 世 界 的 办 法 。 这 个 办 法 说 来 简 单 , 海 利 去 帮 助 三 个 人 , 可 他 不 要 这 三 个 受 到 帮 助 的 人 回 报 他 ( P A Y B A C K ) , 反 过 来 , 要 这 三 个 人 把 回 报 送 给 别 的 需 要 帮 助 的 人 ( P A Y I T F O R W A R D , 即 电 影 名 ) 。
每 个 人 要 分 别 去 帮 助 另 外 三 个 人 。 海 利 的 算 术 是 , 1 X 3 = 3 , 3 X 3 = 9 , 等 等 , 这 样 一 来 整 个 世 界 不 都 给 改 变 了 吗 ?
可 惜 现 实 没 有 海 利 的 算 术 那 么 简 单 。 第 一 个 受 他 帮 助 的 流 浪 汉 , 在 他 家 吃 了 饭 , 洗 了 澡 , 睡 了 觉 后 , 又 回 去 吸 毒 了 。
挫 折 之 下 , 海 利 把 第 二 个 帮 助 对 象 锁 定 在 自 己 的 老 师 凯 文 和 妈 妈 海 伦 韩 特 身 上 。 老 师 凯 文 虽 然 知 识 渊 博 , 教 书 有 方 , 可 身 带 残 疾 , 又 是 孤 身 一 人 。 妈 妈 海 伦 更 是 问 题 多 多 , 一 人 要 独 力 撑 起 破 碎 家 庭 , 打 完 两 份 工 回 家 后 的 放 松 办 法 就 是 喝 得 不 醒 人 事 , 不 顺 心 时 会 痛 殴 儿 子 出 气 。 海 利 帮 妈 妈 走 出 沉 沦 的 办 法 是 让 妈 妈 约 会 老 师 。 这 一 招 果 然 出 奇 制 胜 。 凯 文 让 海 伦 的 生 活 有 了 希 望 和 依 靠 , 海 伦 也 让 凯 文 从 严 重 烧 伤 的 阴 影 中 走 出 。 眼 看 大 功 快 成 , 离 家 不 归 的 海 利 爸 爸 突 然 又 回 到 母 子 生 活 中 。 海 伦 对 他 还 心 存 幻 想 , 令 老 师 凯 文 大 为 伤 心 失 望 。 海 利 一 帮 一 、 一 对 红 的 计 划 只 能 告 终 。
海 利 要 帮 助 的 第 三 个 人 是 同 班 常 受 人 欺 负 的 小 个 儿 。 可 在 目 睹 小 个 儿 又 被 暴 打 时 , 海 利 自 己 也 没 有 勇 气 上 去 制 止 。 所 有 的 失 败 令 海 利 灰 心 之 极 , 只 能 在 作 业 中 承 认 自 己 的 计 划 行 不 通 。
就 在 这 时 , 来 自 洛 杉 矶 的 一 个 记 者 找 到 海 利 。 原 来 , 记 者 本 人 就 是 一 个 “ 回 报 给 别 人 ” 的 受 益 人 。 帮 助 他 的 银 行 家 曾 受 惠 于 一 个 小 偷 的 善 行 , 而 小 偷 本 人 曾 被 一 个 流 浪 的 老 太 婆 帮 助 过 。 老 太 婆 之 所 以 帮 助 他 逃 跑 是 因 为 自 己 疏 离 多 年 的 女 儿 海 伦 终 于 原 谅 了 她 , 并 要 她 施 惠 于 人 。 海 利 的 计 划 虽 然 失 败 了 , 可 他 的 真 诚 愿 望 潜 移 默 化 地 改 变 了 周 围 的 人 , 甚 至 他 自 己 。 “ 回 报 给 别 人 ” 已 在 美 国 各 地 成 星 火 燎 原 之 势 。 就 在 海 利 接 受 记 者 采 访 后 , 他 在 学 校 又 看 到 小 个 儿 被 高 班 男 生 围 攻 。 这 一 次 海 利 冲 了 上 去 。 混 战 中 , 一 把 匕 首 刺 进 了 他 的 身 体 。
海 利 这 样 乐 于 助 人 、 无 私 无 畏 的 光 辉 形 象 , 在 近 年 来 一 片 打 打 杀 杀 或 贫 嘴 逗 乐 的 好 莱 坞 电 影 中 真 是 一 个 异 数 。 这 部 好 莱 坞 小 雷 锋 传 奇 在 很 多 地 方 让 我 想 起 了 中 国 的 主 旋 律 电 影 , 比 如 《 远 离 雷 锋 的 日 子 》 , 《 凤 凰 琴 》 , 《 焦 裕 禄 》 。 首 先 , 主 人 公 都 是 普 通 人 , 甚 至 属 于 社 会 的 弱 势 人 群 。 他 们 在 困 难 的 人 生 境 遇 中 , 用 人 性 和 道 德 的 光 辉 照 亮 了 周 围 的 世 界 。 在 此 过 程 中 , 无 不 经 历 重 重 挫 折 与 磨 难 。 最 后 每 个 人 都 用 自 己 巨 大 的 牺 牲 唤 醒 了 广 大 群 众 的 良 知 与 觉 悟 。 如 果 说 中 国 的 主 旋 律 电 影 是 一 种 宏 观 的 社 会 价 值 观 调 控 手 段 , 企 望 透 过 戏 剧 化 那 些 被 认 为 过 时 的 行 为 与 价 值 , 比 如 “ 学 雷 锋 , 做 好 事 ” , “ 无 私 奉 献 ” , “ 先 人 后 己 ” , 从 而 在 当 今 人 欲 横 流 的 商 品 社 会 中 树 立 一 个 纯 洁 的 道 德 指 标 ; 那 么 好 莱 坞 的 这 类 “ 良 知 ” 电 影 则 是 一 种 佯 装 的 姿 态 。
自 考 伦 拜 ( C o l u m b i n e ) 校 园 惨 案 以 来 , 缺 乏 社 会 责 任 感 的 好 莱 坞 , 越 来 越 受 到 社 会 各 界 的 攻 击 。 特 别 是 其 用 性 与 暴 力 把 美 国 青 少 年 往 歧 途 上 引 , 不 仅 受 到 国 会 山 上 参 议 员 们 的 炮 轰 , 就 连 拿 电 影 业 政 治 献 金 的 两 党 候 选 人 也 做 出 声 讨 状 以 招 揽 人 心 。 这 部 “ 良 知 ” 电 影 的 即 时 出 现 , 无 疑 是 好 莱 坞 的 一 个 “ 表 态 ” 。 影 片 一 勺 烩 了 校 园 暴 力 、 家 庭 暴 力 、 酗 酒 、 无 家 可 归 者 等 诸 多 社 会 弊 端 , 然 后 用 一 个 十 四 岁 孩 子 的 光 荣 牺 牲 解 决 了 所 有 的 问 题 。 影 片 结 尾 , 海 利 妈 妈 和 老 师 凯 文 从 悲 恸 中 走 出 家 门 , 看 到 街 坊 四 邻 以 及 四 乡 八 里 都 秉 烛 前 来 致 哀 。 那 点 点 烛 光 越 聚 越 多 , 越 聚 越 大 , 几 乎 盖 过 了 赌 城 的 五 彩 霓 虹 。 夸 张 与 煽 情 无 以 遮 掩 。 从 演 员 阵 容 上 , 也 可 看 出 好 莱 坞 的 良 苦 用 心 。 影 片 荟 萃 了 这 两 年 来 奥 斯 卡 奖 的 精 华 人 物 。 包 括 上 届 影 后 海 伦 韩 特 , 新 科 影 帝 凯 文 斯 贝 西 和 最 佳 男 配 角 提 名 人 小 鬼 海 利 。
除 了 道 德 教 益 , 这 部 电 影 本 身 可 圈 点 处 并 不 多 。 且 不 说 恩 恩 相 报 的 情 节 太 过 巧 合 , 男 女 主 人 公 的 爱 情 戏 火 候 不 够 , 演 员 的 表 演 也 未 能 脱 俗 。 海 伦 韩 特 虽 然 演 的 是 同 样 的 工 薪 妈 妈 , 但 离 她 在 《 爱 在 心 里 口 难 开 》 ( A s G o o d A s I t G e t s ) 中 的 得 奖 表 演 相 去 甚 远 。 只 是 在 人 物 的 外 形 和 神 态 上 下 功 夫 , 没 有 深 入 人 物 的 内 心 。 凯 文 斯 贝 西 好 象 还 没 有 走 出 《 美 国 丽 人 》 ( A m e r i c a B e a u t y ) 里 莱 斯 特 的 玩 世 不 恭 , 即 使 是 在 痛 说 儿 时 受 虐 惨 剧 时 , 也 总 让 人 觉 得 他 言 不 由 衷 。 倒 是 他 与 海 伦 初 次 肌 肤 相 亲 时 , 无 言 的 形 体 动 作 , 让 人 体 会 到 伤 残 老 师 内 心 的 软 弱 、 渴 望 和 自 尊 。 唯 一 令 人 难 忘 的 是 小 鬼 海 利 的 表 演 。 他 把 一 个 平 凡 , 备 受 挫 折 的 孩 子 演 绎 得 细 致 入 微 , 真 正 功 力 不 浅 。 难 怪 老 牌 英 国 演 员 麦 柯 肯 尹 在 今 年 奥 斯 卡 受 奖 之 际 先 向 小 鬼 海 利 致 敬 。
过 去 在 中 国 看 主 旋 律 电 影 , 看 满 场 的 观 众 唏 嘘 不 断 , 自 己 也 忍 不 住 鼻 子 发 酸 。 事 后 总 是 自 责 愚 昧 , 忘 了 自 己 文 学 青 年 的 批 判 精 神 。 那 天 坐 在 满 场 的 中 产 阶 级 白 人 中 间 看 这 部 电 影 , 听 到 前 排 中 年 妇 女 无 法 压 抑 的 哽 咽 , 我 自 己 又 忍 不 住 鼻 子 发 酸 , 两 眼 模 糊 。 可 突 然 间 , 听 到 旁 边 的 男 士 发 出 奇 怪 的 声 音 , 似 是 强 忍 住 偷 笑 , 偷 笑 声 和 前 排 越 来 越 响 的 哽 咽 声 如 此 不 默 契 , 倒 突 然 点 醒 我 , 令 我 不 禁 对 自 己 又 在 这 异 国 他 乡 随 主 旋 律 起 舞 哑 然 失 笑 。 等 灯 亮 散 场 , 忍 不 住 对 旁 边 那 位 有 识 之 士 尊 敬 地 望 去 , 却 只 见 这 老 兄 也 两 眼 通 红 。 原 来 是 我 自 己 会 错 了 意 , 高 估 了 美 国 群 众 的 觉 悟 。 看 来 , 无 论 何 种 意 识 形 态 , 人 民 群 众 永 远 玩 不 过 主 流 媒 体 。
Monday, September 25, 2006
复活的记忆
今天在高中班级像簿中看到S的近照。一开始竟然没有认出他来。最后一次见他还是11年前。他刚结婚,我们在他的新居看录像带。2002年时听说他死了,为此我还难过了好几天。有时会想起刚到上海时,他到我们宿舍来看我的样子,裤脚一高一低的,手里还提着一挂黄澄澄的香蕉,那大概是他从火车上带来的。我送他出去的时候,在路上给辅导员看见了,突然有做了亏心事的感觉,心里就有点怨恨他为什么要来看我。现在知道原来那是误传。
在五角场的寒风里
你的军大衣没有温暖
苍白的许诺
远游的心
为身后的问候羁绊
你去的地方,我也去
南方的海水
腐蚀了你的眼睛
我们只在照片上微笑
我的隐秘
衬出你褪色的新娘
我去的地方,没有你
在五角场的寒风里
你的军大衣没有温暖
苍白的许诺
远游的心
为身后的问候羁绊
你去的地方,我也去
南方的海水
腐蚀了你的眼睛
我们只在照片上微笑
我的隐秘
衬出你褪色的新娘
我去的地方,没有你
Friday, September 22, 2006
苏薇娅和泰德
Thursday, September 21, 2006
国内的藏学研究
昨天在香港中文大学的二十一世纪网站上看到川大藏学研究所的一个叫陈波的关于西藏和藏学研究的一思考,觉得后生可畏。国内的踏实做学问的人还是有的,特别是这些不抄翻译书,独立思考的人更是难能可贵。他的研究和西方的话题虽然还是纠葛在一起,可他能坦白立场,没有意识形态的羁绊,也让人刮目相看。
现将全文转于此,他文中涉及的很多话题都值得探讨深思。
--------------------------------------------------------------------
关于西藏:文化、政治和知识
⊙ 陈 波
一 引 子
受到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研究所的邀请,我来到号称是世界上消费水准最高的城市之一的纽约,讲一次我一直在进行的一项研究:十一世纪汉藏接触和冲突的现代意义。对于一个刚刚出道,正步履维艰的学者,能在哥伦比亚大学这样世界一流大学里演讲自己的研究,这是一种无法言语的莫大荣誉。主持人Robert Barnett不小心地说出我是他们到目前为止邀请的唯一一位来自中国的汉族学者。前来听的二十多名学者,竟然有Gene Smith,Tom Grunfeld,Gray Tuttle等牛人,以及正在成长当中的Alex Gardner等学者,还有一些来自国内的藏族老师和学生;其他的就不认识了。
就这样我开始胆颤心惊地用我自己总觉得很破烂但他们认为还听得下去的英语,在这座蕴藏著波亚斯人类学传统的大学,讲现在的人类学研究西藏作为文明的前后,以及十一世纪的故事。
十一世纪是一个被遗忘的时代;这时候的安多宗喀地区是一个被遗忘的角落;尽管在藏传佛教后弘期的历史上,这个时代的这个地区扮演著举足轻重的角色。对于这一个世纪里佛教在这个地区的丰盛发展,一度被人轻视,尽管它是后弘期佛教弘传的两个中心之一。人们对佛教发展的原因一直有不同的说法,教史学派、政治学派和社会学派各执一端,但是他们都忽视了佛教发展的多文明处境,比如唃厮啰的藏族政权、北宋朝以及西夏复杂的三角关系;也忽视了本土宇宙观对佛教的包纳和改造;甚至连文明最根本的历史性和等级观念都没有提及。我的结论是:藏传佛教是北宋朝廷和唃厮啰朝廷共谋建构的产物;因此,它既属于藏族,也属于汉人:它是这两个文明的第三者,是双方在等级性的互动历史过程中塑造的产物。
当我沉浸在历史人类学的研究当中的时候,听者提的问题著实让我去回应另外一些我没有意料到的问题。我在讲座当中提到,唃厮啰的大臣李遵在青唐政权建立以后不久拖虮彼纬⑶肭笤奁眨ㄍ酰┓夂牛槐彼纬⑺芫蛟谟谒木鲉g厮啰都没有请求任何封号。这个敏感的问题,马上引起一位听众提问,他在绕了一大圈以后问的问题,大意是说这时候关于西藏的知识的传统怎么和唐代的知识传统连接起来。因为在他看来,唐代唐蕃之间是平等的,唐代对赞普的翻译和北宋时对赞普的翻译有没有连接起来?经过一个多世纪双方的分离,显然可能出现断裂。这个问题我确是未曾当作重要的问题加以考虑;无论如何,当时的汉人朝廷显然对「赞普」是藏人的最高称号还是有知识的,尽管当时的翻译是「王」。另外一位还是二年级的学生,提到Tibet的位置,东结汉地,南接印度,藏人是如何在这个位置上理解两个文明。他从另一个角度质疑我在讲演中强调汉藏的联系而忽略藏文明和其他文明存在的关系。当然,藏文化是开放的;这就是为甚么在松赞干布的家里有汉地的公主和尼泊尔的公主,并且他修建的最早两座寺庙,一个门朝东,面向长安;一个门朝西,面向尼泊尔。
二 政 治
作为两位美国学生,他们提的问题我觉得已经触及到了当代藏学研究当中的一个敏感问题。这就是:西藏的政治归属。总体说来,大致有三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西藏历史上一直以来就是独立的国家;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是六十年代噶厦政府的大臣夏格巴;截然相反的、针锋相对的观点来自八十年代中国政府接见达赖喇嘛访问团的官员,他认为自古以来西藏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个系统的修正观点放弃了元以前的部分,只坚持元以后的不可分割,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立场。第三种观点内部稍微有不同,但总体上说可以归纳在一起:那就是元以后,汉藏之间是一种施主和受施的喇嘛之间的关系,既不是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也不是现代西方意义上的民族-国家内部的关系。
实际上,按照王力雄的看法,西藏的主权归属是一个假问题。它是近代西方民族-国家思维模式和相应的主权观念在汉藏关系场域内的扩展;是汉藏双方在现代西方入侵的背景下,竞相改造各自历史以符合西方的框架,从而获得现代性的一个过程,因此都能在历史的框架中找到合法性资源。中国政府采取的是一个包容西藏民族在内的「中华民族-中华人民共和国」框架;流亡藏人采取的是「藏民族-大藏国」框架。这两个框架成为七十年代末以后流亡藏人和北京政府谈判的基点;对流亡藏人来说,甚至在1988年达赖喇嘛放弃独立诉求以后,包含所有藏人居住区在内的大藏人自治区仍然成为他们在谈判中恋恋不舍的目标。
在一千四百多年汉藏交往的历史上,双方力量对比的意义,都没有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以来现代性所具有的那种惨烈和无可回还。可以说,真正使这种对比走上鱼死网破、你死我活的非此即彼的处境的,还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以来汉藏双方竞相移用的西方的现代性。就这个问题而言,在一定的意义上说,双方开放的宇宙观都经历了并经历著被西方现代性型塑,走上狭隘和僵化处境的命运。
鲍威尔(John Powers)甚至从富科现代知识类型学的立场,将双方的改造过程呈现出来,看作是一种双方各自的自言自语:因为任何一方的观点都不会被对方接受,叫喊的结果是说给自己听。然而两个学者都只看到了问题的一方面,王力雄的「死结」悲观展望更是具有代表性。但是他们没有看到双方在利用西方人的东西的时候,还是保留著作为不同于西方民族的那些特性:是这些特性使得他们依旧是东方民族,而不可能变成西方人。这就为问题的解决带来了另类的可能性。这种另类的可能性就是不同于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基于民族国家模式的那种惨烈厮杀。记得席间,哥大东亚所所长吕晓波曾谈到他和西藏青年同盟(Tibet Youth Congress)间的谈话,这个同盟推崇用暴力解决西藏问题。吕所长和他们对话时,提醒他们说这种暴力路径完全破坏宣导和平的佛教。
这个现代性的问题,尽管在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呈现,在当代藏学研究当中却总是羞羞答答,欲去还休。对中国和流亡藏人的流亡政府来说,关于西藏的知识已经成了政治体制密切勾连的领域:知识不是出自于对真知和的追求,而是出自于立场。双方政治体制对关于西藏的知识的型塑已经成为决定性的知识和话语(discourse)生产方式。生产的手段是通过政府直接资助和控制学术研究、教育和宣传来实现;在这个过程中,一个和体制高度同一的学术群体诞生,并在和政府互动的过程中,逐渐封闭起来,成为自我运转的封闭体。
因此,突破这个思维框架的可能性只留给了偶然性和特殊性,而不可能成为体制性思考的一部分;对于中国来说,比如,只有极少能接触到较多资料的学者、一极少部分官员能更多地思考「西藏问题」。我们暂且把这个知识生产的机制和人员称作追随型场域。这种东方生产方式的悲剧性在于:另类性的思考完全被这个知识生产场域所排斥。
王力雄、达瓦诺布和绛央诺布等人就是明显的例子。
王力雄是一个独立思考和写作的作家,他在《天葬》中提出的分析思路,具有相当的前瞻性;一时间为中国政府、达赖喇嘛和相当多学者所眷顾;他的理论的「先进性」为他们理解西藏问题提供了到目前为止最好的路径。然而,这部著作居然不能在大陆出版,而只能「流落」到香港和加拿大的明镜出版社。到目前为止,这部深厚的作品从1998年初次面世以来,前后已经五次印刷。作者因此而殊荣地得到达赖喇嘛的接见,因此有了传递资讯的另一本书:《我和达赖喇嘛的三次对话》。
作为伯克利加州大学培养出来的政治科学专业的学者,达瓦诺布曾经在藏人流亡政府的杂志社供职。但是他的独立思考使得他选择在印度的一个大学谋得教职。他在《中国的西藏政策》一书中,提出理解双方历史的一个另类思路,就是将西藏放到汉人的宇宙观中,看汉人是如何认识藏人的。这是我自己所读到的海外藏人关于汉藏关系史的分析最精彩的著作。他在书中对达赖喇嘛没有重视像他这样的国外成长起来的学者颇有揶揄。这,也只有当他不属于流亡政府体制的情况下才可能。另一个更生动的例子,是绛央诺布。作为流亡藏人的一分子,他公开提出解构西方人对西藏的神秘化,包括香格里拉化,因为这种浪漫化想象不允许变化和改变。正如托尼•胡贝(Toni Huber)所分析的,流亡藏族人一度饥渴地利用西方对西藏的浪漫化想象改造自己,希图能借此将他们拉到政治争斗的领域,这可能暂时有效,但是最终这些浪漫化的想象会不停地来骚扰利用者。当绛央诺布在公开的刊物上发表文章批评达赖喇嘛以后,他就立刻遭到了海外流亡藏人的「驱逐」,成百上千的恐吓信从世界各地的流亡藏人当中飞向他所暂居的日本;他们甚至施加压力,要求聘用他的日本大学将他辞退。
在这个知识和话语生产方式所构成的直接的场域之外,有一个隐性的场域;这个场域是直接场域的扩展,或者是它所辐射的区域。它们可能是报刊杂志、社科研究机构、学术会议、宣传媒体等等。多年前我曾经参加过一次在北京举行的关于西藏五十年的写作会议,一位很「了解内情」的与会写作者振振有词和惇惇地「教导」那些比他名气大许多的作者们,在写作的时候,不能写与那些政府不同的观点,否则安全厅某个处的工作人员察知以后会记录、上报等等。若干年以后,在北京的另一次跨学科、跨省区、院校的、和社科院运作体制无关的学术会议当中,一位来自社科院的写作人员周知社科院领导硬性规定的写作要求,包括一些不能讨论的问题,建议大家用这些标准来规范思考和写作;并且提出理想的研究就是进行资料处理。这样一些写作人员已经代表被上述场域体制「矮化」的写作人员典型。
在追随型场域及其辐射场域之外,如果存在一个健康的批评机制的话,那就是那些真正的学者,研究型的学者,或者当前所说的「读书人」,他们所形成的场域。我们暂且把这个场域称作建设型场域。就藏学研究而言,西藏的主权归属作为一个问题,很多人不愿意涉及,很多人却特别热衷;这两种态度造成当代藏学研究中一种互动的力;甚至可以说它已经成为那些立场坚定者的饭碗:他们不愿意这个问题消解;否则,他们就失业了。为了生存,这必须是一个问题;而且还必需推进这个问题的建构。遗憾的是,这些和体制高度同一的写作人员注定不是光明而广阔的未来的设计者,如果有一个光明而广阔的未来的话。真正学术型的学者致力于对西藏问题的深透的理解,这无疑是需要脱离当下利益的束缚与制约,做一种纯粹的学问。陈寅恪所谓「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智于俗谛之窒楛」,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他们可以自由地探索,没有体制带来的束缚,广阔的学术视野和光明时常是在他们心中的指路明灯;他们的学术研究往往给追随型场域的固拙观点甚至立场带来针砭,使他们感到困窘;然而他们没有前者那样因为和体制认同带来的权势与财政优势,也不能及时掌握由前者借助政权而掌控的资讯,时常感到经济和资讯的贫乏。
建设型场域之外,同样存在一个他们力所能及的辐射区域,和追随型场域的辐射区域在结构上对等。它们是这些学者的言论物件、大学课堂、严肃的学术刊物、一些讨论会、学术研讨会等。在一定的意义上说,是它们真正推进我们对西藏问题的睿智的理解;建设型场域及其辐射区域的存在,它们和追随型场域及其辐射区域的共存,是这个世界的意义生产的方式。
双方就此的互动形成当代藏学研究的动力。
两个场域及其辐射区域的形成和共存的历史,最远可能需要追叙到甚至唐代。它们共存的局面,在近一千四百年的历史里面,力量对比出现转折的可能是宋代。这时期,建设型场域第一次获得主导性的力量,使得关于吐蕃或西番的知识空前膨胀;然而即便在其他朝代,两者的阵营化对比都没有出现过现代性的那种僵化趋向。可以说现代以前的知识和话语,尽管有场域的不同,但都处在传统宇宙观的关照之下,带著温柔的面目和属性。
三 曼哈顿的藏文化知识
在汉藏双方的这些场域之外,在关于西藏的知识的竞赛当中,西方扮演了超然于双方以外的角色,或者作为参与者,或者作为旁观者。
在演讲后的当晚,我参观了哥大的东亚图书馆。第二天,我得以参观在曼哈顿岛上研究藏学的两个重要机构:一个是藏传佛教资料中心(Tibetan Buddhist Resource Center),一个是拉孜(Latse)图书馆。这三个机构给我强烈的震撼:关于藏文化的知识,只有在这里最齐备。
也正是在这里,我体验到美国的藏文化研究氛围。就职于这里的活佛、藏学研究人员,将自己沉浸在当下正在探讨的研究中。对现实他们没有很深的、很完备的研究,对正在研究的学术课题,他们绝对是专家。所以他们谈现实谈得很简单、直白,谈他们的研究却深刻和深奥多了,也有头绪得多。有时我甚至不知道怎么开始和他们聊,尽管他们都很和善、友好。喝著甜茶,聊著天,面对著整屋子的藏文藏书,我一时间感觉好像不是在曼哈顿,而是在西藏的某个寺院里。
藏传佛教资料中心的创办人是金·斯密斯(Gene Smith)。今年已经70岁的Smith,据中心的土登尼玛仁布且的说法,完全是将自己献身给藏文化的一个人。1960年代,在洛克菲勒基金会的赞助下,华盛顿大学从流亡的藏人当中挑选了9名以萨迦派为主的藏族僧侣,邀请他们来到西雅图,创办了北美的首家藏学教学和研究机构。萨迦派僧侣在历史上就以博学著称,据说13世纪的时候,蒙古大军前往卫藏,最后选中萨迦派僧侣作为代理人,就是因为这个教派博学。
斯密斯从1960到1964年随迪匈活佛(Deshung Rinpoche)等僧侣学习藏文化和佛教。他和萨迦家族一起生活了5年。后来一曾在喜马拉雅地带广泛游历,学习佛学和藏文化。1960年代印度政府因为需要归还美国政府贷款,美国政府没有要求资金偿还,而是要求用图书的方式,让印度政府将其出版物作为抵偿给美国的图书馆。利用这个机会,美国国会图书馆开始搜集在印度出版的藏文印刷品,斯密斯迅即加入该馆在新德里的田野办公室,并在随后的二十五年当中,搜罗南亚地区包括不丹、锡金、尼泊尔和印度的一切藏文出版物。在中心工作的巴多先生此前曾在中国国内编撰过藏文典籍,据他说,斯密斯的任务是将每一本书搜集18个复本,分别给美国的18个图书馆;此外,他另购一个复本自己使用。据说当时他家里的藏学藏书极为丰富。1997年他从国会图书馆提前退休,两年后创办这个资料中心,当时的所在地就是波士顿他的家中。他将自己的丰富藏书作为中心的基本文献。
目前这个机构重点进行的是扫描的工作,将这些藏文经典全部扫描存储。目前已经扫描的各种资料接近600G。他们扫描的藏文经典目前已经有六千卷(函),平均分入三个硬碟;其拷贝每个硬碟售价高达8000美金。他们作为非营利组织,并不做广告,只是出售给需要这些资料的大学图书馆。有些资料他们适当地赠送,我因此殊荣地获得巴多先生赠与的一套德格版大藏经。此外,他们还扫描公开的藏文出版物,这部分只是作为资料保存,并不共用。
因为没有足够的空间,藏传佛教资料中心大量的藏文经典存储在附近的Rubby Museum的仓库里。
拉孜图书馆只有三年的历史。据白马崩先生介绍,刚创建的时候,图书馆搜集了大量的藏文经书,所以他们设立了一个专门的经文阅览室;后来考虑到其他图书馆有大量的经书收藏,图书馆重新定位为当代西藏研究图书馆,一心搜罗主要用三种语言出版的关于现代西藏的图书:到目前为止,藏文部分是这里收藏的大宗;其次是中文出版物,尤其是最近二十年来中国各出版社的图书。再其次是英文;也搜集其他语种的资料。他们的目标是要将这个图书馆建成世界上最全的有关当代西藏的藏文资料图书馆。
拉孜图书馆收藏了近三十年来达赖喇嘛所有公开演讲的录音;对藏族知识份子进行的采访录影;尤其吸引我的是,这里有流亡政府以及下属机构的各种出版物,许多是我只能在英文的著作中才能读到的作者所引用的书籍;白马崩先生甚至给我展示了更敦群培在南亚游历期间的绘画作品二十八件;它们没有一件和西藏文化有关;透过这些或者彩色,或者黑白的绘画作品,包括仕女像、南亚的雕塑、建筑、风情等作品,我仿佛看到二十世纪上半叶这位藏人僧侣知识份子审视南亚异文化的眼睛。
我未曾见过的其他收藏包括国内各地、县所印行的多种印刷品,比如政协的文史资料;多种教材;中国政府的多种出版物。单是他们收藏的关于各地谚语的书籍就达50种之多,正式出版的、非正式印刷的。
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的分馆东亚图书馆里,在中文期刊的旁边,有一个藏文期刊和杂志区,这个区的英文名字是Tibetan,藏文名字列在英文名前;下面一排才是中文名字。有趣的是,它的中文名字并不是用「西藏」,而是「图伯特」,并且是用繁体。在这里,我第一次见到了不丹出版的藏文报纸,可惜只有一份,名叫《明镜》(Kun-gsal);从这份印刷并不精美的报纸上,我看到在这个保留著非常传统特色的国家,仍然有著非常现代性的诉求;他们也有五年计划;也开发虫草市场;有一期杂志上甚至刊登了介绍母乳喂养的藏英对照文章,甚至还配有一副非常性感的母婴插图。
很惭愧的是,许多国内的地方藏文报纸,我也是在这里才得以见到的。他们收藏的藏文报纸,有的尽管已经过时很久,但对于这个大学的收藏和研究观念来说,这些资料必须是包罗和穷尽整个世界的。它们包括《黄南报》(rMa-lhovi-tshags-par)、《阿坝报》(rNga-bavi-gsar-vgyur, 中文名字有两个,也叫《阿坝日报》)、《甘南报》(Kan-lhovi-gsar-vgyur)、《迪庆报》(bDe-chen- tshags-par)、《甘孜藏文报》(Khams-pavi-bod-yig- tshags-par)、《昌都报》(Chab-mdovi-tshags-par)、《青海藏文法制报》(Khrims-lugs-tsags-par)、《青海科技报》(Mtsho-sngon-tshan-rtsal- tshags-par)、《西藏日报》(Bod-ljongs-nyin-revi- tshags-par)、《西藏青年报》(Bod-ljongs-gzhon-nuvi- tshags-par)、《拉萨晚报》(Lha-savi-dgongs-drovi- tshags-par)、《西藏科技报》(Bod-ljongs-tshan-rtsal- tshags-par)、《山南报》(Lho-khavi- tshags-par)、《日喀则报》(gZhis-rtsevi- tshags-par)等。另一类是流亡藏人的报纸,比如《念青唐拉》(Nyenchen Thanglha),以藏文报导为主,附有英文的广告等;《藏人自由》(藏文《Bod-mivi-rang-dbang》;英文:Tibetan Freedom)、《甘丹颇章》(藏文,dGav-ldan-Pho-brang,Gaden-Phodrang)、《布达拉报》(藏文:Po-Tav-la-tshags-par,英文Potala)、《社会镜报》(藏文:sPyi-tshogs-me-long,英文:Chitsok Melong)、《Nor-ldeng》、《Bod-kyi-Bang-chen,汉译《西藏》)、《西藏快报》(英文,The Tibet Express)、《故乡》(藏文,Pha-Yul)、《西藏时报》(藏文:Bod-kyi-dus-bab,英文:Tibet Times)、《藏人事务》(藏文:Bod-mivi-rtsa-don;英文:Tibetan Affairs,藏英双语版)。
作完这个简单的关于藏文报纸知识的民族志素描,我蓦地想起二十多年前国内的一个藏学机构成立之初,一个勇猛的研究者出于中华民族的自尊,宣布:藏学的故乡在中国。当这些话音从他的喉咙中冒出来的时候,我眼睛里看到的却是各种典籍、其他各种印刷品如雪花一般飞向曼哈顿,飞向不列颠、法兰西等欧洲的藏学研究机构,而穷困的国内研究机构关于西藏的藏书之贫乏,有的甚至多年未曾更新。拉萨一个著名的大学图书馆,在将经费用于订购以汉文为主的期刊以外,已经无力购买任何图书,而校长发话说:「买那么多书你看得完吗?」不给经费。这个图书馆很多年都靠外界捐赠图书来增加藏书量,根本谈不上专门的收藏:它的一个藏文图书阅览室,里面最新的书籍已经是十多年前出版的。关于藏学研究资料的权威机构,和这些资料养育出来的一流学者,只能出自外国:关于西藏的解释话语权,也就被国外的学者所主导;而国内的学者大多只能追随他们提出的一些话语被动进行「对话」,根本谈不上主导世界藏学的研究。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对「大藏区」或「大藏国」的想象,只能在西方借助这些知识工具完成。它们最符合本尼迪克特·安德生所说的「想象的共同体」。按照他的说法,现代「民族-国家」是由报纸、文学作品这些现代的「印刷资本主义」催生的。它们,为同质化的、空洞的「民族-国家」的时间和空间范畴填充了养料。然而这只是西方对关于西藏的知识的追求的副产品,西方人所根本关心的并不在此。
四 文 化
或者由于政治立场的原因,或者因为经济的原因,这些报纸、典籍不可能都出现在中国或者西藏流亡政府任何一方的图书馆。我仍然清楚地记得,1996年,我收到美国两位学者朋友给我邮寄来的一本英文书《天鹅是怎样到湖上的》,这本书讲的是佛教怎样传到美国,其中包括藏传佛教。在过海关的时候,被扣留审查;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得到通知:审查最后的结果是没收。当我追问原因的时候,被告知书中某处使用了「1959年后,中国跨过金沙江入侵西藏,屠杀了100多万藏人」等不符合历史事实的提法。美国学者有的甚至连西藏在哪儿都不知道,自然有他们的局限和偏执;但是我提的问题是:这样的作品,包含大量资讯而不是这一两处不符合中国政府立场的提法的作品,怎样才能和一个胸怀天下、需要了解「天下」大事的中国读者面前?难道我们整个民族都不追求知识而比一两个美国学者更偏执,以至于需要通过没收来实现吗?难道整个民族都会被这一两处偏执的提法所误导,而不去摄取书中大量的知识吗?谁来负责认知和知讯整个国家和民族呢?是一个和政府体制高度认同的、对关于西藏的知识了解并不全面的小群体吗?马克思所说的那句话「一旦真理的阳光照射在这块土地上」还正确吗?我在这些问题面前显得空前的无知。但是这些问题使我想起中国共产党取得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的「群众路线」:「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我觉得在藏学研究领域,这句话的真理性仍然有效。
在经济先于教育、「文化」等这些新时代政策面前,教育和「文化」被当作没有经济效益的领域,被放到次要的位置。中国的许多图书馆,大学图书馆,各级公共图书馆等,或者成了领导和正式职工家属养老的地方,或者成了安置无法谋生者的场所:图书馆是一个剩余领域。在这些人面前,常见的情况是:读者是老二,他们是老大。他们当中的许多人专业技能之差,缺乏敬业精神,自不待言。多年前我曾经在北京一家大学图书馆准备闭架借阅一本我特别需要的关于印度哲学的英文书,管理人员去找寻以后告诉我没有找到,她很负责地推荐我借其他几本中的一本:因为它们都在架上。听到她的答复,我非常茫然,一时间不知道甚么叫做「研究」。
新政策的另一个产物,是不少图书馆根据阅读量来采购图书和决定图书的去留。比如说,有一种非常特别的比如说某个地方的报纸,比如《甘南报》,但是因为一两年都没有读者碰过,图书馆就考虑不再订阅:这样做没有经济效益,明显是浪费钱吗。把存储知识的图书馆当作经济领域的一部分来衡量,这和我们这个文明古国关于典籍的珍惜传统形成截然相反的对比。我们何时走到了这个地步呢?且不说相当多的图书馆管理员对包含著宝贵资讯的书籍视若粪土:在一个拥有世界上人口数最多、高达十三、四亿的民族当中,专业图书的销量只能在数百册到一两千册;这对一个号称有著五千年文明的古国,是一个莫大的讽刺。
从表面上看,立场和经济这两者似乎也是这些报纸、书籍和知识能出现在纽约这个至为繁忙的都市的原因。但是,如果没有一种原生的对知识的诉求,洛克菲勒基金会当初也不会拆巨资赞助华大的西藏研究专案。对知识的追求,是近代西方科学产生以后才膨胀起来的,并最终获得一种支配社会的霸权。知识,按照培根的说法,就是力量。是做甚么的力量?根据我的观察,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更为根本的文化上的原因,那就是美国的基督徒(Christian)希望认识信仰藏传佛教者的一切奥秘。西方基督徒在这个奥秘面前已经等待了三百多年的时间,他们对藏传佛教已经急不可奈了。
十七世纪,当耶稣会传教士来到西藏阿里的古格王朝,他们迫切地学习藏语文,佛教经典,翻译宗喀巴的《菩提道次第广论》等作品,他们想知道宗喀巴到底是不是因为受到了一个耶稣教信徒的不完整启迪才对佛教进行了不彻底的改革。他们想知道六字真言的确切含义,为的是能在和僧侣的辩论中占据上风,从而彻底地批判偶像崇拜,皈依那些「迷途的羔羊」。「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他们真正地做到了这一点。
二十世纪以后,关于香格里拉的想象成为西方人的一个无法割弃的fantasy。1933年,当希尔顿的《消失的地平线》出版以后,它所提供的天堂似的「香格里拉」迅即引起厌倦了战争和对天堂感到失望的西方读者的狂想。在这里,没有赋税、人的寿命延长到数百岁。想想美国人通常所说的,「在美国有两样东西是任何人都无法逃避的:纳税和死亡」,香格里拉是何等的诱人啊?经过弗兰克的电影改编,「香格里拉」被赋予宗教的意涵:香格里拉最后要实现的是「基督教的伦理」。西藏到底是不是香格里拉?它能不能替代已经被相当多的西方人放弃了的「天堂」概念?还是像电影里主持香格里拉、来自欧洲的大喇嘛所讲的,最后是基督教伦理取代佛的香格里拉?1959年以后,当数万流亡藏人来到印度的时候,美国一个教会组织迅即在他们当中开办了一所教会学校,让藏人儿童学习英语、圣经和藏语文。刚独立不久的印度民族政府对美国教会非常警觉,在三年后关闭了这所学校;关校之前,该组织从学生中挑选了10名儿童送到美国继续接受教育。他们当中的一些人至今仍然记得最初美国人让一定得学习圣经的故事,并且颇有揶揄。你可以想象从背诵文殊菩萨经到读圣经之间的巨大差异。
相对于宗教的这个终极目标,支援流亡政府和中国政府进行关于西藏主权归属的论战,只能看作是西方文化中附带的、工具性的目标,尽管这种论战追比西欧的近代关于国家的政治理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同样正确的是,这些知识储备也为西方文化反思他们对于西藏的认识正确与否和反思流亡藏人和中国政府提供的解释正确与否提供坚实的基础。这也才有《想象西藏》(Imagining Tibet)这样精彩的论文集、《作为宣传的历史》(History As Propaganda)、《建构新中国的藏人佛教徒》(Tibetan Buddhists in the Making of New China)问世。无论怎样,关于西藏的知识已经不能不纳入一个追求完备的过程:在这里一切都必须服从于理性,不允许任何神秘化、隐秘化。神秘和隐秘只属于天堂里的上帝,不属于上帝在地上的人的国。所以,西方人用科学的理性对待非西方的知识:思考然后行动(think and act),而把信仰归于他们的上帝:观望然后祈祷(watch and pray)。
我丝毫不怀疑Gene Smith等人热爱藏传佛教的真挚情感。和他一样对藏传佛教、藏文化倍加钟爱的西方学者还有很多。正如人类学家戈尔斯坦所说的,他本人所做的研究并不是反对西藏独立,也不是支持西藏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都不是。他要做的是:无论西方人怎样想象西藏的将来,他们都应该知道西藏过去的实际状况是甚么样子:他追求真理。
五 知 识
东方文化里是不是存在一个「知识」的概念?
说到 「知识」和「科学」,我很清楚两者都是西方的,尤其是欧洲的产物。但是仅仅看到这一点是不够的。远远不够。这是因为,两者后面的文化意味著它们是不可移植的,如果不整体地移植该文化的话。这一点已经为相当多所谓的应用人类学的经验所证明。
如果我们只考虑欧洲文化内部的「知识」和「科学」,那么,有一点是相当清楚的,那就是它们产生于基督教(Christianity)文化的肌体当中,追求「真理」、「知识」和「科学」是得到居于文化核心的信仰体系所准许和容纳的;尽管从哥白尼、布鲁诺以来的「科学」与教会机构之间的冲突不断,这并不表明二者就是你死我活的关系,而是包容、共存和互生的关系。看到这一点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欧洲和西方,以及中国五四运动以来的偏激的、你死我活的反传统运动。实际上,中国「五四运动」及其所代表的偏激思维好比一个病人在病痛的当儿顺手抓了一剂药,根本不管是不是妥当。这剂随手抓来的猛药,它的全部药效只有在半个世纪以后才显示出来其「威力」来。在对待信仰与知识的问题上,我们确实丧失了一个把握欧洲文化的总体视角。
近代以来欧洲文化内部的知识生产已经和「个体主义」(individualism)和个体化(individualization)进程密切纠缠在一起。欧洲风格的「资本主义」和工业化甚至也应该放置到这个背景下去理解。而它们合作的结果,就是摧毁了传统意义上的社区,个体已经不再被看作社会关系的交合点。富科所讨论的性史,以及富科本人的性经验史,只有被看作西方近代以来一个不断消解神秘和隐秘的历程才是合理的。根据路易·杜蒙的看法,「个体主义」在近代被赋予了权力,发生转型。它伴随著「女权主义」、家庭的重新定义,正如人类学家David Warren Sabean在一个德国小镇 Neckarhausen 从 1700到1870年的历史中所发现的那样;「进化论」是这些知识的直接结果:从人体的直立行走到社会进化。更进一步,知识推进到身体的每一个部位,如富科所说,只有在尸体面前才止步;而在这个时候,知识直面的就是上帝了。
在他们看来,上帝是无须论证的:知识的终点就是信仰。上帝正在知识的终结处招手。对于处于东西方中点的伊斯兰来说,穆斯林所确认的也是这一点:万物非主、唯有真主;智慧,也就是认识到真主的存在,产生于知识的终结点。
从这一点看来,知识和信仰,只能是后者包容前者,高于前者;反之不成立。无论怎样,欧洲文化内部,以及作为该文化延伸的美国文化内部,二者之间的关系就是这样被界定的。离开了这个界定,我们无法很好地理解「知识」和「科学」;离开了这个界定,「知识」和「科学」就被神秘化或者妖魔化了。这种情况在非西方的许多留学西方的知识份子当中普遍存在,「知识」和「科学」乃至「民主」被神秘化或者妖魔化为指导他们变革自身社会的「灵丹妙药」,同时也是论证他们的合法性和特殊地位的有力工具。
流亡藏人卷入西方关于西藏知识的过程,是一个双方寻找理查·怀特所说的「中间地带(Middle Ground)」的过程。许多僧侣为了将佛法传入西方,不得不放弃传统的教学和师徒关系;有的甚至被改造成为生命科学、认知科学、精神分析学、瑜伽修行、绿色、生态佛教等;将1959年前的西藏改造为「香格里拉」等。西方施主是在这个过程中获得的,这也算是对僧侣们弘法的一个回报:结果就是一个佛法的世界在更大的地理空间范围内的扩展。这是许多僧侣在1959年以前未曾预料到的,也是被大多数人忽略的。
「流亡」不是一个很好的词,它很容易将流亡藏人的状况和其他地方发生的流亡族群等同起来,只看到西方文化借此机会对藏人的同化;这个词的问题就在于忽略藏文化、藏传佛教借此机会成功地扩展到全球区域这一面:这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业绩。他们的力量不是削弱,而是扩充和加强了。
新中国政府对关于西藏的知识的掌握和控制从四十年代末就开始了。五十年代以后,关于西藏的知识更是在政治领域内被大量运用:这些知识或者来自于前朝民国的学者,或者来自历届北京政府及其下属的档案:档案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官方档,它不同于图书馆藏书,因此对档案馆的管理是最为严密的。
与欧洲关于西藏的知识同样偏颇的是,在中国,关于西藏的知识受到权力的强有力的塑造。但是,在文化背景上,我们是根据甚么来参与这个知识的塑造过程的呢?是不是我们也有和欧洲人相类似的知识和信仰的关系呢?
这个问题提醒我们关注近代以来汉人的转型过程及其结果:这就是政党领袖取代世袭的帝王;被赋予武力意涵的权力取代文化的朝贡;可伸缩的帝国边陲被限定为密不透风的国界;来自于欧洲内部的无神论结合传统当中微小的一部分的不注重神的思想,获得颠覆性的改造社会的力量;国族主义的、并且是相容民族主义的进程。按照安德生的分析思路,传统宗教被淡化以后,新生的替代力量就是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
可以说,如果有神秘性和隐秘性一说的话,那一定是和这个转型连接在一起的:民族-国家的塑造。知识必须服从于这个新的「神灵」。这个新的神灵不需要对知识的全面把握,它只需要有利于建构新神的知识;在知识终结的地方,就是国家和相对应的国族:这里不需要思考,只需要一种潜移默化所带来的同质性认同,或者信仰。
六 明 天?
我差不多是沿著一个文化遭遇的分析路径旅游了一周,该回到11世纪了。我被邀请来恬添西方文明关于西藏知识的一席;可是我更多地领略到这个文明带给我的震撼。
对非西方而言,现代欧洲模式的「民族-国家」是不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显然不是。二战以来的社会问题已经揭示了这一点。至于现代性,它只是一个短暂得来让人来不及呼吸的时代。和一些睿智的现代学者所悲观展望的西藏问题「无解」的未来不同,我提出的「有希望的」未来就是回到我们文明的智慧,回到藏汉民族间数千年的往来关系和他们处理这些关系已经取得的、但是一度被现代性所抛弃的成就。
为甚么要回到历史和文明?近代以来的西方人喜欢从没有历史的角度看待非西方的「原始人」;用东方学去看待有历史的「东方人」。可是忽略了当地人他们自己是怎么看的:等级、文明,这个世界和这个历史。
同样是宋代,这个被许多史学家当作「积贫积弱」的王朝,却恰恰编写出辉煌一时的关于历代王朝的知识的百科全书,譬如《册府元龟》、《文苑英华》、《艺文类聚》、《通志》、《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长编》和《资治通鉴纲目》等,写出探寻异域的《博物志》、《青唐录》以及载录有各地异文化面貌的诸朝会要等著作。关于藏人的知识正是蕴藏在这些著作中。一方面我们用天下的心态看待、包容藏人文明作为「他者」的存在,另一方面又觉得他们不够汉人那么「文明」:这种对反的心态造成关于藏人的知识在十一世纪空前膨胀。可以说,十一世纪的北宋是清代以前汉文明关于藏人的知识最完备的一个时代。
满人主导的清王朝被颠覆后,汉人主导的中华民国走上一条民族主义的道路。在这场基于「民族化」过程带来的民族和国家的狭隘化面前,关于藏人的知识已经被粗暴地蹂躏。十一世纪的汉藏历史告诉我们,「和谐」可能是汉人重新走向「天下」的知识的时代:包举宇内之志、囊括四海之心,正如汉代范滂受命以清诏使案察冀州,「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在这里,对「天子」所代表的「天」的指认和对「天下」的关怀,将重新包容和管理「知识」,并将被「知识」所塑造。新知识份子不再用经济效益来决定「知识」和「话语」的生产,而是关注这种「知识」和「话语」跟天下的关系:他们的立场将是天下的知识和话语,以及知识和话语的天下。
陈 波 1989-1993年就学四川大学历史系本科;1996-1999年中央民族大学藏学系民族学硕士;2000-2004年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人类学专业博士。2004年至今就职于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中国藏学研究所。2005-06年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杜克大学访问学者。
--------------------------------------------------------------------------------
《二十一世纪》(http://www.cuhk.edu.hk/ics/21c) 《二十一世纪》网络版第五十三期 2006年8月31日
现将全文转于此,他文中涉及的很多话题都值得探讨深思。
--------------------------------------------------------------------
关于西藏:文化、政治和知识
⊙ 陈 波
一 引 子
受到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研究所的邀请,我来到号称是世界上消费水准最高的城市之一的纽约,讲一次我一直在进行的一项研究:十一世纪汉藏接触和冲突的现代意义。对于一个刚刚出道,正步履维艰的学者,能在哥伦比亚大学这样世界一流大学里演讲自己的研究,这是一种无法言语的莫大荣誉。主持人Robert Barnett不小心地说出我是他们到目前为止邀请的唯一一位来自中国的汉族学者。前来听的二十多名学者,竟然有Gene Smith,Tom Grunfeld,Gray Tuttle等牛人,以及正在成长当中的Alex Gardner等学者,还有一些来自国内的藏族老师和学生;其他的就不认识了。
就这样我开始胆颤心惊地用我自己总觉得很破烂但他们认为还听得下去的英语,在这座蕴藏著波亚斯人类学传统的大学,讲现在的人类学研究西藏作为文明的前后,以及十一世纪的故事。
十一世纪是一个被遗忘的时代;这时候的安多宗喀地区是一个被遗忘的角落;尽管在藏传佛教后弘期的历史上,这个时代的这个地区扮演著举足轻重的角色。对于这一个世纪里佛教在这个地区的丰盛发展,一度被人轻视,尽管它是后弘期佛教弘传的两个中心之一。人们对佛教发展的原因一直有不同的说法,教史学派、政治学派和社会学派各执一端,但是他们都忽视了佛教发展的多文明处境,比如唃厮啰的藏族政权、北宋朝以及西夏复杂的三角关系;也忽视了本土宇宙观对佛教的包纳和改造;甚至连文明最根本的历史性和等级观念都没有提及。我的结论是:藏传佛教是北宋朝廷和唃厮啰朝廷共谋建构的产物;因此,它既属于藏族,也属于汉人:它是这两个文明的第三者,是双方在等级性的互动历史过程中塑造的产物。
当我沉浸在历史人类学的研究当中的时候,听者提的问题著实让我去回应另外一些我没有意料到的问题。我在讲座当中提到,唃厮啰的大臣李遵在青唐政权建立以后不久拖虮彼纬⑶肭笤奁眨ㄍ酰┓夂牛槐彼纬⑺芫蛟谟谒木鲉g厮啰都没有请求任何封号。这个敏感的问题,马上引起一位听众提问,他在绕了一大圈以后问的问题,大意是说这时候关于西藏的知识的传统怎么和唐代的知识传统连接起来。因为在他看来,唐代唐蕃之间是平等的,唐代对赞普的翻译和北宋时对赞普的翻译有没有连接起来?经过一个多世纪双方的分离,显然可能出现断裂。这个问题我确是未曾当作重要的问题加以考虑;无论如何,当时的汉人朝廷显然对「赞普」是藏人的最高称号还是有知识的,尽管当时的翻译是「王」。另外一位还是二年级的学生,提到Tibet的位置,东结汉地,南接印度,藏人是如何在这个位置上理解两个文明。他从另一个角度质疑我在讲演中强调汉藏的联系而忽略藏文明和其他文明存在的关系。当然,藏文化是开放的;这就是为甚么在松赞干布的家里有汉地的公主和尼泊尔的公主,并且他修建的最早两座寺庙,一个门朝东,面向长安;一个门朝西,面向尼泊尔。
二 政 治
作为两位美国学生,他们提的问题我觉得已经触及到了当代藏学研究当中的一个敏感问题。这就是:西藏的政治归属。总体说来,大致有三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西藏历史上一直以来就是独立的国家;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是六十年代噶厦政府的大臣夏格巴;截然相反的、针锋相对的观点来自八十年代中国政府接见达赖喇嘛访问团的官员,他认为自古以来西藏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个系统的修正观点放弃了元以前的部分,只坚持元以后的不可分割,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立场。第三种观点内部稍微有不同,但总体上说可以归纳在一起:那就是元以后,汉藏之间是一种施主和受施的喇嘛之间的关系,既不是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也不是现代西方意义上的民族-国家内部的关系。
实际上,按照王力雄的看法,西藏的主权归属是一个假问题。它是近代西方民族-国家思维模式和相应的主权观念在汉藏关系场域内的扩展;是汉藏双方在现代西方入侵的背景下,竞相改造各自历史以符合西方的框架,从而获得现代性的一个过程,因此都能在历史的框架中找到合法性资源。中国政府采取的是一个包容西藏民族在内的「中华民族-中华人民共和国」框架;流亡藏人采取的是「藏民族-大藏国」框架。这两个框架成为七十年代末以后流亡藏人和北京政府谈判的基点;对流亡藏人来说,甚至在1988年达赖喇嘛放弃独立诉求以后,包含所有藏人居住区在内的大藏人自治区仍然成为他们在谈判中恋恋不舍的目标。
在一千四百多年汉藏交往的历史上,双方力量对比的意义,都没有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以来现代性所具有的那种惨烈和无可回还。可以说,真正使这种对比走上鱼死网破、你死我活的非此即彼的处境的,还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以来汉藏双方竞相移用的西方的现代性。就这个问题而言,在一定的意义上说,双方开放的宇宙观都经历了并经历著被西方现代性型塑,走上狭隘和僵化处境的命运。
鲍威尔(John Powers)甚至从富科现代知识类型学的立场,将双方的改造过程呈现出来,看作是一种双方各自的自言自语:因为任何一方的观点都不会被对方接受,叫喊的结果是说给自己听。然而两个学者都只看到了问题的一方面,王力雄的「死结」悲观展望更是具有代表性。但是他们没有看到双方在利用西方人的东西的时候,还是保留著作为不同于西方民族的那些特性:是这些特性使得他们依旧是东方民族,而不可能变成西方人。这就为问题的解决带来了另类的可能性。这种另类的可能性就是不同于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基于民族国家模式的那种惨烈厮杀。记得席间,哥大东亚所所长吕晓波曾谈到他和西藏青年同盟(Tibet Youth Congress)间的谈话,这个同盟推崇用暴力解决西藏问题。吕所长和他们对话时,提醒他们说这种暴力路径完全破坏宣导和平的佛教。
这个现代性的问题,尽管在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呈现,在当代藏学研究当中却总是羞羞答答,欲去还休。对中国和流亡藏人的流亡政府来说,关于西藏的知识已经成了政治体制密切勾连的领域:知识不是出自于对真知和的追求,而是出自于立场。双方政治体制对关于西藏的知识的型塑已经成为决定性的知识和话语(discourse)生产方式。生产的手段是通过政府直接资助和控制学术研究、教育和宣传来实现;在这个过程中,一个和体制高度同一的学术群体诞生,并在和政府互动的过程中,逐渐封闭起来,成为自我运转的封闭体。
因此,突破这个思维框架的可能性只留给了偶然性和特殊性,而不可能成为体制性思考的一部分;对于中国来说,比如,只有极少能接触到较多资料的学者、一极少部分官员能更多地思考「西藏问题」。我们暂且把这个知识生产的机制和人员称作追随型场域。这种东方生产方式的悲剧性在于:另类性的思考完全被这个知识生产场域所排斥。
王力雄、达瓦诺布和绛央诺布等人就是明显的例子。
王力雄是一个独立思考和写作的作家,他在《天葬》中提出的分析思路,具有相当的前瞻性;一时间为中国政府、达赖喇嘛和相当多学者所眷顾;他的理论的「先进性」为他们理解西藏问题提供了到目前为止最好的路径。然而,这部著作居然不能在大陆出版,而只能「流落」到香港和加拿大的明镜出版社。到目前为止,这部深厚的作品从1998年初次面世以来,前后已经五次印刷。作者因此而殊荣地得到达赖喇嘛的接见,因此有了传递资讯的另一本书:《我和达赖喇嘛的三次对话》。
作为伯克利加州大学培养出来的政治科学专业的学者,达瓦诺布曾经在藏人流亡政府的杂志社供职。但是他的独立思考使得他选择在印度的一个大学谋得教职。他在《中国的西藏政策》一书中,提出理解双方历史的一个另类思路,就是将西藏放到汉人的宇宙观中,看汉人是如何认识藏人的。这是我自己所读到的海外藏人关于汉藏关系史的分析最精彩的著作。他在书中对达赖喇嘛没有重视像他这样的国外成长起来的学者颇有揶揄。这,也只有当他不属于流亡政府体制的情况下才可能。另一个更生动的例子,是绛央诺布。作为流亡藏人的一分子,他公开提出解构西方人对西藏的神秘化,包括香格里拉化,因为这种浪漫化想象不允许变化和改变。正如托尼•胡贝(Toni Huber)所分析的,流亡藏族人一度饥渴地利用西方对西藏的浪漫化想象改造自己,希图能借此将他们拉到政治争斗的领域,这可能暂时有效,但是最终这些浪漫化的想象会不停地来骚扰利用者。当绛央诺布在公开的刊物上发表文章批评达赖喇嘛以后,他就立刻遭到了海外流亡藏人的「驱逐」,成百上千的恐吓信从世界各地的流亡藏人当中飞向他所暂居的日本;他们甚至施加压力,要求聘用他的日本大学将他辞退。
在这个知识和话语生产方式所构成的直接的场域之外,有一个隐性的场域;这个场域是直接场域的扩展,或者是它所辐射的区域。它们可能是报刊杂志、社科研究机构、学术会议、宣传媒体等等。多年前我曾经参加过一次在北京举行的关于西藏五十年的写作会议,一位很「了解内情」的与会写作者振振有词和惇惇地「教导」那些比他名气大许多的作者们,在写作的时候,不能写与那些政府不同的观点,否则安全厅某个处的工作人员察知以后会记录、上报等等。若干年以后,在北京的另一次跨学科、跨省区、院校的、和社科院运作体制无关的学术会议当中,一位来自社科院的写作人员周知社科院领导硬性规定的写作要求,包括一些不能讨论的问题,建议大家用这些标准来规范思考和写作;并且提出理想的研究就是进行资料处理。这样一些写作人员已经代表被上述场域体制「矮化」的写作人员典型。
在追随型场域及其辐射场域之外,如果存在一个健康的批评机制的话,那就是那些真正的学者,研究型的学者,或者当前所说的「读书人」,他们所形成的场域。我们暂且把这个场域称作建设型场域。就藏学研究而言,西藏的主权归属作为一个问题,很多人不愿意涉及,很多人却特别热衷;这两种态度造成当代藏学研究中一种互动的力;甚至可以说它已经成为那些立场坚定者的饭碗:他们不愿意这个问题消解;否则,他们就失业了。为了生存,这必须是一个问题;而且还必需推进这个问题的建构。遗憾的是,这些和体制高度同一的写作人员注定不是光明而广阔的未来的设计者,如果有一个光明而广阔的未来的话。真正学术型的学者致力于对西藏问题的深透的理解,这无疑是需要脱离当下利益的束缚与制约,做一种纯粹的学问。陈寅恪所谓「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智于俗谛之窒楛」,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他们可以自由地探索,没有体制带来的束缚,广阔的学术视野和光明时常是在他们心中的指路明灯;他们的学术研究往往给追随型场域的固拙观点甚至立场带来针砭,使他们感到困窘;然而他们没有前者那样因为和体制认同带来的权势与财政优势,也不能及时掌握由前者借助政权而掌控的资讯,时常感到经济和资讯的贫乏。
建设型场域之外,同样存在一个他们力所能及的辐射区域,和追随型场域的辐射区域在结构上对等。它们是这些学者的言论物件、大学课堂、严肃的学术刊物、一些讨论会、学术研讨会等。在一定的意义上说,是它们真正推进我们对西藏问题的睿智的理解;建设型场域及其辐射区域的存在,它们和追随型场域及其辐射区域的共存,是这个世界的意义生产的方式。
双方就此的互动形成当代藏学研究的动力。
两个场域及其辐射区域的形成和共存的历史,最远可能需要追叙到甚至唐代。它们共存的局面,在近一千四百年的历史里面,力量对比出现转折的可能是宋代。这时期,建设型场域第一次获得主导性的力量,使得关于吐蕃或西番的知识空前膨胀;然而即便在其他朝代,两者的阵营化对比都没有出现过现代性的那种僵化趋向。可以说现代以前的知识和话语,尽管有场域的不同,但都处在传统宇宙观的关照之下,带著温柔的面目和属性。
三 曼哈顿的藏文化知识
在汉藏双方的这些场域之外,在关于西藏的知识的竞赛当中,西方扮演了超然于双方以外的角色,或者作为参与者,或者作为旁观者。
在演讲后的当晚,我参观了哥大的东亚图书馆。第二天,我得以参观在曼哈顿岛上研究藏学的两个重要机构:一个是藏传佛教资料中心(Tibetan Buddhist Resource Center),一个是拉孜(Latse)图书馆。这三个机构给我强烈的震撼:关于藏文化的知识,只有在这里最齐备。
也正是在这里,我体验到美国的藏文化研究氛围。就职于这里的活佛、藏学研究人员,将自己沉浸在当下正在探讨的研究中。对现实他们没有很深的、很完备的研究,对正在研究的学术课题,他们绝对是专家。所以他们谈现实谈得很简单、直白,谈他们的研究却深刻和深奥多了,也有头绪得多。有时我甚至不知道怎么开始和他们聊,尽管他们都很和善、友好。喝著甜茶,聊著天,面对著整屋子的藏文藏书,我一时间感觉好像不是在曼哈顿,而是在西藏的某个寺院里。
藏传佛教资料中心的创办人是金·斯密斯(Gene Smith)。今年已经70岁的Smith,据中心的土登尼玛仁布且的说法,完全是将自己献身给藏文化的一个人。1960年代,在洛克菲勒基金会的赞助下,华盛顿大学从流亡的藏人当中挑选了9名以萨迦派为主的藏族僧侣,邀请他们来到西雅图,创办了北美的首家藏学教学和研究机构。萨迦派僧侣在历史上就以博学著称,据说13世纪的时候,蒙古大军前往卫藏,最后选中萨迦派僧侣作为代理人,就是因为这个教派博学。
斯密斯从1960到1964年随迪匈活佛(Deshung Rinpoche)等僧侣学习藏文化和佛教。他和萨迦家族一起生活了5年。后来一曾在喜马拉雅地带广泛游历,学习佛学和藏文化。1960年代印度政府因为需要归还美国政府贷款,美国政府没有要求资金偿还,而是要求用图书的方式,让印度政府将其出版物作为抵偿给美国的图书馆。利用这个机会,美国国会图书馆开始搜集在印度出版的藏文印刷品,斯密斯迅即加入该馆在新德里的田野办公室,并在随后的二十五年当中,搜罗南亚地区包括不丹、锡金、尼泊尔和印度的一切藏文出版物。在中心工作的巴多先生此前曾在中国国内编撰过藏文典籍,据他说,斯密斯的任务是将每一本书搜集18个复本,分别给美国的18个图书馆;此外,他另购一个复本自己使用。据说当时他家里的藏学藏书极为丰富。1997年他从国会图书馆提前退休,两年后创办这个资料中心,当时的所在地就是波士顿他的家中。他将自己的丰富藏书作为中心的基本文献。
目前这个机构重点进行的是扫描的工作,将这些藏文经典全部扫描存储。目前已经扫描的各种资料接近600G。他们扫描的藏文经典目前已经有六千卷(函),平均分入三个硬碟;其拷贝每个硬碟售价高达8000美金。他们作为非营利组织,并不做广告,只是出售给需要这些资料的大学图书馆。有些资料他们适当地赠送,我因此殊荣地获得巴多先生赠与的一套德格版大藏经。此外,他们还扫描公开的藏文出版物,这部分只是作为资料保存,并不共用。
因为没有足够的空间,藏传佛教资料中心大量的藏文经典存储在附近的Rubby Museum的仓库里。
拉孜图书馆只有三年的历史。据白马崩先生介绍,刚创建的时候,图书馆搜集了大量的藏文经书,所以他们设立了一个专门的经文阅览室;后来考虑到其他图书馆有大量的经书收藏,图书馆重新定位为当代西藏研究图书馆,一心搜罗主要用三种语言出版的关于现代西藏的图书:到目前为止,藏文部分是这里收藏的大宗;其次是中文出版物,尤其是最近二十年来中国各出版社的图书。再其次是英文;也搜集其他语种的资料。他们的目标是要将这个图书馆建成世界上最全的有关当代西藏的藏文资料图书馆。
拉孜图书馆收藏了近三十年来达赖喇嘛所有公开演讲的录音;对藏族知识份子进行的采访录影;尤其吸引我的是,这里有流亡政府以及下属机构的各种出版物,许多是我只能在英文的著作中才能读到的作者所引用的书籍;白马崩先生甚至给我展示了更敦群培在南亚游历期间的绘画作品二十八件;它们没有一件和西藏文化有关;透过这些或者彩色,或者黑白的绘画作品,包括仕女像、南亚的雕塑、建筑、风情等作品,我仿佛看到二十世纪上半叶这位藏人僧侣知识份子审视南亚异文化的眼睛。
我未曾见过的其他收藏包括国内各地、县所印行的多种印刷品,比如政协的文史资料;多种教材;中国政府的多种出版物。单是他们收藏的关于各地谚语的书籍就达50种之多,正式出版的、非正式印刷的。
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的分馆东亚图书馆里,在中文期刊的旁边,有一个藏文期刊和杂志区,这个区的英文名字是Tibetan,藏文名字列在英文名前;下面一排才是中文名字。有趣的是,它的中文名字并不是用「西藏」,而是「图伯特」,并且是用繁体。在这里,我第一次见到了不丹出版的藏文报纸,可惜只有一份,名叫《明镜》(Kun-gsal);从这份印刷并不精美的报纸上,我看到在这个保留著非常传统特色的国家,仍然有著非常现代性的诉求;他们也有五年计划;也开发虫草市场;有一期杂志上甚至刊登了介绍母乳喂养的藏英对照文章,甚至还配有一副非常性感的母婴插图。
很惭愧的是,许多国内的地方藏文报纸,我也是在这里才得以见到的。他们收藏的藏文报纸,有的尽管已经过时很久,但对于这个大学的收藏和研究观念来说,这些资料必须是包罗和穷尽整个世界的。它们包括《黄南报》(rMa-lhovi-tshags-par)、《阿坝报》(rNga-bavi-gsar-vgyur, 中文名字有两个,也叫《阿坝日报》)、《甘南报》(Kan-lhovi-gsar-vgyur)、《迪庆报》(bDe-chen- tshags-par)、《甘孜藏文报》(Khams-pavi-bod-yig- tshags-par)、《昌都报》(Chab-mdovi-tshags-par)、《青海藏文法制报》(Khrims-lugs-tsags-par)、《青海科技报》(Mtsho-sngon-tshan-rtsal- tshags-par)、《西藏日报》(Bod-ljongs-nyin-revi- tshags-par)、《西藏青年报》(Bod-ljongs-gzhon-nuvi- tshags-par)、《拉萨晚报》(Lha-savi-dgongs-drovi- tshags-par)、《西藏科技报》(Bod-ljongs-tshan-rtsal- tshags-par)、《山南报》(Lho-khavi- tshags-par)、《日喀则报》(gZhis-rtsevi- tshags-par)等。另一类是流亡藏人的报纸,比如《念青唐拉》(Nyenchen Thanglha),以藏文报导为主,附有英文的广告等;《藏人自由》(藏文《Bod-mivi-rang-dbang》;英文:Tibetan Freedom)、《甘丹颇章》(藏文,dGav-ldan-Pho-brang,Gaden-Phodrang)、《布达拉报》(藏文:Po-Tav-la-tshags-par,英文Potala)、《社会镜报》(藏文:sPyi-tshogs-me-long,英文:Chitsok Melong)、《Nor-ldeng》、《Bod-kyi-Bang-chen,汉译《西藏》)、《西藏快报》(英文,The Tibet Express)、《故乡》(藏文,Pha-Yul)、《西藏时报》(藏文:Bod-kyi-dus-bab,英文:Tibet Times)、《藏人事务》(藏文:Bod-mivi-rtsa-don;英文:Tibetan Affairs,藏英双语版)。
作完这个简单的关于藏文报纸知识的民族志素描,我蓦地想起二十多年前国内的一个藏学机构成立之初,一个勇猛的研究者出于中华民族的自尊,宣布:藏学的故乡在中国。当这些话音从他的喉咙中冒出来的时候,我眼睛里看到的却是各种典籍、其他各种印刷品如雪花一般飞向曼哈顿,飞向不列颠、法兰西等欧洲的藏学研究机构,而穷困的国内研究机构关于西藏的藏书之贫乏,有的甚至多年未曾更新。拉萨一个著名的大学图书馆,在将经费用于订购以汉文为主的期刊以外,已经无力购买任何图书,而校长发话说:「买那么多书你看得完吗?」不给经费。这个图书馆很多年都靠外界捐赠图书来增加藏书量,根本谈不上专门的收藏:它的一个藏文图书阅览室,里面最新的书籍已经是十多年前出版的。关于藏学研究资料的权威机构,和这些资料养育出来的一流学者,只能出自外国:关于西藏的解释话语权,也就被国外的学者所主导;而国内的学者大多只能追随他们提出的一些话语被动进行「对话」,根本谈不上主导世界藏学的研究。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对「大藏区」或「大藏国」的想象,只能在西方借助这些知识工具完成。它们最符合本尼迪克特·安德生所说的「想象的共同体」。按照他的说法,现代「民族-国家」是由报纸、文学作品这些现代的「印刷资本主义」催生的。它们,为同质化的、空洞的「民族-国家」的时间和空间范畴填充了养料。然而这只是西方对关于西藏的知识的追求的副产品,西方人所根本关心的并不在此。
四 文 化
或者由于政治立场的原因,或者因为经济的原因,这些报纸、典籍不可能都出现在中国或者西藏流亡政府任何一方的图书馆。我仍然清楚地记得,1996年,我收到美国两位学者朋友给我邮寄来的一本英文书《天鹅是怎样到湖上的》,这本书讲的是佛教怎样传到美国,其中包括藏传佛教。在过海关的时候,被扣留审查;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得到通知:审查最后的结果是没收。当我追问原因的时候,被告知书中某处使用了「1959年后,中国跨过金沙江入侵西藏,屠杀了100多万藏人」等不符合历史事实的提法。美国学者有的甚至连西藏在哪儿都不知道,自然有他们的局限和偏执;但是我提的问题是:这样的作品,包含大量资讯而不是这一两处不符合中国政府立场的提法的作品,怎样才能和一个胸怀天下、需要了解「天下」大事的中国读者面前?难道我们整个民族都不追求知识而比一两个美国学者更偏执,以至于需要通过没收来实现吗?难道整个民族都会被这一两处偏执的提法所误导,而不去摄取书中大量的知识吗?谁来负责认知和知讯整个国家和民族呢?是一个和政府体制高度认同的、对关于西藏的知识了解并不全面的小群体吗?马克思所说的那句话「一旦真理的阳光照射在这块土地上」还正确吗?我在这些问题面前显得空前的无知。但是这些问题使我想起中国共产党取得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的「群众路线」:「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我觉得在藏学研究领域,这句话的真理性仍然有效。
在经济先于教育、「文化」等这些新时代政策面前,教育和「文化」被当作没有经济效益的领域,被放到次要的位置。中国的许多图书馆,大学图书馆,各级公共图书馆等,或者成了领导和正式职工家属养老的地方,或者成了安置无法谋生者的场所:图书馆是一个剩余领域。在这些人面前,常见的情况是:读者是老二,他们是老大。他们当中的许多人专业技能之差,缺乏敬业精神,自不待言。多年前我曾经在北京一家大学图书馆准备闭架借阅一本我特别需要的关于印度哲学的英文书,管理人员去找寻以后告诉我没有找到,她很负责地推荐我借其他几本中的一本:因为它们都在架上。听到她的答复,我非常茫然,一时间不知道甚么叫做「研究」。
新政策的另一个产物,是不少图书馆根据阅读量来采购图书和决定图书的去留。比如说,有一种非常特别的比如说某个地方的报纸,比如《甘南报》,但是因为一两年都没有读者碰过,图书馆就考虑不再订阅:这样做没有经济效益,明显是浪费钱吗。把存储知识的图书馆当作经济领域的一部分来衡量,这和我们这个文明古国关于典籍的珍惜传统形成截然相反的对比。我们何时走到了这个地步呢?且不说相当多的图书馆管理员对包含著宝贵资讯的书籍视若粪土:在一个拥有世界上人口数最多、高达十三、四亿的民族当中,专业图书的销量只能在数百册到一两千册;这对一个号称有著五千年文明的古国,是一个莫大的讽刺。
从表面上看,立场和经济这两者似乎也是这些报纸、书籍和知识能出现在纽约这个至为繁忙的都市的原因。但是,如果没有一种原生的对知识的诉求,洛克菲勒基金会当初也不会拆巨资赞助华大的西藏研究专案。对知识的追求,是近代西方科学产生以后才膨胀起来的,并最终获得一种支配社会的霸权。知识,按照培根的说法,就是力量。是做甚么的力量?根据我的观察,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更为根本的文化上的原因,那就是美国的基督徒(Christian)希望认识信仰藏传佛教者的一切奥秘。西方基督徒在这个奥秘面前已经等待了三百多年的时间,他们对藏传佛教已经急不可奈了。
十七世纪,当耶稣会传教士来到西藏阿里的古格王朝,他们迫切地学习藏语文,佛教经典,翻译宗喀巴的《菩提道次第广论》等作品,他们想知道宗喀巴到底是不是因为受到了一个耶稣教信徒的不完整启迪才对佛教进行了不彻底的改革。他们想知道六字真言的确切含义,为的是能在和僧侣的辩论中占据上风,从而彻底地批判偶像崇拜,皈依那些「迷途的羔羊」。「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他们真正地做到了这一点。
二十世纪以后,关于香格里拉的想象成为西方人的一个无法割弃的fantasy。1933年,当希尔顿的《消失的地平线》出版以后,它所提供的天堂似的「香格里拉」迅即引起厌倦了战争和对天堂感到失望的西方读者的狂想。在这里,没有赋税、人的寿命延长到数百岁。想想美国人通常所说的,「在美国有两样东西是任何人都无法逃避的:纳税和死亡」,香格里拉是何等的诱人啊?经过弗兰克的电影改编,「香格里拉」被赋予宗教的意涵:香格里拉最后要实现的是「基督教的伦理」。西藏到底是不是香格里拉?它能不能替代已经被相当多的西方人放弃了的「天堂」概念?还是像电影里主持香格里拉、来自欧洲的大喇嘛所讲的,最后是基督教伦理取代佛的香格里拉?1959年以后,当数万流亡藏人来到印度的时候,美国一个教会组织迅即在他们当中开办了一所教会学校,让藏人儿童学习英语、圣经和藏语文。刚独立不久的印度民族政府对美国教会非常警觉,在三年后关闭了这所学校;关校之前,该组织从学生中挑选了10名儿童送到美国继续接受教育。他们当中的一些人至今仍然记得最初美国人让一定得学习圣经的故事,并且颇有揶揄。你可以想象从背诵文殊菩萨经到读圣经之间的巨大差异。
相对于宗教的这个终极目标,支援流亡政府和中国政府进行关于西藏主权归属的论战,只能看作是西方文化中附带的、工具性的目标,尽管这种论战追比西欧的近代关于国家的政治理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同样正确的是,这些知识储备也为西方文化反思他们对于西藏的认识正确与否和反思流亡藏人和中国政府提供的解释正确与否提供坚实的基础。这也才有《想象西藏》(Imagining Tibet)这样精彩的论文集、《作为宣传的历史》(History As Propaganda)、《建构新中国的藏人佛教徒》(Tibetan Buddhists in the Making of New China)问世。无论怎样,关于西藏的知识已经不能不纳入一个追求完备的过程:在这里一切都必须服从于理性,不允许任何神秘化、隐秘化。神秘和隐秘只属于天堂里的上帝,不属于上帝在地上的人的国。所以,西方人用科学的理性对待非西方的知识:思考然后行动(think and act),而把信仰归于他们的上帝:观望然后祈祷(watch and pray)。
我丝毫不怀疑Gene Smith等人热爱藏传佛教的真挚情感。和他一样对藏传佛教、藏文化倍加钟爱的西方学者还有很多。正如人类学家戈尔斯坦所说的,他本人所做的研究并不是反对西藏独立,也不是支持西藏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都不是。他要做的是:无论西方人怎样想象西藏的将来,他们都应该知道西藏过去的实际状况是甚么样子:他追求真理。
五 知 识
东方文化里是不是存在一个「知识」的概念?
说到 「知识」和「科学」,我很清楚两者都是西方的,尤其是欧洲的产物。但是仅仅看到这一点是不够的。远远不够。这是因为,两者后面的文化意味著它们是不可移植的,如果不整体地移植该文化的话。这一点已经为相当多所谓的应用人类学的经验所证明。
如果我们只考虑欧洲文化内部的「知识」和「科学」,那么,有一点是相当清楚的,那就是它们产生于基督教(Christianity)文化的肌体当中,追求「真理」、「知识」和「科学」是得到居于文化核心的信仰体系所准许和容纳的;尽管从哥白尼、布鲁诺以来的「科学」与教会机构之间的冲突不断,这并不表明二者就是你死我活的关系,而是包容、共存和互生的关系。看到这一点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欧洲和西方,以及中国五四运动以来的偏激的、你死我活的反传统运动。实际上,中国「五四运动」及其所代表的偏激思维好比一个病人在病痛的当儿顺手抓了一剂药,根本不管是不是妥当。这剂随手抓来的猛药,它的全部药效只有在半个世纪以后才显示出来其「威力」来。在对待信仰与知识的问题上,我们确实丧失了一个把握欧洲文化的总体视角。
近代以来欧洲文化内部的知识生产已经和「个体主义」(individualism)和个体化(individualization)进程密切纠缠在一起。欧洲风格的「资本主义」和工业化甚至也应该放置到这个背景下去理解。而它们合作的结果,就是摧毁了传统意义上的社区,个体已经不再被看作社会关系的交合点。富科所讨论的性史,以及富科本人的性经验史,只有被看作西方近代以来一个不断消解神秘和隐秘的历程才是合理的。根据路易·杜蒙的看法,「个体主义」在近代被赋予了权力,发生转型。它伴随著「女权主义」、家庭的重新定义,正如人类学家David Warren Sabean在一个德国小镇 Neckarhausen 从 1700到1870年的历史中所发现的那样;「进化论」是这些知识的直接结果:从人体的直立行走到社会进化。更进一步,知识推进到身体的每一个部位,如富科所说,只有在尸体面前才止步;而在这个时候,知识直面的就是上帝了。
在他们看来,上帝是无须论证的:知识的终点就是信仰。上帝正在知识的终结处招手。对于处于东西方中点的伊斯兰来说,穆斯林所确认的也是这一点:万物非主、唯有真主;智慧,也就是认识到真主的存在,产生于知识的终结点。
从这一点看来,知识和信仰,只能是后者包容前者,高于前者;反之不成立。无论怎样,欧洲文化内部,以及作为该文化延伸的美国文化内部,二者之间的关系就是这样被界定的。离开了这个界定,我们无法很好地理解「知识」和「科学」;离开了这个界定,「知识」和「科学」就被神秘化或者妖魔化了。这种情况在非西方的许多留学西方的知识份子当中普遍存在,「知识」和「科学」乃至「民主」被神秘化或者妖魔化为指导他们变革自身社会的「灵丹妙药」,同时也是论证他们的合法性和特殊地位的有力工具。
流亡藏人卷入西方关于西藏知识的过程,是一个双方寻找理查·怀特所说的「中间地带(Middle Ground)」的过程。许多僧侣为了将佛法传入西方,不得不放弃传统的教学和师徒关系;有的甚至被改造成为生命科学、认知科学、精神分析学、瑜伽修行、绿色、生态佛教等;将1959年前的西藏改造为「香格里拉」等。西方施主是在这个过程中获得的,这也算是对僧侣们弘法的一个回报:结果就是一个佛法的世界在更大的地理空间范围内的扩展。这是许多僧侣在1959年以前未曾预料到的,也是被大多数人忽略的。
「流亡」不是一个很好的词,它很容易将流亡藏人的状况和其他地方发生的流亡族群等同起来,只看到西方文化借此机会对藏人的同化;这个词的问题就在于忽略藏文化、藏传佛教借此机会成功地扩展到全球区域这一面:这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业绩。他们的力量不是削弱,而是扩充和加强了。
新中国政府对关于西藏的知识的掌握和控制从四十年代末就开始了。五十年代以后,关于西藏的知识更是在政治领域内被大量运用:这些知识或者来自于前朝民国的学者,或者来自历届北京政府及其下属的档案:档案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官方档,它不同于图书馆藏书,因此对档案馆的管理是最为严密的。
与欧洲关于西藏的知识同样偏颇的是,在中国,关于西藏的知识受到权力的强有力的塑造。但是,在文化背景上,我们是根据甚么来参与这个知识的塑造过程的呢?是不是我们也有和欧洲人相类似的知识和信仰的关系呢?
这个问题提醒我们关注近代以来汉人的转型过程及其结果:这就是政党领袖取代世袭的帝王;被赋予武力意涵的权力取代文化的朝贡;可伸缩的帝国边陲被限定为密不透风的国界;来自于欧洲内部的无神论结合传统当中微小的一部分的不注重神的思想,获得颠覆性的改造社会的力量;国族主义的、并且是相容民族主义的进程。按照安德生的分析思路,传统宗教被淡化以后,新生的替代力量就是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
可以说,如果有神秘性和隐秘性一说的话,那一定是和这个转型连接在一起的:民族-国家的塑造。知识必须服从于这个新的「神灵」。这个新的神灵不需要对知识的全面把握,它只需要有利于建构新神的知识;在知识终结的地方,就是国家和相对应的国族:这里不需要思考,只需要一种潜移默化所带来的同质性认同,或者信仰。
六 明 天?
我差不多是沿著一个文化遭遇的分析路径旅游了一周,该回到11世纪了。我被邀请来恬添西方文明关于西藏知识的一席;可是我更多地领略到这个文明带给我的震撼。
对非西方而言,现代欧洲模式的「民族-国家」是不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显然不是。二战以来的社会问题已经揭示了这一点。至于现代性,它只是一个短暂得来让人来不及呼吸的时代。和一些睿智的现代学者所悲观展望的西藏问题「无解」的未来不同,我提出的「有希望的」未来就是回到我们文明的智慧,回到藏汉民族间数千年的往来关系和他们处理这些关系已经取得的、但是一度被现代性所抛弃的成就。
为甚么要回到历史和文明?近代以来的西方人喜欢从没有历史的角度看待非西方的「原始人」;用东方学去看待有历史的「东方人」。可是忽略了当地人他们自己是怎么看的:等级、文明,这个世界和这个历史。
同样是宋代,这个被许多史学家当作「积贫积弱」的王朝,却恰恰编写出辉煌一时的关于历代王朝的知识的百科全书,譬如《册府元龟》、《文苑英华》、《艺文类聚》、《通志》、《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长编》和《资治通鉴纲目》等,写出探寻异域的《博物志》、《青唐录》以及载录有各地异文化面貌的诸朝会要等著作。关于藏人的知识正是蕴藏在这些著作中。一方面我们用天下的心态看待、包容藏人文明作为「他者」的存在,另一方面又觉得他们不够汉人那么「文明」:这种对反的心态造成关于藏人的知识在十一世纪空前膨胀。可以说,十一世纪的北宋是清代以前汉文明关于藏人的知识最完备的一个时代。
满人主导的清王朝被颠覆后,汉人主导的中华民国走上一条民族主义的道路。在这场基于「民族化」过程带来的民族和国家的狭隘化面前,关于藏人的知识已经被粗暴地蹂躏。十一世纪的汉藏历史告诉我们,「和谐」可能是汉人重新走向「天下」的知识的时代:包举宇内之志、囊括四海之心,正如汉代范滂受命以清诏使案察冀州,「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在这里,对「天子」所代表的「天」的指认和对「天下」的关怀,将重新包容和管理「知识」,并将被「知识」所塑造。新知识份子不再用经济效益来决定「知识」和「话语」的生产,而是关注这种「知识」和「话语」跟天下的关系:他们的立场将是天下的知识和话语,以及知识和话语的天下。
陈 波 1989-1993年就学四川大学历史系本科;1996-1999年中央民族大学藏学系民族学硕士;2000-2004年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人类学专业博士。2004年至今就职于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中国藏学研究所。2005-06年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杜克大学访问学者。
--------------------------------------------------------------------------------
《二十一世纪》(http://www.cuhk.edu.hk/ics/21c) 《二十一世纪》网络版第五十三期 2006年8月31日
Wednesday, September 20, 2006
Saraband
昨天晚上看英格玛-伯格曼的电影Saraband。伯格曼的电影总是让人觉得难以言说地沉重。还在爱荷华的时候看过他的“芬妮和亚力山大”,“秋天奏鸣曲”,“哭喊与细语”,“野草莓”,“第七封印”。现在已经记不得电影具体的情节了,只记得他的电影都是关于人生的重大问题:死亡,自我的本质,爱。Saraband是他2003年的作品,据说是另一部73年作品“婚姻场景”的续片。看这部电影的初衷是想看晚年的伯格曼如何反思婚姻,生命。一边看我一边回想起自己父母的晚年。
一直以为进入中国人所谓的“知天命”和“耳顺”之年会是一种祝福和荣耀,人们不再有事业与家庭的压力,也早已自己和解或与人和解。年老的玛瑞安娜来看望分手数十载的前夫约翰,不期看到约翰和儿子和孙女的爱恨交织的关系。玛瑞安娜的重返也许是想为年轻时经历的爱与背叛做个了断,从约翰一家身上,看到的却是无法了断的彼此伤害和背叛。约翰患癌症去世的儿媳安娜只在照片中出现,她却是爱与温暖的象征。她少言寡语却洞察人心,没有她的一家人在黑暗中越陷越深。人没有爱怎么能生存?约翰孙女卡林远走他乡,他的儿子亨理克自杀,约翰自己在四更天惊醒,被巨大的焦虑击溃来寻求玛瑞安娜的安慰。离开约翰家,玛瑞安娜最终从和自己痴呆女儿的对视中感悟到爱的真实,就像主基督在最后的晚餐时和他怀中所爱的门徒对视时一样。
伯格曼把这个作品分为10个部分,每个部分好像是一个人物的独白。Sarabande源自巴赫的音乐,好像是对话式的。伯格曼在晚年的时候仍然看到没有神的爱,人不过是孤儿!
一直以为进入中国人所谓的“知天命”和“耳顺”之年会是一种祝福和荣耀,人们不再有事业与家庭的压力,也早已自己和解或与人和解。年老的玛瑞安娜来看望分手数十载的前夫约翰,不期看到约翰和儿子和孙女的爱恨交织的关系。玛瑞安娜的重返也许是想为年轻时经历的爱与背叛做个了断,从约翰一家身上,看到的却是无法了断的彼此伤害和背叛。约翰患癌症去世的儿媳安娜只在照片中出现,她却是爱与温暖的象征。她少言寡语却洞察人心,没有她的一家人在黑暗中越陷越深。人没有爱怎么能生存?约翰孙女卡林远走他乡,他的儿子亨理克自杀,约翰自己在四更天惊醒,被巨大的焦虑击溃来寻求玛瑞安娜的安慰。离开约翰家,玛瑞安娜最终从和自己痴呆女儿的对视中感悟到爱的真实,就像主基督在最后的晚餐时和他怀中所爱的门徒对视时一样。
伯格曼把这个作品分为10个部分,每个部分好像是一个人物的独白。Sarabande源自巴赫的音乐,好像是对话式的。伯格曼在晚年的时候仍然看到没有神的爱,人不过是孤儿!
Tuesday, September 19, 2006
《晚春》
在小津安二郎成为当今中国小资的新偶像以前,我也只是仅闻其名而已。昨晚看了《晚春》,摄于1949年,那种感觉就像是看中国三,四十年代的电影,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小津刻画的人物,含蓄内敛,他们的生活看似简单平淡,却充满了静谧的诗意。整个电影像是一幅淡淡的山水画,或是一壶淡茶,很久没有品位到这么地道,真实的东方意韵了。陌生的是电影中表现的那个时代的日本与我的想象相去甚远。一直以为战后的日本是疮痍满目,可看见的确是电器铁路,西式楼房,安静无人的街道和美丽古老的庙宇。然而小津的日本确是活在传统与现代之中,年轻一代的西化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和传统的价值观念虽有轻微的磨擦,却也最终无声地融合,就像日本社会的成长本身。突然明白侯孝贤和小津的相同之处,他们都是社会的观察员,他们耐心,细致,没有自大和野心,也没有主义与章程的干扰,在他们专心虔诚的记录中,我们才可能看到他们眼中时代的真正颜色。
Monday, September 18, 2006
世代更迭的奥秘
周末浏览杂志,在《纽约人》上看到关于卸任后的克林顿的长篇通讯。中期选举在即,各色政治人物都在摩拳擦掌。关于希拉里参选的猜测也甚嚣尘上,美国人对克林顿夫妇的感觉仍然是爱恨交织。昨天听Wait,Wait,Don't Tell Me,时事抢答中竟然有这篇通讯中报道的克林顿讲的唯一一个黄色笑话。人们其实并不在意克林顿在卸任后的自我救赎,他的濒死经历,他在艾滋病上的工作,中产阶级仍然把他当做过去三十年雅皮价值的代表,在现在这个反省归正的年代,他们虽然欣赏他的才智能力,但开始以他的道德行为为愧。
《名利场》这期刊登了一篇把当今美国与没落的罗马比较的文章。引用对照吉本的《罗马帝国的没落与灭亡》,作者认为当今美国所代表的西方文明以走到了崩坏的边缘,就如历史上的罗马帝国一样。他们面临着同样的挑战与危机:军事力量的式微,道德伦理的败坏,蛮族的侵入,宗教的转型(当年的基督化和现代的穆斯林化)。作者似乎相信风水轮流转之说,数算每个帝国强盛的年日,长的不过7,8百年,短的也就数十载。
但以理为神所启示,早就预言了这世代更迭的奥秘:潮起潮落,一切都要过去,“因 为 到 了 定 期 , 事 就 了 结 。” “你 且 去 等 候 结 局 , 因 为 你 必 安 歇 。 到 了 末 期 , 你 必 起 来 , 享 受 你 的 福 分 。” 这个主日冯牧师的信息也是这个主题。
《名利场》这期刊登了一篇把当今美国与没落的罗马比较的文章。引用对照吉本的《罗马帝国的没落与灭亡》,作者认为当今美国所代表的西方文明以走到了崩坏的边缘,就如历史上的罗马帝国一样。他们面临着同样的挑战与危机:军事力量的式微,道德伦理的败坏,蛮族的侵入,宗教的转型(当年的基督化和现代的穆斯林化)。作者似乎相信风水轮流转之说,数算每个帝国强盛的年日,长的不过7,8百年,短的也就数十载。
但以理为神所启示,早就预言了这世代更迭的奥秘:潮起潮落,一切都要过去,“因 为 到 了 定 期 , 事 就 了 结 。” “你 且 去 等 候 结 局 , 因 为 你 必 安 歇 。 到 了 末 期 , 你 必 起 来 , 享 受 你 的 福 分 。” 这个主日冯牧师的信息也是这个主题。
Thursday, September 14, 2006
经世致用的"福音"
今天在中学同学校友网上看到LX贴出来的《基督的人生观》(作者:詹姆士·里德 翻译:蒋庆)。粗略看了一下,好像是有基督教风格的self-help类型书籍,可是很多观点非常可疑,尤其是放在括号中的注解文字。在网上古狗一番,发现译者蒋庆是西政82年毕业的,当今国内的新儒家。再查,发现《基督的人生观》在国内年轻知识分子中好像很有影响力,常被引用。 不光是译者的背景,书名令人心生疑窦,书中主旨似乎在教人如何在今世活出完满的人生。自人被逐出伊甸,哪里还有完满的人生?没有神的救恩,再完满的今世也要尘归尘,土归土。
基督教被拿来经世致用并不是最新的发明。最新一期的时代杂志有题名“上帝要你富裕吗?”的文章,报道当今美国所谓“超级教会”(Mega Church)所教导的“繁荣福音”。我们所在的时代真正是神所预言的末世教会的情形,撒旦一会的就在我们中间,教会中巴兰的教训盛行。就像当日在希腊-罗马多神文化中的犹太教会一样。属世的娱乐方式,机构建制,宣传公关在超级教会中都一有尽有。街对面的“第一家庭教会”在巨大的会所边上最近又新修了幼儿园,体育馆,电脑中心,隔三插五就过节,搞活动。“繁荣福音”只讲神的爱,神的祝福,不提罪,耶稣的牺牲与救赎的代价,神的公义与审判,殊不知我们的主从来就是生活在贫穷,低贱的人中间,甚至没有“枕头的地方”。我不相信主在地上所行的一切只是为了让我们在“巴比伦大城”中生活得滋意快乐。
基督教被拿来经世致用并不是最新的发明。最新一期的时代杂志有题名“上帝要你富裕吗?”的文章,报道当今美国所谓“超级教会”(Mega Church)所教导的“繁荣福音”。我们所在的时代真正是神所预言的末世教会的情形,撒旦一会的就在我们中间,教会中巴兰的教训盛行。就像当日在希腊-罗马多神文化中的犹太教会一样。属世的娱乐方式,机构建制,宣传公关在超级教会中都一有尽有。街对面的“第一家庭教会”在巨大的会所边上最近又新修了幼儿园,体育馆,电脑中心,隔三插五就过节,搞活动。“繁荣福音”只讲神的爱,神的祝福,不提罪,耶稣的牺牲与救赎的代价,神的公义与审判,殊不知我们的主从来就是生活在贫穷,低贱的人中间,甚至没有“枕头的地方”。我不相信主在地上所行的一切只是为了让我们在“巴比伦大城”中生活得滋意快乐。
Monday, September 11, 2006
911回首
今天是911五周年,全美各地都在纪念这个日子。那一天发生的事情已经成为历史的定格存留在人们的记忆中。今天回想起来每一个细节都还那么生动,让人难以忘怀。
那是星期二,8点43分开车出来,眼里看到的是夏末早晨灿烂的阳光,闻到的是空气中带着一丝隔夜的湿润。车里公共广播电台的早间新闻在说飞机事故什么的,播音员的声音听起来好像很不连贯。在127街第一个红绿灯前停下来时,听清播音员说1小时和40分钟前两架商用飞机撞进了世贸中心大楼。好像是劫机事件。当时的第一反应是怎么可能有这样的事?!接下来听到五角大楼也被飞机撞了,我紧张起来,找出手机给K打电话,他说,“你怎么现在才出来,有没有在家里看电视,好像是恐怖袭击,快去单位。” 我问他,“谁袭击谁?” 他说不知道。到单位停了车,一路小跑进了办公楼,刚过9点。走道上围了一群人静静地看墙上的电视,我看到画面上曼哈顿岛的楼群中世贸大楼在冒烟,好像两根半截点着的香烟。然后其中一根香烟就突然折断,倒塌了,一片烟雾缓缓升起来。大家惊叫起来,看着CNN的电视画面目瞪口呆,电视里解说的声音好像一点都听不明白,大家只是盯着电视呆呆地站着。我跑到二楼自己的办公桌前,打开电脑想从网上发现到底是怎么回事,Paul Martveli走过来,眼睛红红的,说:“这是战争!”其他的同事也围过来,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汇总自己知道的消息,每个人脸上都是沉重和悲伤。这时有人过来说,“世贸北楼也要垮了!” 大家赶快往走道去,电视上世贸北楼也消失不见了,曼哈顿岛笼罩在烟雾之中。不知不觉我的眼泪就流出来了,心里满是悲伤。
接下来一整天大家都无心上班,只是上网和交换看法。下午2点Mike Thiel来告诉大家可以回家了,让我们回家后好好拥抱自己的亲人。在往停车场走的时候Alan来告诉我快去加油,他说市区的各个加油站都排上了长队,大家不知道明天会怎么样?我们明天会宣战还是会受到更多的袭击?
开出Campus,119街最近的加油站已经排出上百个车,往前开过街口,下一个加油站还是一样,看看自己只有小半缸油,我开过去排在最后。这一排就排了4个钟头,快6点才加到油回家。回家的路上心里真的很忧伤,觉得美国人纯真和平的时代结束了。(It's the end of the Age of Innocence.)
那是星期二,8点43分开车出来,眼里看到的是夏末早晨灿烂的阳光,闻到的是空气中带着一丝隔夜的湿润。车里公共广播电台的早间新闻在说飞机事故什么的,播音员的声音听起来好像很不连贯。在127街第一个红绿灯前停下来时,听清播音员说1小时和40分钟前两架商用飞机撞进了世贸中心大楼。好像是劫机事件。当时的第一反应是怎么可能有这样的事?!接下来听到五角大楼也被飞机撞了,我紧张起来,找出手机给K打电话,他说,“你怎么现在才出来,有没有在家里看电视,好像是恐怖袭击,快去单位。” 我问他,“谁袭击谁?” 他说不知道。到单位停了车,一路小跑进了办公楼,刚过9点。走道上围了一群人静静地看墙上的电视,我看到画面上曼哈顿岛的楼群中世贸大楼在冒烟,好像两根半截点着的香烟。然后其中一根香烟就突然折断,倒塌了,一片烟雾缓缓升起来。大家惊叫起来,看着CNN的电视画面目瞪口呆,电视里解说的声音好像一点都听不明白,大家只是盯着电视呆呆地站着。我跑到二楼自己的办公桌前,打开电脑想从网上发现到底是怎么回事,Paul Martveli走过来,眼睛红红的,说:“这是战争!”其他的同事也围过来,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汇总自己知道的消息,每个人脸上都是沉重和悲伤。这时有人过来说,“世贸北楼也要垮了!” 大家赶快往走道去,电视上世贸北楼也消失不见了,曼哈顿岛笼罩在烟雾之中。不知不觉我的眼泪就流出来了,心里满是悲伤。
接下来一整天大家都无心上班,只是上网和交换看法。下午2点Mike Thiel来告诉大家可以回家了,让我们回家后好好拥抱自己的亲人。在往停车场走的时候Alan来告诉我快去加油,他说市区的各个加油站都排上了长队,大家不知道明天会怎么样?我们明天会宣战还是会受到更多的袭击?
开出Campus,119街最近的加油站已经排出上百个车,往前开过街口,下一个加油站还是一样,看看自己只有小半缸油,我开过去排在最后。这一排就排了4个钟头,快6点才加到油回家。回家的路上心里真的很忧伤,觉得美国人纯真和平的时代结束了。(It's the end of the Age of Innocence.)
Thursday, September 07, 2006
恬恬十九个月体检
恬恬今天做了十九个月的例检。她身高32又3/4英寸,体重24磅10盎司,头围48厘米。
早上恬恬一走进医生办公楼就紧张地抱住我的腿,进电梯的时候更要我抱她,两个小手紧紧地搂着我的脖子。办完手续见到护士,她开始小声哼哼,眼泪快下来了。等脱了衣服,要放她到检查床上,她就大哭起来,死死地抓住我的衣服不肯躺下来。只好抱着她量头围,量完我说,“看,一点都不疼,对不对?”,她点点头,露出一丝笑意。量身高的时候,只能放她到床上,她还是不肯,只好把她硬放下来,她大哭起来,两个小手攥得紧紧的,在空中无助地摇动。我只好握住她的小手,小声地安慰她。护士把量尺才收起来,她就一轱碌爬起来抱住我的脖子。称体重时我把她放到秤上,她有点紧张但没有哭。好奇地看护士摆弄秤。在检查室等医生的时候,就我们两个人,她放松下来,指着墙上的贴画告诉我“兔兔”(其实是小熊),“马马”,“老虎”。鲁宾医生一进来,恬恬就开始小声哭起来,她最怕这个干瘦的小老头。检查的时候她哭得越来越大声,医生跟我一说话,她就降低哭声,好像要听我们说什么。很快检查就结束了,鲁宾医生一离开房间她就停了哭声。护士进来给她打甲肝预防针,这次她好像知道真的要痛了,躺在检查床上拼命挣扎,护士的动作好快,还没等我回过神来就给给她打完,贴好了胶布。恬恬坐起来,摸着腿上的胶布,委屈地抽噎。穿好衣服离开医生办公室,我让她给护士说再见,她乖乖地挥手说“拜拜”,脸上还挂着泪水。走出医生办公楼,外面阳光明媚,我说:“恬恬要不要自己走?”,她点点头,从我怀中滑下来,走了几步,就一个人往前跑去。
早上恬恬一走进医生办公楼就紧张地抱住我的腿,进电梯的时候更要我抱她,两个小手紧紧地搂着我的脖子。办完手续见到护士,她开始小声哼哼,眼泪快下来了。等脱了衣服,要放她到检查床上,她就大哭起来,死死地抓住我的衣服不肯躺下来。只好抱着她量头围,量完我说,“看,一点都不疼,对不对?”,她点点头,露出一丝笑意。量身高的时候,只能放她到床上,她还是不肯,只好把她硬放下来,她大哭起来,两个小手攥得紧紧的,在空中无助地摇动。我只好握住她的小手,小声地安慰她。护士把量尺才收起来,她就一轱碌爬起来抱住我的脖子。称体重时我把她放到秤上,她有点紧张但没有哭。好奇地看护士摆弄秤。在检查室等医生的时候,就我们两个人,她放松下来,指着墙上的贴画告诉我“兔兔”(其实是小熊),“马马”,“老虎”。鲁宾医生一进来,恬恬就开始小声哭起来,她最怕这个干瘦的小老头。检查的时候她哭得越来越大声,医生跟我一说话,她就降低哭声,好像要听我们说什么。很快检查就结束了,鲁宾医生一离开房间她就停了哭声。护士进来给她打甲肝预防针,这次她好像知道真的要痛了,躺在检查床上拼命挣扎,护士的动作好快,还没等我回过神来就给给她打完,贴好了胶布。恬恬坐起来,摸着腿上的胶布,委屈地抽噎。穿好衣服离开医生办公室,我让她给护士说再见,她乖乖地挥手说“拜拜”,脸上还挂着泪水。走出医生办公楼,外面阳光明媚,我说:“恬恬要不要自己走?”,她点点头,从我怀中滑下来,走了几步,就一个人往前跑去。
Tuesday, September 05, 2006
韩流
韩流横扫亚洲已经好几年了,我一直拒绝跟随这个潮流,觉得无聊。其实好多年偶然看过一个韩剧“爱情是什么”,虽然有些婆婆妈妈的,但是把韩国人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娓娓道来,倒是很有意思。今年GM来访,带来好几部经典韩剧,终于在二月份手术后修养的一周内开始看“火花”,就这样我也给韩流卷走了。
韩剧就好像我们在八十年代接触的琼瑶小说,每个故事都是千回百转的爱情纠葛,家庭恩怨,由一个个俊男美女来演绎,可谓现代社会的成人童话。我们在这虚拟的世界里除了看人在情感中的沉浮,不经意也看到韩国人的伦理道德与价值取向。同在东亚文化里,韩国人的伦理道德与价值取向其实与中国人的息息相通。 可惜中国人的伦理道德与价值取向在过去40年中被意识形态摧残,扭曲殆尽,近10年又被铜臭玷污,看韩国人的生活就好像是看我们原本该有而从来没有过的生活。他们的荣辱感,羞耻心,对传统的爱护都让人心动,即使是过分的矫情也不乏真切的感动。在看过的韩剧中,“看了又看”跟“爱情是什么”颇为相似,家常里短,把两个家庭中夫妻,长辈,子女之间的关系细细道来;“爱上女主播”是个典型的琼瑶故事,看过之后不由地喜欢上了张东健,把他的其他片子也一并找来看过,其中的“太极旗飘扬”用史诗般的手法把一个民族分离的伤痛写出来;“洛城生死恋”,“蓝色生死恋”,“情定大饭店”都有宋慧乔,这个女孩让我想起山口百惠--少女不带杂质的纯洁。
韩流横扫亚洲,从某个角度也证明亚洲对韩国文化的某种认同。经过70年代的军事统治,80年代的民主激荡,韩国现在的文化影响力何尝不是这个社会浴血再生的结果。 中国有的只是浴血的历史,80年代的民主激荡还是以浴血而终结,现在的经济繁荣更象是腐败肢体上疯狂成长的肿瘤,没有文化与制度的根基。中国流要想横扫亚洲还来日方长。
韩剧就好像我们在八十年代接触的琼瑶小说,每个故事都是千回百转的爱情纠葛,家庭恩怨,由一个个俊男美女来演绎,可谓现代社会的成人童话。我们在这虚拟的世界里除了看人在情感中的沉浮,不经意也看到韩国人的伦理道德与价值取向。同在东亚文化里,韩国人的伦理道德与价值取向其实与中国人的息息相通。 可惜中国人的伦理道德与价值取向在过去40年中被意识形态摧残,扭曲殆尽,近10年又被铜臭玷污,看韩国人的生活就好像是看我们原本该有而从来没有过的生活。他们的荣辱感,羞耻心,对传统的爱护都让人心动,即使是过分的矫情也不乏真切的感动。在看过的韩剧中,“看了又看”跟“爱情是什么”颇为相似,家常里短,把两个家庭中夫妻,长辈,子女之间的关系细细道来;“爱上女主播”是个典型的琼瑶故事,看过之后不由地喜欢上了张东健,把他的其他片子也一并找来看过,其中的“太极旗飘扬”用史诗般的手法把一个民族分离的伤痛写出来;“洛城生死恋”,“蓝色生死恋”,“情定大饭店”都有宋慧乔,这个女孩让我想起山口百惠--少女不带杂质的纯洁。
韩流横扫亚洲,从某个角度也证明亚洲对韩国文化的某种认同。经过70年代的军事统治,80年代的民主激荡,韩国现在的文化影响力何尝不是这个社会浴血再生的结果。 中国有的只是浴血的历史,80年代的民主激荡还是以浴血而终结,现在的经济繁荣更象是腐败肢体上疯狂成长的肿瘤,没有文化与制度的根基。中国流要想横扫亚洲还来日方长。
Thursday, August 31, 2006
孩子的世界
这几天都在看小孩子的电影,一个是Noboy Knows by Kore-eda Hirokazu(谁知赤子心),另一个是Nanny McPhee.“谁知赤子心”以一个日本的真实事件为原形,讲述一家四个孩子在被母亲遗弃后独自生活的经历;Nanny McPhee根据童话故事改编,讲述一个丑陋的保姆如何用魔力调教一家7个调皮捣蛋的孩子。
Akira的母亲离家去和情人生活,把照顾三个弟妹的责任交给12岁的老大Akira。随着母亲离家的时间越来越长,他们对母亲回家的盼望也越来越渺茫...,他们渐渐放弃维持正常家庭的运作,直到像野地的花一样自生自灭。很难想象日本人性格中这种惊人的忍耐,即使小孩子也能像大人一样自律,中规中矩,在没有大人的家庭中饮食起居如常。四个孩子可以靠母亲留下的一点钱维持着一个家庭的运作。日本人对残忍的忍受力也非同寻常,在日本这样紧密的社会结构中,他们独自生活这样久竟然无人知晓;小妹妹死后,Akira和朋友把她悄悄埋葬而没有眼泪。
Nanny McPhee由多才的爱玛-汤普森编剧和主演,轻松愉快,有童话般的完满结局。
我在想:孩子们看Nanny McPhee这样的故事长大,却发现自己原来生活在一个残酷的世界中,要像Akira一样含辛茹苦才能生存,多不公平!!
Akira的母亲离家去和情人生活,把照顾三个弟妹的责任交给12岁的老大Akira。随着母亲离家的时间越来越长,他们对母亲回家的盼望也越来越渺茫...,他们渐渐放弃维持正常家庭的运作,直到像野地的花一样自生自灭。很难想象日本人性格中这种惊人的忍耐,即使小孩子也能像大人一样自律,中规中矩,在没有大人的家庭中饮食起居如常。四个孩子可以靠母亲留下的一点钱维持着一个家庭的运作。日本人对残忍的忍受力也非同寻常,在日本这样紧密的社会结构中,他们独自生活这样久竟然无人知晓;小妹妹死后,Akira和朋友把她悄悄埋葬而没有眼泪。
Nanny McPhee由多才的爱玛-汤普森编剧和主演,轻松愉快,有童话般的完满结局。
我在想:孩子们看Nanny McPhee这样的故事长大,却发现自己原来生活在一个残酷的世界中,要像Akira一样含辛茹苦才能生存,多不公平!!
Monday, August 28, 2006
照片上的聚首
中学毕业20年,同学大都音信杳无。突然之间进入了重新聚首的季节,聚会的邀请一个接一个而来,从初中同学到高中同学。从网上的校友录,从电子邮件里,一个个熟悉的名字跳出来,把岁月尘封的记忆慢慢给打开。黑白的旧照片上哪些青涩,稚嫩的面孔,单纯,严肃的表情,怎么会和今天照片上这些风韵万千,城府深深的中年男女连在一起?突然想起谷建芬的那首“年轻的朋友来相会”,其中之“光荣属于八十年代的新一代”。
八十年代的意气风发让人对未来充满了憧憬,我们曾经确信我们将统领时代之风骚与光荣。20年后发现我们只不过仅仅承传了我们父辈在社会/单位中的位置,重复着他们繁衍生息的过程,所不同的是我们讲着不同的笑话,消费着不同的品牌。
读中学的时候,市民生活质朴的琐碎,亲切的粗俗常令我驻足神往,幻想着这和自己不同的世界。可我从来没有和那些来自这样背景的同学成为朋友。我是大院的孩子,无根的移民后代,我的世界是封闭而自以为是的。今天在网路的世界中,即使远隔重洋我也可以混迹这帮鲜活的市民孩子中间而不被察觉,我可以仔细品味他们的机智与鄙俗,让我有了坐在顺城街二楼看人行的心情。
八十年代的意气风发让人对未来充满了憧憬,我们曾经确信我们将统领时代之风骚与光荣。20年后发现我们只不过仅仅承传了我们父辈在社会/单位中的位置,重复着他们繁衍生息的过程,所不同的是我们讲着不同的笑话,消费着不同的品牌。
读中学的时候,市民生活质朴的琐碎,亲切的粗俗常令我驻足神往,幻想着这和自己不同的世界。可我从来没有和那些来自这样背景的同学成为朋友。我是大院的孩子,无根的移民后代,我的世界是封闭而自以为是的。今天在网路的世界中,即使远隔重洋我也可以混迹这帮鲜活的市民孩子中间而不被察觉,我可以仔细品味他们的机智与鄙俗,让我有了坐在顺城街二楼看人行的心情。
Thursday, August 24, 2006
<<礼物>>
It never occurs to me that HIV positive can be romanticized in a way that it has become a life style that young gay men pursue nowadays. I was shocked and deeply disturbed after watching “The Gift” at Sundance channel last night. Those so called “bugchasers” voluntarily seek to be infected and celebrate it in “conversion” parties. It somehow reminds me what some tribe boys used to do in order to entering their adulthood. Is there a really ritualistic significance to become HIV positive in gay community or there’s something else? The documentary presented two case studies, of which one guy is a small town boy, who desperately tries to make friends and fits in; the other guy is a playboy in his 30’s, who spent most of his time partying hard. One thing strikes me is that when AIDS pandemic started in 70’s, this generation of gay men was yet to be born. They grew up in an era when AIDS seemingly becomes a manageable disease, and the clock of death stopped ticking. Furthermore, over the years the society as a whole has unintentionally helped to hide the ugly reality of HIV positive. A lot of AIDS PR campaigns are actually glorifying the gay life style rather than alarming the gay community of the disease. Unlike the generation before them, this generation have never seen their loved ones dead in front of them. They’re doomed by their ignorance and stupidity.
"For if you live according to the sinful nature, you will die" – Romans 8:13
"For if you live according to the sinful nature, you will die" – Romans 8:13
Tuesday, August 22, 2006
《女店员》
史蒂夫.马丁在我印象中只能算一个三流的卓别林。他的笨拙不是精心编排的,带着一点身不由己的无奈;他也少言寡语,但他不变的微笑后面似乎无聊多于感伤;他的喜剧只能让人半心半意地微笑。
印象中《女店员》在书店的书架上站了很久,应该卖得不错。后来知道这是史蒂夫.马丁写的,心里有点好奇。周日晚上终于看了拍成电影的《女店员》。很奇怪他能把现代都市中孤男寡女的心情拿捏得很到位。女店员梅若贝尔孤身一人在洛杉矶生活,白天在第五大道百货店上班,晚上画画打发时间。富有的商人瑞.泼特进入她的生活,两个人开始没有承诺的相处。史蒂夫.马丁演的瑞.泼特是一个有承诺恐惧症(commitment phobic)的都市男人,他小心地维持着自己情感和性的地界,梅若贝尔只能在性的地界中与他游戏,直到她厌倦而放弃, 走入给她同等情感回馈杰瑞米怀抱中。我们这个时代情感和性的分隔似乎越来越正式。克林顿身不由己就成了这样的象征,青少年的成人式似乎也演化成此。史蒂夫.马丁的《女店员》试图在爱中解决现代都市人的孤独问题,对我来说这个爱来得有些可疑。
印象中《女店员》在书店的书架上站了很久,应该卖得不错。后来知道这是史蒂夫.马丁写的,心里有点好奇。周日晚上终于看了拍成电影的《女店员》。很奇怪他能把现代都市中孤男寡女的心情拿捏得很到位。女店员梅若贝尔孤身一人在洛杉矶生活,白天在第五大道百货店上班,晚上画画打发时间。富有的商人瑞.泼特进入她的生活,两个人开始没有承诺的相处。史蒂夫.马丁演的瑞.泼特是一个有承诺恐惧症(commitment phobic)的都市男人,他小心地维持着自己情感和性的地界,梅若贝尔只能在性的地界中与他游戏,直到她厌倦而放弃, 走入给她同等情感回馈杰瑞米怀抱中。我们这个时代情感和性的分隔似乎越来越正式。克林顿身不由己就成了这样的象征,青少年的成人式似乎也演化成此。史蒂夫.马丁的《女店员》试图在爱中解决现代都市人的孤独问题,对我来说这个爱来得有些可疑。
Wednesday, August 16, 2006
不爱江山爱美人
今天和Moo讨论温莎公爵夫妇的关系。Moo认为这个女人不简单,年近40,离婚两次还能让国王为她放弃王位。我历来对这“不爱江山爱美人”的故事有所怀疑。20,30年代的欧洲其实和现在这个世代有很多相似之处。一战的影响造就了一代颓败文化的兴起,在一些精英阶层的圈子中,颓败文化也演绎在个人的生活中。比如安娜依丝-宁和她周围的文化人,柏林的同性恋文化等。爱德华八世和辛普森夫人也许受到他们周围氛围的影响,以为他们的结合不会成为问题。可是当时社会大众的道德标尺还没有宽容到他们期待的程度,加之政治因素的影响,国王只能不爱江山爱美人了。从以后的历史看,温莎公爵夫妇一直生活在“退位”的阴影中。
Monday, August 14, 2006
我信故我在
今天读到这篇署名谢有顺的“我信故我在”的文章,觉得很多问题讲得很透彻。特别转贴于下。
***********************
神学家马尔洛说:“二十一世纪或者会是宗教的世纪,或者它根本就不会来临。”这句话一度让我感到震惊。我不是担心这预言的应验,而是惊异于马尔洛那样尖锐地指出了二十一世纪人类可能有的两条道路:或者是回归信仰,找到新的确信,把我们时代的创造性力量重新聚拢起来;或者是继续在道德与信仰的废墟上溃败下去。这个事实已越来越明朗,达到了现代人难以回避的地步。无所信给我们带来的价值迷惘,精神矛盾,欲望不受约束等困境,正在侵蚀我们的内心,腾空我们的内心。有一个人对我说,我的心空得风都能吹进去,──他无意间的一句话,却非常准确地道出了现代人的存在境遇。最终,现代人空洞的内心只好让不断膨胀的欲望来填充。存在的质量,存在的尊严,正在被欲望粉碎。这样的局面是让人痛心的,因为人的生存起初不是这样的。如果虚无主义,物质主义,颓废主义是天经地义的,那么,活着就意味着发疯。必须重新考虑我们割断了与信仰传统的联系之后,我们的生存是进步了还是损失了。
我还注意到一个现象:凡受过良好教育的现代人都羞于承认自己对文学,经济,科技一无所知,却会为自己对宗教信仰一窍不通而感到骄傲。再没有一件事比这个更让我困惑的了。很难想象,如果没有信仰所赋予的辉煌,我们的历史上是否会有苏格拉底,但丁,巴赫,米开朗基罗,歌德,牛顿,斯宾诺莎,基尔凯戈尔,爱因斯坦等一大批文化英雄?是否会有伟大的俄罗斯文学?别尔嘉耶夫在他的《俄罗斯思想》一书中说:“宗教问题折磨着伟大的俄罗斯文学。”“在俄罗斯人那里,就连那些不仅没有东正教信仰,而且甚至开始迫害东正教会的人,在内心深处也保留着东正教形成的痕迹。”这可能不单是俄罗斯,更是整个欧美的特点。我常常在想,如果除去信仰的影响,世界文化史还有什么辉煌可言?对于信仰这个重要且影响巨大的问题,今天我们有必要对它进行重新的追思与解释,否则是无知的,不负责任的。要追思人类有关信与不信的历史源流,最好的办法是谦卑地回到圣经的《创世记》。它的每句话几乎都是一粒种子,在圣经的各卷中,以及在人类数千年的历史中长大并应验。一根据创世记的神圣记载,早期的人类至少有过四次堕落。第一次是亚当的堕落,在第三章;第二次是亚当的儿子该隐的堕落,在第四章;第三次是挪亚洪水前弯曲悖谬的世代,又嫁又娶,又吃又喝,人类完全堕落成了属肉体的人,在第六章;第四次是在挪亚洪水之后,人接受了撒旦的煽动,集体起来背叛神,在第十一章。这是人类精神颓败的内在线索。在各次的堕落中,人类至少从三个阶段落下去,到末世(The end of the world ),精神几乎已落到了最低的地方。
第一阶段是人从神的面光前落到自己的良心里──从神治落到自治。最初的时候,受造而未堕落的人直接受神圣的管理,有着美好的秩序,因为在人里面有灵(spirit),有代表最高的善的良心,它是接触神,与神交通的内在器官;其次,人还有魂(soul),即人的位格,人的自我,是人的思想,情感,意志的总和;魂的外面是体(body),是人与物质世界往来的部分。所以,在希腊文里,人的生命有三种,一是灵生命(希腊文,zoe),表征永远的生命,非受造的生命,不能朽坏也不能毁坏的生命;一是心理的生命(希腊文,psuche),即思想的生命,在人的魂里;一是生物的生命(希腊文,bios),在人物质的身体里。这是我所看到的对人生命奥秘最精确的描述。正确的情形应该是,灵引导魂,魂管理体,灵在神面前,魂在灵下面,体在魂下面。神的面光是管理的本质,我们把它称之为神治。
从神治落到自治(即人的良心治)里,意味着人从一个神圣的范畴进到了一个有限的范畴,从一个依靠,被牧养的境遇进到一个自己为自己的生存负责的境遇。在此之后,人的有限性就成了人生存的茧,把人囚禁在思想的领域里,即令左冲又突也难以突破其自身的局限。但人里面依然有趋向无限的愿望,这个愿望本身就会起来审判我们,并指证我们的存在方式是有缺陷的。良心的功能就在这时发挥出来了。正是在良心的作用下,亚当与夏娃吃了善恶知识树的果子后,就发现自己是赤身露体的,他们为此而感到羞耻。良心的定罪使人有羞耻感,它是对堕落的人的一种保护,因为它至少给人划定了一个道德的边界。真正可怕的是,人类在本该感到羞耻的事上却失去了羞耻感。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就是因为人有羞耻感,有良心,而动物没有。所以,人若能够让良心来治理自己,还不失为一件好事。
可惜,良心的管理规律到人类的第二代,亚当的长子该隐身上就被破坏了。创世记第四章记载,该隐杀人,说谎,态度傲慢,并不觉得羞耻,完全泯灭了良心的感觉。从此,“凡流人血的,他的血也必被人所流”,──人治开始了。这是人类堕落的第二步:从自治到人治。再进一步的堕落是,从人治堕落到撒旦的煽动里。人在巴别(“巴别”为“巴比伦”一词的希伯来文写法,即“变乱”之意)以邦国的形式集体背叛神的主权,人这个受造之物开始以造物主自居,这是人类所犯下的最大的罪,同时,它也将人类推向了一个自身无法摆脱的困境:必须自己承担来自生存世界的所有重压。人的力量是非常有限的,当外面的压力增大,而人类又没有神作坚固基础的话,他就会被压跨,以致崩溃,这就好比我们中国古代所遗留下来的石拱桥,只能在压力不太大的情况下站稳一时,若是现在有一辆新型的六轮大货车装满货从它上面经过,它就会倒塌一样。`人离开神作生存基础后,情形就好比那些旧的石拱桥,只能适合在压力较小的境遇里生活,当现代人的生存压力加大时,就立刻面临崩溃的危险。它的源流从亚当的堕落就开始了。人第一次堕落,是因为人不用他的灵,不用他那固有的神圣生命的感觉,接受了蛇的试诱;第二次堕落,是因为人凭着自己的魂单独行动,使该隐用自己的观念敬拜神,向神献上了没有经过血洁净的祭物──地里的出产,发明了宗教,并导致该隐因怒杀了他的弟弟亚伯;第三次堕落,是因为人凭自己的肉体行动,所以创世记六章三节说,“人属乎血气(blood)”,血气就是肉体的本质;第四次堕落,是因为人接受了悖逆、背叛的思想,在巴别那个地方集体起来背叛神,使整个受造的族类都变质了,于是,就有后来的亚伯拉罕成为新族类的祖宗,信心的祖宗。
人类共谋背叛神是要作什么呢?他们造砖,把砖烧透了,使之用来建造城与塔(创世纪11章)。这个表号非常有意义,它以寓言的方式说出了人类文化的性质。根据圣经的启示,神的建造从未用过任何砖头,他只用石头,最终新耶路撒冷也是用宝石造成的。(启示录11:18-20)石头与砖头的源头不同,石头是神造的,砖头是人造的。在巴别的人烧土成砖,而埃及的法老也曾用砖造积货城(出埃及记1:11-14),这是什么意思呢?砖的原料是地里的土,而地是为了产生生命的,造砖的意思就是为了人的建造,杀害并焚烧地里一切生命的元素。不仅如此,造砖还需要人的劳苦,这含示整个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劳苦的建造史,而建造的材料乃是被错用的泥土──就是人类自己。错用的材料加上人类无畏的劳苦,就产生了巴别的生活--无神的生活。除了这座无神的城,巴别的人类还建造了巴别塔。“塔顶通天,为要传扬我们的名。”(创世记11:4)与此相反的是,亚伯拉罕进入美地,没有建塔,而是建了一座坛,以呼求耶和华的名。这是巴别的反面。
巴别是巴比伦的源头。创世纪十一章的巴别发展到启示录十七章,就成了大巴比伦城,倾倒了。就其寓言来说,巴比伦城好象一座坟墓,而巴别塔就是这座坟墓上的墓碑。巴别的原则建立起来之后,使人类受到了两方面的咒诅:一是人类不能再集居一地,而被分散;二是人类的口音被变乱,不能再说同样的言语。(创世记11:7-9)在这个被变乱的境遇里,人类之间已失去了任何统一的基础,交流的可能,它的集大成是当下的后现代社会:文化,哲学,神学之间满了争论,各执一词,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结果就是无休止地争论和分歧下去。后现代社会的原则,就是巴别的原则:试图在地上(世俗而平面的现实上)用砖(人类自己的劳力)建造一个通天塔(新的语言实在),来传扬自己的名。它充满了变乱气质的极端发展。但起初不是这样的。所以,许多人还想重新找回那个统一的基础,以找回业已失落的人类的最高理想。爱因斯坦在本世纪头十年取得了一系列理论物理的巨大成就之后,按常人看来,便再也没有什么新的突破了,他在接下来的几十年时间里,都在潜心研究一个统一理论,希望用此来包容自然界的引力场,电磁场,强核场,弱核场这四个基本场。爱因斯坦没有实现这个看似不可能实现的目标。在他之前,十九世纪最伟大的数学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就提出了麦克斯韦方程,统一了光,电,磁现象。为了这个统一理论,不仅爱因斯坦,连海森堡,爱丁顿,泡里也付出了最后的研究生命,结果都是无功而返。I.M.辛格说:“现今的寻求建立统一场理论的努力真是愚不可及。”泡里干脆厌恶地说:“神拆散了的东西,谁也不能把它们组合在一起。”他们的梦想不能实现的根本原因是,人离开神以后,由神所代表的绝对的价值观念就在人的心中瓦解了。柏拉图曾指出,如果没有绝对 (absolute),个体,或称“殊相”(The particulars)便没有意义。绝对是个体的依属,只有绝对能赋以整体统一,赋以我们生命有意义。在相对主义的范畴里,我们根本无法对道德,价值,存在意义下最后判断。在无神的境遇里,人类只剩下两样事物:无神的文化与生活,以及宗教。二宗教是由亚当的儿子该隐运用自己的魂所发明的。该隐虽然相信神,但他没有走神的路,而是照自己的观念来侍奉神,“该隐拿地里的出产为供物献给耶和华。”(创世记4:3)这就是宗教。神不要人通过劳苦所得的地里的出产,而是要一个流血的祭来满足他公义的要求,并要用祭牲皮来遮盖堕落之人的赤裸与羞耻。亚当与夏娃吃了善恶树的果子之后,眼睛就开了,发现自己赤身露体,就用树叶作裙子来遮盖自己,但这种遮盖在神眼中是无效的,因为一个犯罪的人需要流血的祭牲来救赎,如希伯来书九章二十二节所言:“没有流血,就没有赦罪。”这涉及到神的公义。佛教就是在这一点上无法叫人信服,它承认人有罪,可它解决罪的方法是遗忘,而不是寻求公义者的赦免,这说到底是一种自欺,是用遗忘来贿赂自己的良心。如果没有流血,公义的神要称义我们这些不义的人,那就是将他自己陷于不义了。为此,到了新约时代,基督成了“神的羔羊”(约翰福音1:29),在十字架上替我们死,使他有资格成为我们的赎罪祭(Sacrifices for sin),作人与神之间的中保(mediator),这是唯一正确的救赎之路──流血。
该隐的兄弟亚伯接受了这条道路,将羊群中头生的献上,他承认流血是必需的。该隐却自以为是,企图用自己的方式来敬拜神,宗教从此就开始了。历代来,几乎所有的宗教家都是在自己的观念里与想象的神亲近,他们发明了打坐,冥思,默想,坐禅,禁欲,猜想等,就是不走取用血赦罪的路。这些人都是该隐的跟随者。该隐可能没有想到,他的跟随者竟然变本加厉,不仅更改了敬拜方法,甚至连敬拜的对象也更改了──从敬拜神堕落到了敬拜偶像。他们用木头雕的,石头刻的,泥巴捏的像当作神;把历史中的名人(如姜子牙,关云长,释迦牟尼等)当作神;甚至把一些动植物也当作神,如所谓的神龟,神树,神蛇等。还有,伊斯兰教把他们的宗教领袖作成像来敬拜,天主教把玛利亚,保罗,彼得,约翰等人拿来敬拜,更正教(基督新教)的许多团体极力推崇圣经里所没有的圣诞节,复活节,牧师制度(而不是牧师本身)等,都是走了该隐的路,使宗教里充满了魂潜势力的发表,而丧失了纯正的神圣品格。
这就是人类第二次堕落的本质:开始于宗教的发明,结束于杀人。──该隐看见亚伯献祭蒙悦纳,就怀恨在心把他杀了。你相信宗教徒会杀人吗?只要翻开历史,我们就会发现,伊斯兰教徒杀害了无数的基督徒,罗马天主教杀害的真基督徒比罗马帝国还多,所以,有一句话说,血乃是福音的种子。在罗马教时期,英国剑桥大学有一个毕业生,信从基督但不信罗马天主教的道理,罗马教就派人将他抓来,预备烧死他。他们使他受了许多苦,他却温柔地接受了判决,照样好好地吃饭。罗马教的人嘲笑他说:“你的神若是真神,你经过火时就不会被烧死,你将你的手放在蜡烛上试试看。”这个剑桥的毕业生平静地回答说:“你们的火只能把我的指头烧掉,但这火会使我更洁净。”当火烧到他身上时,他热切地祷告说:“主啊,不要审问你的仆人,在你面前活着的人原没有一个义人。”见此荣耀情形,有一个基督徒跑来抱着他说:“当我的日子来到,我也要和你一样。”又有一个天主教神甫跑来说:“不是我把你烧死的。”他就对那位神甫说了些安慰的话,然后才死去。还有一个法国的基督徒叫但以理的,也是因不信罗马教,被囚在监里,审判官决定在星期六行刑。有人来告诉但以理说:“他们定规要把你的四肢挂在四个城门上。”他平静地说:“头挂在哪里?”那人回答说:“另挂在一个门上。”他死时,行刑的甚至不许他说一句话,他喜乐地接受了。罗马君王迫害基督徒时还发生了一件重要的事:罗马军团司令摩里士,接到领兵迫害基督徒的命令后,便将他的徽章交给助手,自己以同道的身份,与其余的基督徒一同赴难就戮。这事于公元286年发生在瑞士龙河河谷,靠近密第山岭下山崖之处。圣摩里士这个小城就因此得名。信徒为真道而殉难的事是太多了,从这几个例子我们已经看出,宗教与真信仰之间是有天壤之别的。
神学则是另一种宗教,思想中的宗教,它思考神,但没有敬拜神的实际;宗教是集体化的行为,神学则是个人化的行为。神学是关于神的学问,在神学里,神不是无限地,有位格地存在,而是成了一个词,一套法则,一套观念。宗教里还有相信的成分,神学的起点更多的却是怀疑。著名神学家巴特,就至死都持着“高等批判”(Higher critical)的见解看圣经(这是十九世纪自由神学家的普遍见解),所以,他认为圣经有许多错误的地方。巴特的立场在神学家中很有代表性──他们所相信的都是对信仰的信仰,而不是对某些事实的信仰。他们不赋予“神”这个词有任何实际内容。就如哲学家海德格尔,使用“诸神”一词,这是对圣经所说的“独一全智的神”的一种抵触。
新正统派最杰出的神学家蒂利希受海德格尔的影响,把神学发展为一个复杂的思想系统,至终他用“存有”一词来代替神,除了无穷的思辩外,他的著作不会给我们带来任何安慰。1965年,蒂利希临死前,有人问他:“你祷告吗?”他回答说:“不,我只冥想。”至终,蒂利希在痛苦中死去。还有一些神学家接受了歌德的泛神论的思想,把自然当作神。这种将神的造物人格化的方式,把人类对神的敬拜下降到了对神的造物的敬拜。信仰成了拜偶像。这就是神学的大限:不是相信神,而是猜想神,论证神的存在。论证神是以自己的理性为基础的,而有限的理性,怎能推理出无限的神呢?巴特在自己的晚年得出一个结论说:人不可能把握神,理解神,人不仅找不到神,也不寻找神;人寻找神的努力都是徒劳的。巴特否认人可以找到神,也就否认了神所给人的高贵地位,否认了他自己的信仰。巴特是没有盼望的人。还有一个法籍犹太神学家西蒙娜·薇依,也是一个矛盾而痛苦的人。她在《重负与神恩》一书中说:“神存在,神不存在。问题究竟在哪里?我完全确知,有一位神存在,因为我完全确知,我的爱不是一种欺骗。但我也完全确知,没有一位神存在,因为我完全确知,没有任何与我在说出神之名时我自己能在观念上设定的存在相同的确实的东西存在。”这位被称作当代帕斯卡尔的著名女神学家,在这样的表述中是极其痛苦的:她的良心告诉她有一位神存在,可她的思想又说没有一位神存在。她一生就在这种矛盾中生活,所以,她作为一位基督徒,临死前还拒绝受洗,拒绝加入教会,就是因为怀疑与不确信,使她对神失去了甜美的享受。
薇依的经历,被另外一位女神学家索勒发展成为一种奇特的神学思想:无神地信仰神是可能的。它与“神死”神学(“God is dead”theology)一样耸人听闻。神学发展到这个地步,成了“无神学”,实在是让人感到意外,这表明人类的思只会远离神,如同伊甸园里那棵知识善恶树所代表的那样:知识使人不再依靠神,而是向神独立。许多人记住了尼采所说的“神死了”这句话,却忘记了他最后发疯的结局。我相信尼采的发疯不是偶然的。
宗教家们满足于一些复杂的敬拜仪式,神学家们则满足于在猜想中建立自己的思想系统,这二者都是人里魂的活动,有仪文与知识,惟独缺乏生命的实际。它所带来的结果是,将神森严化,这与圣经中“道成肉身”的原则是相违背的。到最后,他们只好猜想神,猜想到末了,无神思想就出现了。
三人类之所以会发展出文化,乃是因为人类失去了神。原初那位创造人的神本来是人的保护,供应,娱乐,盼望,他是一切。人类失去了神,就失去了一切。这样,就不得不发明了自己的文化,来代替这一切。文化说到底是神的代替品。关于这一点,我们还是要回到人类的始祖身上,看看一切是怎样发展出来的。
该隐错献祭并杀了他的兄弟亚伯以后,就被赶逐离开了神的面,耶和华说,“你必流离飘荡在地上”。该隐恐惧了,说:“我的刑法太重,过于我所能当的。你如今赶逐我离开这地,以致不见你面;我必流离飘荡在地上,凡遇见我的必杀我。”(创世记4:13-14)为此颤栗的该隐,离开神之后的第一件事是建筑一座城,以诺城,人类最早的无神文化就是在这座城里起头的。建筑城可以说是该隐继宗教之后的第二样发明。在古代,城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护自己,该隐因自称“凡遇见我的必杀我”,失去了神作他的保护,就需要城来保护他。该隐还给他的儿子与他的城取了同一个名字:以诺。──这似乎在说,该隐将城当作他的儿子,他爱城像爱他的儿子一样。这是很有意思的。
该隐的后代中有一个叫拉麦的,更把该隐所起头的无神文化进一步扩展到生活的其他领域。拉麦是人类的第七代,是第一个发明一夫多妻制的人,他娶了两个妻子。(创世记4:19)他第一个妻子叫亚大,原文的意思是“装饰”,说出她是一个爱装饰自己的人,以悦人眼目,可见情欲的思想到拉麦和亚大身上已是非常明显;拉麦还夸口说他杀了一个壮年人,又杀了一个少年人,可见暴力在当时也非常普遍。这一切事都发生在该隐所造的以诺城,或者说,这就是最早的无神境遇中的城市生活。
拉麦的第一个妻子生了两个儿子,雅八与犹八。雅八就是住账棚牧养牲畜之人的祖师,犹八是一切弹琴吹箫之人的祖师。(创世记4:20-21)畜牧是为了谋生,因为地不再为堕落之人效力,故雅八需要游牧。而犹八弹琴吹箫的目的是为了娱乐,因为人失去了神作他们的快乐。犹八这名字在原文里就是“快乐之声”或“欢腾”的意思,这指明,没有娱乐,他就无法再欢腾了。这就是拉麦的家庭,由情欲,装饰,娱乐三样事物所组成,它几乎就是现代家庭的一个小影。看来,离开神之后的家庭生活的原则,自古皆然,无非是情欲,装饰,娱乐而已。
拉麦还有另一个儿子,叫土八该隐,他是打造各样铜铁利器的。(创世记4:22)意思是说,他发明了武器,以防卫自己。至此,我们看见,该隐之后,下列几样事物在人类生活中占据了重要位置:城为了生存,游牧为了维持生活,音乐为了自娱,武器为了防卫。我们可以把这四样事物称之为是无神文化的总和。人类发明了无神文化,没想到这种文化带来的结局却是情欲,淫乱,漂流,凶杀,战争。看来,人类要在这种无神的境遇中生存下去是困难的。所以,就连一些无神论者也承认,许多时候,宗教信仰能够有效地看守人那放纵的灵魂。尤其是现代人,光靠外面的法律约束是远远不够的,最重要的是,他的内心要有一个看守者,那就是他所信的。
其实人类的本性就说出他需要有一个信仰,需要有一个盼望,也需要有一位更大的牧者的牧养。人类本身不是终极存在,他的有限表明他还必须追索更高的价值与意义。正是这个缘故,导致所有的民族都有自己的信仰,所区别的只不过是真信仰还是伪信仰而已。我们走到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图腾,寺庙,教堂,以及各种复杂的敬拜仪式,都是层出不穷的,它并没有因现代社会的发展而消失。这决非是偶然的。正是因为人类内心有这个需要,外面才有神所代表的信仰来满足人类的这个需要,这就好比人类有解渴的需要,外面就一定有水来满足人一样。现代人的空虚感,失落感日盛一日的原因,就是因为他的内心本应由神来充满的那一部分被腾空了,以致没有了盼望,也没有了归宿感,像该隐一样,流离飘荡在这地上。
这个境遇到二十世纪就更加严峻了。那些最早由一批敏感的思想家、艺术家所体验到的精神困惑,存在难题,如卡夫卡所体验到的变异与绝望,弗洛伊德所体验到的性受挫的思想,基尔凯戈尔所体验到的理性使人悲观,非理性给人带来快乐的人生经验等,也就是那些构成现代人基本思想形态的东西,到二十世纪中叶(或许还更早)已经变得非常普遍,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并实践。它还迅速汇聚成一股强有力的思潮,经由文学,艺术,电影,哲学,神学,以及各种大众媒介,根植在越来越多人的意识里,给人们一个价值已经死亡的强烈印象。一旦推开了传统价值观的约束,现代人就变得肆无忌惮起来,有些人公然跑到街上宣扬说,人生没有意义;有些人以颓废为美德;更有些人否认了在理性的范畴里可以找到意义后,起而追随赫胥黎亚尔达士的思想,把药物当作自己新的理想与宗教。这个思想在六十年代的美国风靡一时,那些崇尚药物的世界乌托邦主义者都有一个梦想:只要人人都吸食药物,现代世界的种种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因此,他们中间的一些人曾建议在城市的饮用水中加入迷幻药,以把每个人都提升到天堂的境界,后来兴起的嬉皮士毫不犹豫地接受了这种观点。有一本叫《利雷,六十年代的疯狂与我》的书,记述了心理学家利雷所说过的许多在当时有代表性的话,其中有两句说,“心智要死去,这是你唯一的目标,别无其他”,“药物就是这新宗教的圣礼”。这样的文字叫人不寒而栗。随着这一思想就自然发展出了性解放、吸毒等生活方式,它是人类生活中黑暗的一幕。
吸毒,性解放,颓废的生活,不会是我们新的信仰,它恰恰是反信仰的事物。而那个在现代人的生活中越来越隐匿的真正的信仰问题依旧在折磨着我们,这是我们所无法抹杀的。就像现代的社会生活绕了一个大圈仿佛又回到了腐败的古罗马一样,我相信,解决问题的办法绕了一圈之后,最终也要回到信仰上来,因为人类的精神是一道流,有起源也有终结。它的终结点在哪里呢?在神的审判。这是真确无疑的。许多人都把信神看作迷信,把无神思想看作是科学的代表,持这种观点的人,恰恰不了解科学,甚至可以说是蔑视科学的,因为现代科学革命正是以圣经为基础的。可以这样说,没有圣经就不会有现代科学的辉煌,就像没有马丁·路德就不会有巴赫的音乐一样。这一点,就连非基督徒科学家怀特海、奥朋哈玛也承认是这样,并在他们的论著中强调近代科学是由基督教世界观发展出来的。1925年,怀特海以《科学与近代世界》为题在哈佛大学演讲时说,基督教是科学之母,他的理由是,“中古时代的人持定神的理性”,所以早期的科学家抱有一个“绝对的信念,相信每一件事情,无论如何细微,都可追本溯源,寻出其中的前因后果,以制定其基本原则。如果没有这个信念,科学家所耗惊人努力,也是徒然了。”怀特海对科学发展根源的洞察可谓一针见血。英国的丹皮尔在他的《科学史》上册中也说:“正如罗马法的存在使得秩序的理想在整个混乱的时代和中世纪得以维持不坠一样,经验哲学也维持了理性的崇高地位,断言神和宇宙是人的心灵所能把握,甚至部分理解的。这样,它就为科学铺平了道路,因为科学必须假定自然是可以理解的。”
曾经有历史学家作过这样的权威统计,他们在过去的三个世纪中,选出三百位最伟大,具有重大发明的大科学家,对他们加以考查后,就他们的信仰问题得出以下结论:一、没有办法查考他们信不信神的有三十八位(不作统计);二、不信神的有二十位,占8%;三、信有神的有二百四十二位,占92%,这类科学家包括哥白尼,伽利略,牛顿,开普勒,笛卡儿,法拉第,马斯威尔,伏特,欧姆,安培,爱迪生,马可尼,巴斯德,爱因斯坦等;四、在这些相信神的科学家中,除了少数几位信仰犹太教外,其他的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基督徒。1927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原子能专家康普顿博士,1946年发表了一篇论文,转登在上海科学文摘中,他说:“从此以后,我们应当按照和平的王──耶稣基督──在二千年前对我们的训言,学习爱护同胞。……”哲学家卢梭说:“苏格拉底的生死,是博士的生死;基督的生死,却是神的生死啊!”培根说:“神从来没有制造奇迹来说服无神论,神平常的工作就足以说服无神论了。”爱因斯坦也说:“我不相信神会跟宇宙玩掷骰子的游戏”,“我想知道神如何创造了这个世界”,他甚至还说过一句更惊人的话:“在评论一个物理理论时,我常问自己:如果我是神,我会不会这样来安排宇宙?”这让人想起玻尔的劝告:“我们的责任不是规定神如何安排这个世界。”也是基于信仰的缘故,大科学家牛顿中年以后几乎放弃科学研究,转而研究圣经。许多的人指责牛顿这样做是在浪费时间,可他们根本没有想到,牛顿和其他科学家若不以圣经为基础,他们就无从获得智慧与信心去认识宇宙内在的规律。
中国科学一直不发达的原因,就在于中国人没有自己的终极信仰,没有认识一位有理性,有思想,有位格的神,虽然中国人很早便对物质世界就有深入的了解,但因着信仰上的致命缺乏,以致一直无法形成系统的科学理论,而只有一些非常具体的发明,如造纸术,指南针,印刷术,火药等所谓的四大发明。李约瑟在《大滴定》一书中,解释何以中国的科学不能发展成熟的原因时精辟地指出:“他们没有信心说出人能够揭开大自然规律的真相,因为他们不肯定一位比人更有理性的神,已经将这个规律安排好,使人能够了解。”所以,中国有许多心灵手巧的技能家,却没有大的理论物理学家。西方科学界有一句名言说:“没有宗教的科学是跛足的。”反观中国的科学史,我们就会发现的确如此。比如,郑和七次下西洋所率领的船只,在当时是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可在增进地理知识和科学发现的成就上说,远远不如几乎是同一时间的哥伦布、麦哲伦所作的环球航行。其原因在于,郑和根本就没有想到地球是否球形的问题,他也没有带什么有价值的科学假设出去,所得着的东西自然就很少了;而哥伦布、麦哲伦却相信圣经《约伯记》早在公元前一千多年前就预言的地球是圆的,“神坐在地球大圈之上”,“神将大地悬在虚空”,这样的相信是他们的航行取得成功的决定因素。至此,我们已经清楚,信仰和科学之间并没有任何抵触,它们之间乃是一。我要很强地指出,现代社会的混乱是从这里开始失落的,它的挽回也必须从这里开始。
四宗教,神学,无神的文化,以不科学的态度盲目反对圣经,颓废的生活,等等,这些事物在现代社会的混杂,使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巨大的巴别城在我们的时代扩张,许多人都过着一种在巴别的生活。巴别出自邦国,是沿着咒诅的路线发展的,它的直接结果是拜偶像。据历史记载,巴别国的第一个君王,古实的儿子宁录开始带进许多拜偶像的事。这种偶像的崇拜延续到了我们这个时代。拜偶像的结局就是死亡,因为它完全背离了人类的本性与源头。人正确的源头应该是高贵的,神圣的,有荣耀的光辉的,而不是服在偶像的势力之下。创世纪明言,人是照着神的形象,按着他的样式造的,这表明圣经给了人一个最高贵的地位──有神的形象与样式。它比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卫像”所代表的人要高贵多了。
人的本源是什么太重要了,达尔文的进化论之所以让人感到厌倦,就是因为他把一个高贵的人降低到了完全物质、属肉体的层面来考虑。而他自己一旦无法解释其中的一些关键问题时,就用漫长的时间因素,及那个所谓的“突变”理论来搪塞过去,这是非常可疑的。按照热学第二定律,从宇宙的混沌状态不仅不能产生有序状态,随着时间的流逝,有序程度不会升高反而还会降低。在生物的发展过程中也是如此,每一次的“突变”只会使物种退化,而不会使物种往更高级的种类进化。许多人不相信创造论,宁愿相信进化论,可他们忘记了一个根本疑问:单单由于漫长的时间加上偶然因素,人怎么可能从“非人”变化成为人?让良心来回答这个问题。
如果人是从“非人”变化来的,那死亡在人身上就不会成为一个问题,因为“非人”是不关心自己的死的,而人只要一天活着,他就一天无法摆脱死亡的恐惧。我不愿意轻易就让死亡把我消灭掉。一个思想过,痛苦过,爱过,恨过的人,有一天要在死亡中被了结,这是可怕的。死把人类的所有生存意义都注销了,活着还有什么价值呢?“若死人不复活,我们就吃吃喝喝吧!因为明天要死了。”(哥林多前书15:32)那些所谓不怕死的人,其实都是一介莽夫而已。真正关心存在的思想家,艺术家,文学家,无不都在与死亡作坚决的斗争。即使像川端康成,海明威,海子这样的自杀作家,也是说出他们被死亡的控告胜过了。
死亡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人对自己失去了信心,信心的瓦解使人丧失了活命的指望。当人被痛苦,恐惧,绝望所充满时,实际上也就是被死亡的阴影所充满。人从意气风发的文艺复兴时期落到了当下悲观绝望的后现代主义的境遇中,表明人已非常脆弱。正确的理性,神圣的价值,遭到了嘲弄,它是现代人丧失信心的根源。失信带来失语。现代人在这种失语的境遇里,要么是沉默,要么是聒噪,这二者都是无意义之象征。无意义的结果就带来死亡。
另一方面,死亡还来自这世代的邪恶。这是一个弯曲的世代,不信的世代,像挪亚那个世代一样,人类只关心吃,喝,嫁娶,一切以肉体的欲望为中心,这令我想起古罗马帝国衰败的原因,就是因为堕落,宴乐,狂热;我还想起古代的以色列,当全国远离神,违背圣经诫命的时候,先知耶利米起来大声呼喊,死亡将临到这城!耶利米所说的死亡,是指整个文化,社会,意义的死亡。现代社会经过了一段漫长的路途之后,仿佛又回到了衰败时期的古代。
创世记五章里十代的人,前后有九代人都死了。死亡是人类堕落后最终的结局。有没有道路可以逃避这死亡呢?在十代人的记载中,我们发现有一代人成功地逃避了死亡:以诺与神同行,并没有死。以诺是第一个被提(snatch)的人,被提是一条唯一能够躲避死亡的路,它意味着与神相遇。我们这些有限的人一旦与无限相遇,人性一旦与神性相遇,死亡就被遏制在那里了。被提的条件是与神同行,相信神。“以诺因着信被接去,不至于见死。”(希伯来书11:5)信是什么意思呢?根据希伯来书十一章一节说:“信是所望之事的实底,未见之事的确据。”六节又说,信就是信神是(Believe that God is)。有意思的是,“耶和华”这名字在原文的意思就是“我就是那我是的”,或称“强有力者起誓约束自己”,启示录又称他为“今是,昔是,以后永是者”。只有确立了他这个伟大的“是”(“是”了,也就“在”了,“有”了)之后,人这个有限存在的“在”才可能得着真正的确认。
人作为一个存在者,他会意识到其自身可能不存在的那种情况,这就有了矛盾,它同时也构成了人的存在性危机,这一危机最终就以烦恼的形式来瓦解人的存在。烦恼大概有三种形式:对于命运和死亡的烦恼,对于空虚和无意义的烦恼,对于内疚和为罪自责的烦恼。精神分析学家将这一切烦恼都解释为病理性的,这是对烦恼的肤浅解释。如果是病理性的烦恼,它就可以通过环境与人际关系的变更来消解,但事实上有一种本源的,存在论上的危机是无处不在的,只要这种危机存在,人就不可能作出自我肯定,不可能获得生存的新动力。只有寻求一位无限的,有理性的,有位格的存在者的帮助,人才有希望从现在的绝望境遇里实现真正的向上一跃。
人的尽头神的起头。但我们在此强调自我的失败,强调在信中得拯救,并不是在此重提一种存在主义式的人道主义。萨特的人道主义是无神论的。他说:“人的本质就是他的存在。”这是一句让人绝望的话,它的意思是,除非人能使自己成为所要成为的人,否则他就没有本质可言。为此,许多存在主义者都认为存在并没有注定的本质,他必须在行动中选择。如果是这样的话,人的本质就成了一种社会性的存在,他的本质就必须由社会的制度和经济状况来决定,这样的人还有什么本质可言?人应该是有本质的。只是,这个本质要获得终极意义的话,它就不能由人自身来给出。人不是最高存在,他的存在是依靠性的,其意义必须由一个比人更高的存在(无限的神)来肯定,本质从神而来。人的全部悲剧就是失去了这个无限者作依靠,失去了中心,最终只能以自我为中心,人要自己高兴,自己幸福,自己为自己的痛苦与绝望负责,它越出了人这种有限存在所能给出的范畴。自我不能自我生存。
唯独神是自己生存者,信神是真正的终极关怀。许多人都使用了“终极”一词,但并不是每个人都知道自己所追求的终极是什么。多数的人把终极解释成了一套法则或一套观念,里面没有任何实际。这不是终极关怀。终极关怀就是终极相信。可是,我相信的对象是什么?我怎样才能相信?相信的对立面是罪,罪就带来刑罚,这就产生了一个严重的问题:有罪的人怎么去见公义的神?就像一个罪犯怎么才能去见公义的法官?唯一的办法就是彻底解决罪的问题。罪不解决,就没有真正的终极关怀,顶多有一种趋向终极的猜想。
不要把终极关怀和任何有限象征或有限象征的总和等同起来。民族理想,自然崇拜,以及佛教和伊斯兰教的那种人性的扩大,都只是中间价值系统,里面并没有神性,也没有无限。它们只是把有限的实在提升到终极的地位,使之具有一种虚伪的高度。只有那位“今是,昔是,以后永是者”才是人类与万物的存在依据。相信他,存在就获得终极意义,在意义里就找不到死亡。
“死啊!你得胜的权势在哪里?死啊!你的毒钩在哪里?”(哥林多前书15:55)这样的追问告诉我们,信仰在折磨着我们,它的答案只能是──我信故我在。
1998年1月19日
***********************
神学家马尔洛说:“二十一世纪或者会是宗教的世纪,或者它根本就不会来临。”这句话一度让我感到震惊。我不是担心这预言的应验,而是惊异于马尔洛那样尖锐地指出了二十一世纪人类可能有的两条道路:或者是回归信仰,找到新的确信,把我们时代的创造性力量重新聚拢起来;或者是继续在道德与信仰的废墟上溃败下去。这个事实已越来越明朗,达到了现代人难以回避的地步。无所信给我们带来的价值迷惘,精神矛盾,欲望不受约束等困境,正在侵蚀我们的内心,腾空我们的内心。有一个人对我说,我的心空得风都能吹进去,──他无意间的一句话,却非常准确地道出了现代人的存在境遇。最终,现代人空洞的内心只好让不断膨胀的欲望来填充。存在的质量,存在的尊严,正在被欲望粉碎。这样的局面是让人痛心的,因为人的生存起初不是这样的。如果虚无主义,物质主义,颓废主义是天经地义的,那么,活着就意味着发疯。必须重新考虑我们割断了与信仰传统的联系之后,我们的生存是进步了还是损失了。
我还注意到一个现象:凡受过良好教育的现代人都羞于承认自己对文学,经济,科技一无所知,却会为自己对宗教信仰一窍不通而感到骄傲。再没有一件事比这个更让我困惑的了。很难想象,如果没有信仰所赋予的辉煌,我们的历史上是否会有苏格拉底,但丁,巴赫,米开朗基罗,歌德,牛顿,斯宾诺莎,基尔凯戈尔,爱因斯坦等一大批文化英雄?是否会有伟大的俄罗斯文学?别尔嘉耶夫在他的《俄罗斯思想》一书中说:“宗教问题折磨着伟大的俄罗斯文学。”“在俄罗斯人那里,就连那些不仅没有东正教信仰,而且甚至开始迫害东正教会的人,在内心深处也保留着东正教形成的痕迹。”这可能不单是俄罗斯,更是整个欧美的特点。我常常在想,如果除去信仰的影响,世界文化史还有什么辉煌可言?对于信仰这个重要且影响巨大的问题,今天我们有必要对它进行重新的追思与解释,否则是无知的,不负责任的。要追思人类有关信与不信的历史源流,最好的办法是谦卑地回到圣经的《创世记》。它的每句话几乎都是一粒种子,在圣经的各卷中,以及在人类数千年的历史中长大并应验。一根据创世记的神圣记载,早期的人类至少有过四次堕落。第一次是亚当的堕落,在第三章;第二次是亚当的儿子该隐的堕落,在第四章;第三次是挪亚洪水前弯曲悖谬的世代,又嫁又娶,又吃又喝,人类完全堕落成了属肉体的人,在第六章;第四次是在挪亚洪水之后,人接受了撒旦的煽动,集体起来背叛神,在第十一章。这是人类精神颓败的内在线索。在各次的堕落中,人类至少从三个阶段落下去,到末世(The end of the world ),精神几乎已落到了最低的地方。
第一阶段是人从神的面光前落到自己的良心里──从神治落到自治。最初的时候,受造而未堕落的人直接受神圣的管理,有着美好的秩序,因为在人里面有灵(spirit),有代表最高的善的良心,它是接触神,与神交通的内在器官;其次,人还有魂(soul),即人的位格,人的自我,是人的思想,情感,意志的总和;魂的外面是体(body),是人与物质世界往来的部分。所以,在希腊文里,人的生命有三种,一是灵生命(希腊文,zoe),表征永远的生命,非受造的生命,不能朽坏也不能毁坏的生命;一是心理的生命(希腊文,psuche),即思想的生命,在人的魂里;一是生物的生命(希腊文,bios),在人物质的身体里。这是我所看到的对人生命奥秘最精确的描述。正确的情形应该是,灵引导魂,魂管理体,灵在神面前,魂在灵下面,体在魂下面。神的面光是管理的本质,我们把它称之为神治。
从神治落到自治(即人的良心治)里,意味着人从一个神圣的范畴进到了一个有限的范畴,从一个依靠,被牧养的境遇进到一个自己为自己的生存负责的境遇。在此之后,人的有限性就成了人生存的茧,把人囚禁在思想的领域里,即令左冲又突也难以突破其自身的局限。但人里面依然有趋向无限的愿望,这个愿望本身就会起来审判我们,并指证我们的存在方式是有缺陷的。良心的功能就在这时发挥出来了。正是在良心的作用下,亚当与夏娃吃了善恶知识树的果子后,就发现自己是赤身露体的,他们为此而感到羞耻。良心的定罪使人有羞耻感,它是对堕落的人的一种保护,因为它至少给人划定了一个道德的边界。真正可怕的是,人类在本该感到羞耻的事上却失去了羞耻感。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就是因为人有羞耻感,有良心,而动物没有。所以,人若能够让良心来治理自己,还不失为一件好事。
可惜,良心的管理规律到人类的第二代,亚当的长子该隐身上就被破坏了。创世记第四章记载,该隐杀人,说谎,态度傲慢,并不觉得羞耻,完全泯灭了良心的感觉。从此,“凡流人血的,他的血也必被人所流”,──人治开始了。这是人类堕落的第二步:从自治到人治。再进一步的堕落是,从人治堕落到撒旦的煽动里。人在巴别(“巴别”为“巴比伦”一词的希伯来文写法,即“变乱”之意)以邦国的形式集体背叛神的主权,人这个受造之物开始以造物主自居,这是人类所犯下的最大的罪,同时,它也将人类推向了一个自身无法摆脱的困境:必须自己承担来自生存世界的所有重压。人的力量是非常有限的,当外面的压力增大,而人类又没有神作坚固基础的话,他就会被压跨,以致崩溃,这就好比我们中国古代所遗留下来的石拱桥,只能在压力不太大的情况下站稳一时,若是现在有一辆新型的六轮大货车装满货从它上面经过,它就会倒塌一样。`人离开神作生存基础后,情形就好比那些旧的石拱桥,只能适合在压力较小的境遇里生活,当现代人的生存压力加大时,就立刻面临崩溃的危险。它的源流从亚当的堕落就开始了。人第一次堕落,是因为人不用他的灵,不用他那固有的神圣生命的感觉,接受了蛇的试诱;第二次堕落,是因为人凭着自己的魂单独行动,使该隐用自己的观念敬拜神,向神献上了没有经过血洁净的祭物──地里的出产,发明了宗教,并导致该隐因怒杀了他的弟弟亚伯;第三次堕落,是因为人凭自己的肉体行动,所以创世记六章三节说,“人属乎血气(blood)”,血气就是肉体的本质;第四次堕落,是因为人接受了悖逆、背叛的思想,在巴别那个地方集体起来背叛神,使整个受造的族类都变质了,于是,就有后来的亚伯拉罕成为新族类的祖宗,信心的祖宗。
人类共谋背叛神是要作什么呢?他们造砖,把砖烧透了,使之用来建造城与塔(创世纪11章)。这个表号非常有意义,它以寓言的方式说出了人类文化的性质。根据圣经的启示,神的建造从未用过任何砖头,他只用石头,最终新耶路撒冷也是用宝石造成的。(启示录11:18-20)石头与砖头的源头不同,石头是神造的,砖头是人造的。在巴别的人烧土成砖,而埃及的法老也曾用砖造积货城(出埃及记1:11-14),这是什么意思呢?砖的原料是地里的土,而地是为了产生生命的,造砖的意思就是为了人的建造,杀害并焚烧地里一切生命的元素。不仅如此,造砖还需要人的劳苦,这含示整个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劳苦的建造史,而建造的材料乃是被错用的泥土──就是人类自己。错用的材料加上人类无畏的劳苦,就产生了巴别的生活--无神的生活。除了这座无神的城,巴别的人类还建造了巴别塔。“塔顶通天,为要传扬我们的名。”(创世记11:4)与此相反的是,亚伯拉罕进入美地,没有建塔,而是建了一座坛,以呼求耶和华的名。这是巴别的反面。
巴别是巴比伦的源头。创世纪十一章的巴别发展到启示录十七章,就成了大巴比伦城,倾倒了。就其寓言来说,巴比伦城好象一座坟墓,而巴别塔就是这座坟墓上的墓碑。巴别的原则建立起来之后,使人类受到了两方面的咒诅:一是人类不能再集居一地,而被分散;二是人类的口音被变乱,不能再说同样的言语。(创世记11:7-9)在这个被变乱的境遇里,人类之间已失去了任何统一的基础,交流的可能,它的集大成是当下的后现代社会:文化,哲学,神学之间满了争论,各执一词,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结果就是无休止地争论和分歧下去。后现代社会的原则,就是巴别的原则:试图在地上(世俗而平面的现实上)用砖(人类自己的劳力)建造一个通天塔(新的语言实在),来传扬自己的名。它充满了变乱气质的极端发展。但起初不是这样的。所以,许多人还想重新找回那个统一的基础,以找回业已失落的人类的最高理想。爱因斯坦在本世纪头十年取得了一系列理论物理的巨大成就之后,按常人看来,便再也没有什么新的突破了,他在接下来的几十年时间里,都在潜心研究一个统一理论,希望用此来包容自然界的引力场,电磁场,强核场,弱核场这四个基本场。爱因斯坦没有实现这个看似不可能实现的目标。在他之前,十九世纪最伟大的数学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就提出了麦克斯韦方程,统一了光,电,磁现象。为了这个统一理论,不仅爱因斯坦,连海森堡,爱丁顿,泡里也付出了最后的研究生命,结果都是无功而返。I.M.辛格说:“现今的寻求建立统一场理论的努力真是愚不可及。”泡里干脆厌恶地说:“神拆散了的东西,谁也不能把它们组合在一起。”他们的梦想不能实现的根本原因是,人离开神以后,由神所代表的绝对的价值观念就在人的心中瓦解了。柏拉图曾指出,如果没有绝对 (absolute),个体,或称“殊相”(The particulars)便没有意义。绝对是个体的依属,只有绝对能赋以整体统一,赋以我们生命有意义。在相对主义的范畴里,我们根本无法对道德,价值,存在意义下最后判断。在无神的境遇里,人类只剩下两样事物:无神的文化与生活,以及宗教。二宗教是由亚当的儿子该隐运用自己的魂所发明的。该隐虽然相信神,但他没有走神的路,而是照自己的观念来侍奉神,“该隐拿地里的出产为供物献给耶和华。”(创世记4:3)这就是宗教。神不要人通过劳苦所得的地里的出产,而是要一个流血的祭来满足他公义的要求,并要用祭牲皮来遮盖堕落之人的赤裸与羞耻。亚当与夏娃吃了善恶树的果子之后,眼睛就开了,发现自己赤身露体,就用树叶作裙子来遮盖自己,但这种遮盖在神眼中是无效的,因为一个犯罪的人需要流血的祭牲来救赎,如希伯来书九章二十二节所言:“没有流血,就没有赦罪。”这涉及到神的公义。佛教就是在这一点上无法叫人信服,它承认人有罪,可它解决罪的方法是遗忘,而不是寻求公义者的赦免,这说到底是一种自欺,是用遗忘来贿赂自己的良心。如果没有流血,公义的神要称义我们这些不义的人,那就是将他自己陷于不义了。为此,到了新约时代,基督成了“神的羔羊”(约翰福音1:29),在十字架上替我们死,使他有资格成为我们的赎罪祭(Sacrifices for sin),作人与神之间的中保(mediator),这是唯一正确的救赎之路──流血。
该隐的兄弟亚伯接受了这条道路,将羊群中头生的献上,他承认流血是必需的。该隐却自以为是,企图用自己的方式来敬拜神,宗教从此就开始了。历代来,几乎所有的宗教家都是在自己的观念里与想象的神亲近,他们发明了打坐,冥思,默想,坐禅,禁欲,猜想等,就是不走取用血赦罪的路。这些人都是该隐的跟随者。该隐可能没有想到,他的跟随者竟然变本加厉,不仅更改了敬拜方法,甚至连敬拜的对象也更改了──从敬拜神堕落到了敬拜偶像。他们用木头雕的,石头刻的,泥巴捏的像当作神;把历史中的名人(如姜子牙,关云长,释迦牟尼等)当作神;甚至把一些动植物也当作神,如所谓的神龟,神树,神蛇等。还有,伊斯兰教把他们的宗教领袖作成像来敬拜,天主教把玛利亚,保罗,彼得,约翰等人拿来敬拜,更正教(基督新教)的许多团体极力推崇圣经里所没有的圣诞节,复活节,牧师制度(而不是牧师本身)等,都是走了该隐的路,使宗教里充满了魂潜势力的发表,而丧失了纯正的神圣品格。
这就是人类第二次堕落的本质:开始于宗教的发明,结束于杀人。──该隐看见亚伯献祭蒙悦纳,就怀恨在心把他杀了。你相信宗教徒会杀人吗?只要翻开历史,我们就会发现,伊斯兰教徒杀害了无数的基督徒,罗马天主教杀害的真基督徒比罗马帝国还多,所以,有一句话说,血乃是福音的种子。在罗马教时期,英国剑桥大学有一个毕业生,信从基督但不信罗马天主教的道理,罗马教就派人将他抓来,预备烧死他。他们使他受了许多苦,他却温柔地接受了判决,照样好好地吃饭。罗马教的人嘲笑他说:“你的神若是真神,你经过火时就不会被烧死,你将你的手放在蜡烛上试试看。”这个剑桥的毕业生平静地回答说:“你们的火只能把我的指头烧掉,但这火会使我更洁净。”当火烧到他身上时,他热切地祷告说:“主啊,不要审问你的仆人,在你面前活着的人原没有一个义人。”见此荣耀情形,有一个基督徒跑来抱着他说:“当我的日子来到,我也要和你一样。”又有一个天主教神甫跑来说:“不是我把你烧死的。”他就对那位神甫说了些安慰的话,然后才死去。还有一个法国的基督徒叫但以理的,也是因不信罗马教,被囚在监里,审判官决定在星期六行刑。有人来告诉但以理说:“他们定规要把你的四肢挂在四个城门上。”他平静地说:“头挂在哪里?”那人回答说:“另挂在一个门上。”他死时,行刑的甚至不许他说一句话,他喜乐地接受了。罗马君王迫害基督徒时还发生了一件重要的事:罗马军团司令摩里士,接到领兵迫害基督徒的命令后,便将他的徽章交给助手,自己以同道的身份,与其余的基督徒一同赴难就戮。这事于公元286年发生在瑞士龙河河谷,靠近密第山岭下山崖之处。圣摩里士这个小城就因此得名。信徒为真道而殉难的事是太多了,从这几个例子我们已经看出,宗教与真信仰之间是有天壤之别的。
神学则是另一种宗教,思想中的宗教,它思考神,但没有敬拜神的实际;宗教是集体化的行为,神学则是个人化的行为。神学是关于神的学问,在神学里,神不是无限地,有位格地存在,而是成了一个词,一套法则,一套观念。宗教里还有相信的成分,神学的起点更多的却是怀疑。著名神学家巴特,就至死都持着“高等批判”(Higher critical)的见解看圣经(这是十九世纪自由神学家的普遍见解),所以,他认为圣经有许多错误的地方。巴特的立场在神学家中很有代表性──他们所相信的都是对信仰的信仰,而不是对某些事实的信仰。他们不赋予“神”这个词有任何实际内容。就如哲学家海德格尔,使用“诸神”一词,这是对圣经所说的“独一全智的神”的一种抵触。
新正统派最杰出的神学家蒂利希受海德格尔的影响,把神学发展为一个复杂的思想系统,至终他用“存有”一词来代替神,除了无穷的思辩外,他的著作不会给我们带来任何安慰。1965年,蒂利希临死前,有人问他:“你祷告吗?”他回答说:“不,我只冥想。”至终,蒂利希在痛苦中死去。还有一些神学家接受了歌德的泛神论的思想,把自然当作神。这种将神的造物人格化的方式,把人类对神的敬拜下降到了对神的造物的敬拜。信仰成了拜偶像。这就是神学的大限:不是相信神,而是猜想神,论证神的存在。论证神是以自己的理性为基础的,而有限的理性,怎能推理出无限的神呢?巴特在自己的晚年得出一个结论说:人不可能把握神,理解神,人不仅找不到神,也不寻找神;人寻找神的努力都是徒劳的。巴特否认人可以找到神,也就否认了神所给人的高贵地位,否认了他自己的信仰。巴特是没有盼望的人。还有一个法籍犹太神学家西蒙娜·薇依,也是一个矛盾而痛苦的人。她在《重负与神恩》一书中说:“神存在,神不存在。问题究竟在哪里?我完全确知,有一位神存在,因为我完全确知,我的爱不是一种欺骗。但我也完全确知,没有一位神存在,因为我完全确知,没有任何与我在说出神之名时我自己能在观念上设定的存在相同的确实的东西存在。”这位被称作当代帕斯卡尔的著名女神学家,在这样的表述中是极其痛苦的:她的良心告诉她有一位神存在,可她的思想又说没有一位神存在。她一生就在这种矛盾中生活,所以,她作为一位基督徒,临死前还拒绝受洗,拒绝加入教会,就是因为怀疑与不确信,使她对神失去了甜美的享受。
薇依的经历,被另外一位女神学家索勒发展成为一种奇特的神学思想:无神地信仰神是可能的。它与“神死”神学(“God is dead”theology)一样耸人听闻。神学发展到这个地步,成了“无神学”,实在是让人感到意外,这表明人类的思只会远离神,如同伊甸园里那棵知识善恶树所代表的那样:知识使人不再依靠神,而是向神独立。许多人记住了尼采所说的“神死了”这句话,却忘记了他最后发疯的结局。我相信尼采的发疯不是偶然的。
宗教家们满足于一些复杂的敬拜仪式,神学家们则满足于在猜想中建立自己的思想系统,这二者都是人里魂的活动,有仪文与知识,惟独缺乏生命的实际。它所带来的结果是,将神森严化,这与圣经中“道成肉身”的原则是相违背的。到最后,他们只好猜想神,猜想到末了,无神思想就出现了。
三人类之所以会发展出文化,乃是因为人类失去了神。原初那位创造人的神本来是人的保护,供应,娱乐,盼望,他是一切。人类失去了神,就失去了一切。这样,就不得不发明了自己的文化,来代替这一切。文化说到底是神的代替品。关于这一点,我们还是要回到人类的始祖身上,看看一切是怎样发展出来的。
该隐错献祭并杀了他的兄弟亚伯以后,就被赶逐离开了神的面,耶和华说,“你必流离飘荡在地上”。该隐恐惧了,说:“我的刑法太重,过于我所能当的。你如今赶逐我离开这地,以致不见你面;我必流离飘荡在地上,凡遇见我的必杀我。”(创世记4:13-14)为此颤栗的该隐,离开神之后的第一件事是建筑一座城,以诺城,人类最早的无神文化就是在这座城里起头的。建筑城可以说是该隐继宗教之后的第二样发明。在古代,城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护自己,该隐因自称“凡遇见我的必杀我”,失去了神作他的保护,就需要城来保护他。该隐还给他的儿子与他的城取了同一个名字:以诺。──这似乎在说,该隐将城当作他的儿子,他爱城像爱他的儿子一样。这是很有意思的。
该隐的后代中有一个叫拉麦的,更把该隐所起头的无神文化进一步扩展到生活的其他领域。拉麦是人类的第七代,是第一个发明一夫多妻制的人,他娶了两个妻子。(创世记4:19)他第一个妻子叫亚大,原文的意思是“装饰”,说出她是一个爱装饰自己的人,以悦人眼目,可见情欲的思想到拉麦和亚大身上已是非常明显;拉麦还夸口说他杀了一个壮年人,又杀了一个少年人,可见暴力在当时也非常普遍。这一切事都发生在该隐所造的以诺城,或者说,这就是最早的无神境遇中的城市生活。
拉麦的第一个妻子生了两个儿子,雅八与犹八。雅八就是住账棚牧养牲畜之人的祖师,犹八是一切弹琴吹箫之人的祖师。(创世记4:20-21)畜牧是为了谋生,因为地不再为堕落之人效力,故雅八需要游牧。而犹八弹琴吹箫的目的是为了娱乐,因为人失去了神作他们的快乐。犹八这名字在原文里就是“快乐之声”或“欢腾”的意思,这指明,没有娱乐,他就无法再欢腾了。这就是拉麦的家庭,由情欲,装饰,娱乐三样事物所组成,它几乎就是现代家庭的一个小影。看来,离开神之后的家庭生活的原则,自古皆然,无非是情欲,装饰,娱乐而已。
拉麦还有另一个儿子,叫土八该隐,他是打造各样铜铁利器的。(创世记4:22)意思是说,他发明了武器,以防卫自己。至此,我们看见,该隐之后,下列几样事物在人类生活中占据了重要位置:城为了生存,游牧为了维持生活,音乐为了自娱,武器为了防卫。我们可以把这四样事物称之为是无神文化的总和。人类发明了无神文化,没想到这种文化带来的结局却是情欲,淫乱,漂流,凶杀,战争。看来,人类要在这种无神的境遇中生存下去是困难的。所以,就连一些无神论者也承认,许多时候,宗教信仰能够有效地看守人那放纵的灵魂。尤其是现代人,光靠外面的法律约束是远远不够的,最重要的是,他的内心要有一个看守者,那就是他所信的。
其实人类的本性就说出他需要有一个信仰,需要有一个盼望,也需要有一位更大的牧者的牧养。人类本身不是终极存在,他的有限表明他还必须追索更高的价值与意义。正是这个缘故,导致所有的民族都有自己的信仰,所区别的只不过是真信仰还是伪信仰而已。我们走到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图腾,寺庙,教堂,以及各种复杂的敬拜仪式,都是层出不穷的,它并没有因现代社会的发展而消失。这决非是偶然的。正是因为人类内心有这个需要,外面才有神所代表的信仰来满足人类的这个需要,这就好比人类有解渴的需要,外面就一定有水来满足人一样。现代人的空虚感,失落感日盛一日的原因,就是因为他的内心本应由神来充满的那一部分被腾空了,以致没有了盼望,也没有了归宿感,像该隐一样,流离飘荡在这地上。
这个境遇到二十世纪就更加严峻了。那些最早由一批敏感的思想家、艺术家所体验到的精神困惑,存在难题,如卡夫卡所体验到的变异与绝望,弗洛伊德所体验到的性受挫的思想,基尔凯戈尔所体验到的理性使人悲观,非理性给人带来快乐的人生经验等,也就是那些构成现代人基本思想形态的东西,到二十世纪中叶(或许还更早)已经变得非常普遍,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并实践。它还迅速汇聚成一股强有力的思潮,经由文学,艺术,电影,哲学,神学,以及各种大众媒介,根植在越来越多人的意识里,给人们一个价值已经死亡的强烈印象。一旦推开了传统价值观的约束,现代人就变得肆无忌惮起来,有些人公然跑到街上宣扬说,人生没有意义;有些人以颓废为美德;更有些人否认了在理性的范畴里可以找到意义后,起而追随赫胥黎亚尔达士的思想,把药物当作自己新的理想与宗教。这个思想在六十年代的美国风靡一时,那些崇尚药物的世界乌托邦主义者都有一个梦想:只要人人都吸食药物,现代世界的种种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因此,他们中间的一些人曾建议在城市的饮用水中加入迷幻药,以把每个人都提升到天堂的境界,后来兴起的嬉皮士毫不犹豫地接受了这种观点。有一本叫《利雷,六十年代的疯狂与我》的书,记述了心理学家利雷所说过的许多在当时有代表性的话,其中有两句说,“心智要死去,这是你唯一的目标,别无其他”,“药物就是这新宗教的圣礼”。这样的文字叫人不寒而栗。随着这一思想就自然发展出了性解放、吸毒等生活方式,它是人类生活中黑暗的一幕。
吸毒,性解放,颓废的生活,不会是我们新的信仰,它恰恰是反信仰的事物。而那个在现代人的生活中越来越隐匿的真正的信仰问题依旧在折磨着我们,这是我们所无法抹杀的。就像现代的社会生活绕了一个大圈仿佛又回到了腐败的古罗马一样,我相信,解决问题的办法绕了一圈之后,最终也要回到信仰上来,因为人类的精神是一道流,有起源也有终结。它的终结点在哪里呢?在神的审判。这是真确无疑的。许多人都把信神看作迷信,把无神思想看作是科学的代表,持这种观点的人,恰恰不了解科学,甚至可以说是蔑视科学的,因为现代科学革命正是以圣经为基础的。可以这样说,没有圣经就不会有现代科学的辉煌,就像没有马丁·路德就不会有巴赫的音乐一样。这一点,就连非基督徒科学家怀特海、奥朋哈玛也承认是这样,并在他们的论著中强调近代科学是由基督教世界观发展出来的。1925年,怀特海以《科学与近代世界》为题在哈佛大学演讲时说,基督教是科学之母,他的理由是,“中古时代的人持定神的理性”,所以早期的科学家抱有一个“绝对的信念,相信每一件事情,无论如何细微,都可追本溯源,寻出其中的前因后果,以制定其基本原则。如果没有这个信念,科学家所耗惊人努力,也是徒然了。”怀特海对科学发展根源的洞察可谓一针见血。英国的丹皮尔在他的《科学史》上册中也说:“正如罗马法的存在使得秩序的理想在整个混乱的时代和中世纪得以维持不坠一样,经验哲学也维持了理性的崇高地位,断言神和宇宙是人的心灵所能把握,甚至部分理解的。这样,它就为科学铺平了道路,因为科学必须假定自然是可以理解的。”
曾经有历史学家作过这样的权威统计,他们在过去的三个世纪中,选出三百位最伟大,具有重大发明的大科学家,对他们加以考查后,就他们的信仰问题得出以下结论:一、没有办法查考他们信不信神的有三十八位(不作统计);二、不信神的有二十位,占8%;三、信有神的有二百四十二位,占92%,这类科学家包括哥白尼,伽利略,牛顿,开普勒,笛卡儿,法拉第,马斯威尔,伏特,欧姆,安培,爱迪生,马可尼,巴斯德,爱因斯坦等;四、在这些相信神的科学家中,除了少数几位信仰犹太教外,其他的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基督徒。1927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原子能专家康普顿博士,1946年发表了一篇论文,转登在上海科学文摘中,他说:“从此以后,我们应当按照和平的王──耶稣基督──在二千年前对我们的训言,学习爱护同胞。……”哲学家卢梭说:“苏格拉底的生死,是博士的生死;基督的生死,却是神的生死啊!”培根说:“神从来没有制造奇迹来说服无神论,神平常的工作就足以说服无神论了。”爱因斯坦也说:“我不相信神会跟宇宙玩掷骰子的游戏”,“我想知道神如何创造了这个世界”,他甚至还说过一句更惊人的话:“在评论一个物理理论时,我常问自己:如果我是神,我会不会这样来安排宇宙?”这让人想起玻尔的劝告:“我们的责任不是规定神如何安排这个世界。”也是基于信仰的缘故,大科学家牛顿中年以后几乎放弃科学研究,转而研究圣经。许多的人指责牛顿这样做是在浪费时间,可他们根本没有想到,牛顿和其他科学家若不以圣经为基础,他们就无从获得智慧与信心去认识宇宙内在的规律。
中国科学一直不发达的原因,就在于中国人没有自己的终极信仰,没有认识一位有理性,有思想,有位格的神,虽然中国人很早便对物质世界就有深入的了解,但因着信仰上的致命缺乏,以致一直无法形成系统的科学理论,而只有一些非常具体的发明,如造纸术,指南针,印刷术,火药等所谓的四大发明。李约瑟在《大滴定》一书中,解释何以中国的科学不能发展成熟的原因时精辟地指出:“他们没有信心说出人能够揭开大自然规律的真相,因为他们不肯定一位比人更有理性的神,已经将这个规律安排好,使人能够了解。”所以,中国有许多心灵手巧的技能家,却没有大的理论物理学家。西方科学界有一句名言说:“没有宗教的科学是跛足的。”反观中国的科学史,我们就会发现的确如此。比如,郑和七次下西洋所率领的船只,在当时是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可在增进地理知识和科学发现的成就上说,远远不如几乎是同一时间的哥伦布、麦哲伦所作的环球航行。其原因在于,郑和根本就没有想到地球是否球形的问题,他也没有带什么有价值的科学假设出去,所得着的东西自然就很少了;而哥伦布、麦哲伦却相信圣经《约伯记》早在公元前一千多年前就预言的地球是圆的,“神坐在地球大圈之上”,“神将大地悬在虚空”,这样的相信是他们的航行取得成功的决定因素。至此,我们已经清楚,信仰和科学之间并没有任何抵触,它们之间乃是一。我要很强地指出,现代社会的混乱是从这里开始失落的,它的挽回也必须从这里开始。
四宗教,神学,无神的文化,以不科学的态度盲目反对圣经,颓废的生活,等等,这些事物在现代社会的混杂,使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巨大的巴别城在我们的时代扩张,许多人都过着一种在巴别的生活。巴别出自邦国,是沿着咒诅的路线发展的,它的直接结果是拜偶像。据历史记载,巴别国的第一个君王,古实的儿子宁录开始带进许多拜偶像的事。这种偶像的崇拜延续到了我们这个时代。拜偶像的结局就是死亡,因为它完全背离了人类的本性与源头。人正确的源头应该是高贵的,神圣的,有荣耀的光辉的,而不是服在偶像的势力之下。创世纪明言,人是照着神的形象,按着他的样式造的,这表明圣经给了人一个最高贵的地位──有神的形象与样式。它比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卫像”所代表的人要高贵多了。
人的本源是什么太重要了,达尔文的进化论之所以让人感到厌倦,就是因为他把一个高贵的人降低到了完全物质、属肉体的层面来考虑。而他自己一旦无法解释其中的一些关键问题时,就用漫长的时间因素,及那个所谓的“突变”理论来搪塞过去,这是非常可疑的。按照热学第二定律,从宇宙的混沌状态不仅不能产生有序状态,随着时间的流逝,有序程度不会升高反而还会降低。在生物的发展过程中也是如此,每一次的“突变”只会使物种退化,而不会使物种往更高级的种类进化。许多人不相信创造论,宁愿相信进化论,可他们忘记了一个根本疑问:单单由于漫长的时间加上偶然因素,人怎么可能从“非人”变化成为人?让良心来回答这个问题。
如果人是从“非人”变化来的,那死亡在人身上就不会成为一个问题,因为“非人”是不关心自己的死的,而人只要一天活着,他就一天无法摆脱死亡的恐惧。我不愿意轻易就让死亡把我消灭掉。一个思想过,痛苦过,爱过,恨过的人,有一天要在死亡中被了结,这是可怕的。死把人类的所有生存意义都注销了,活着还有什么价值呢?“若死人不复活,我们就吃吃喝喝吧!因为明天要死了。”(哥林多前书15:32)那些所谓不怕死的人,其实都是一介莽夫而已。真正关心存在的思想家,艺术家,文学家,无不都在与死亡作坚决的斗争。即使像川端康成,海明威,海子这样的自杀作家,也是说出他们被死亡的控告胜过了。
死亡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人对自己失去了信心,信心的瓦解使人丧失了活命的指望。当人被痛苦,恐惧,绝望所充满时,实际上也就是被死亡的阴影所充满。人从意气风发的文艺复兴时期落到了当下悲观绝望的后现代主义的境遇中,表明人已非常脆弱。正确的理性,神圣的价值,遭到了嘲弄,它是现代人丧失信心的根源。失信带来失语。现代人在这种失语的境遇里,要么是沉默,要么是聒噪,这二者都是无意义之象征。无意义的结果就带来死亡。
另一方面,死亡还来自这世代的邪恶。这是一个弯曲的世代,不信的世代,像挪亚那个世代一样,人类只关心吃,喝,嫁娶,一切以肉体的欲望为中心,这令我想起古罗马帝国衰败的原因,就是因为堕落,宴乐,狂热;我还想起古代的以色列,当全国远离神,违背圣经诫命的时候,先知耶利米起来大声呼喊,死亡将临到这城!耶利米所说的死亡,是指整个文化,社会,意义的死亡。现代社会经过了一段漫长的路途之后,仿佛又回到了衰败时期的古代。
创世记五章里十代的人,前后有九代人都死了。死亡是人类堕落后最终的结局。有没有道路可以逃避这死亡呢?在十代人的记载中,我们发现有一代人成功地逃避了死亡:以诺与神同行,并没有死。以诺是第一个被提(snatch)的人,被提是一条唯一能够躲避死亡的路,它意味着与神相遇。我们这些有限的人一旦与无限相遇,人性一旦与神性相遇,死亡就被遏制在那里了。被提的条件是与神同行,相信神。“以诺因着信被接去,不至于见死。”(希伯来书11:5)信是什么意思呢?根据希伯来书十一章一节说:“信是所望之事的实底,未见之事的确据。”六节又说,信就是信神是(Believe that God is)。有意思的是,“耶和华”这名字在原文的意思就是“我就是那我是的”,或称“强有力者起誓约束自己”,启示录又称他为“今是,昔是,以后永是者”。只有确立了他这个伟大的“是”(“是”了,也就“在”了,“有”了)之后,人这个有限存在的“在”才可能得着真正的确认。
人作为一个存在者,他会意识到其自身可能不存在的那种情况,这就有了矛盾,它同时也构成了人的存在性危机,这一危机最终就以烦恼的形式来瓦解人的存在。烦恼大概有三种形式:对于命运和死亡的烦恼,对于空虚和无意义的烦恼,对于内疚和为罪自责的烦恼。精神分析学家将这一切烦恼都解释为病理性的,这是对烦恼的肤浅解释。如果是病理性的烦恼,它就可以通过环境与人际关系的变更来消解,但事实上有一种本源的,存在论上的危机是无处不在的,只要这种危机存在,人就不可能作出自我肯定,不可能获得生存的新动力。只有寻求一位无限的,有理性的,有位格的存在者的帮助,人才有希望从现在的绝望境遇里实现真正的向上一跃。
人的尽头神的起头。但我们在此强调自我的失败,强调在信中得拯救,并不是在此重提一种存在主义式的人道主义。萨特的人道主义是无神论的。他说:“人的本质就是他的存在。”这是一句让人绝望的话,它的意思是,除非人能使自己成为所要成为的人,否则他就没有本质可言。为此,许多存在主义者都认为存在并没有注定的本质,他必须在行动中选择。如果是这样的话,人的本质就成了一种社会性的存在,他的本质就必须由社会的制度和经济状况来决定,这样的人还有什么本质可言?人应该是有本质的。只是,这个本质要获得终极意义的话,它就不能由人自身来给出。人不是最高存在,他的存在是依靠性的,其意义必须由一个比人更高的存在(无限的神)来肯定,本质从神而来。人的全部悲剧就是失去了这个无限者作依靠,失去了中心,最终只能以自我为中心,人要自己高兴,自己幸福,自己为自己的痛苦与绝望负责,它越出了人这种有限存在所能给出的范畴。自我不能自我生存。
唯独神是自己生存者,信神是真正的终极关怀。许多人都使用了“终极”一词,但并不是每个人都知道自己所追求的终极是什么。多数的人把终极解释成了一套法则或一套观念,里面没有任何实际。这不是终极关怀。终极关怀就是终极相信。可是,我相信的对象是什么?我怎样才能相信?相信的对立面是罪,罪就带来刑罚,这就产生了一个严重的问题:有罪的人怎么去见公义的神?就像一个罪犯怎么才能去见公义的法官?唯一的办法就是彻底解决罪的问题。罪不解决,就没有真正的终极关怀,顶多有一种趋向终极的猜想。
不要把终极关怀和任何有限象征或有限象征的总和等同起来。民族理想,自然崇拜,以及佛教和伊斯兰教的那种人性的扩大,都只是中间价值系统,里面并没有神性,也没有无限。它们只是把有限的实在提升到终极的地位,使之具有一种虚伪的高度。只有那位“今是,昔是,以后永是者”才是人类与万物的存在依据。相信他,存在就获得终极意义,在意义里就找不到死亡。
“死啊!你得胜的权势在哪里?死啊!你的毒钩在哪里?”(哥林多前书15:55)这样的追问告诉我们,信仰在折磨着我们,它的答案只能是──我信故我在。
1998年1月19日
Saturday, August 12, 2006
维快百科
Know It All - Can Wikipedia conquer expertise? by Stacy Schiff, New Yorker, 7/31/2006
斯皮尔伯格的电影“人工智能”(A.I.)里,11岁的人造小男孩大卫为了寻找能把自己变成真正男孩的绿仙子,找到全知博士(Dr. Know)。全知博士实际上是一个全知全能的计算机,大卫不知道,他自己的制造者也在找他,他们在全知博士里输入了大卫想要的信息,把大卫最终引回到了自己被造的实验室。“人工智能”这个电影原来是库布里克(Stanley Kubrick)最后的项目,电影还没有开拍他就去世了,最后由斯皮尔伯格来完成。库布里克和斯皮尔伯格可能是我们这个时代对科技带给人类的可能性思考最深刻的电影人。不同的是,库布里克的思考带着成年人的悲观,斯皮尔伯格的思考充满孩童的好奇。 然而在他们电影中呈现出的很多概念在今天的现实中都逐渐变为现实。
看纽约客 7月31的刊号上斯戴希.西福关于维快百科的文章,让我想起了全知博士。斯皮尔伯格的全知博士虽带着博士的头衔,却没有学院的陈腐味道,而是妇孺可亲的小丑面貌,有问必答。维快百科,这个由网民自发建立的网上百科,是一个网络版的自己动手(DIY)百科,它正在悄悄颠覆我们所熟悉的正统和专业的知识定义,把知识渐渐变成了时刻变化的信息,人人都可以加添自己的解释,修改别人的定义。专家和业余人士平起平坐,没有对错的仲裁,只有说法的此消彼长。维京百科也扩充了我们所熟悉的知识的范围,从现今时尚的话题,到任何个人的,微不足道的信息都可以堂而皇之地占据一席之地。维快百科正变成我们时代的全知博士。
维快百科和古狗的对比也是一个有趣的话题。他们创立的初衷都是为了改变散布信息的方式,颠覆传统的信息权威。古狗把所有的信息陈列出来,任由你选择; 维快百科把相关的信息做一个有意义的陈列,帮你缩小你选择的范围。维快百科和古狗都是几个人奇思妙想的结晶,不同的是,古狗走上了商业成功的道路,成了华尔街最新的宠儿,维快百科还是5,6个人的作坊,继续着非营利组织的运行。
根据斯戴希.西福的采访,维快百科的创始人吉米.韦尔斯是60年代末生人,肄业财经博士,在IT泡沫高潮的时候开始经营一个门户网站。他在读本科的时候,读到弗里德里克.哈耶克(Friedrich Hayek)1945年的自由市场宣言-“知识在社会中的运用”,哈耶克认为个人的知识本身是局限性的,只有当人们把各自的知识放在一起时才能建立真理。90年代韦尔斯接触到开放源代码运动,开放源代码运动创始人之一的艾瑞克.瑞门的“天主堂和自由市场”一文特别开启了他的眼界,使他看到群体协作的可能性。维快百科开始时叫“新百科”,2000年,韦尔斯招募了学哲学出身的莱瑞.尚格加盟,以刊登学术性的百科条目为目的,头一年只有21篇文章。2001年,尚格的朋友介绍一种允许协作写作,编辑的软件给他,这个软件叫做维快。维快模式是一个条目有一页保存修改历史的纪录页,有一页讨论编辑过程的交谈页。维快百科开始运作后的一个月内,就有了600篇文章,一年内2万篇。维快模式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在内容的准确性上哈佛教授和高中生一律平等。维快模式开始时没有规则,后来尚格发布了一些规则,其中的第一条就是“不要去管其他的规则。”另外的两个中心思想是,文章必须中立,文章的内容必须是经得起查核和从前发表过的。维快百科在佛罗里达的办公室很简陋,就像研究生的休息室,真正维持维快百科运转的是分布在全世界的维快百科人。英文的维快百科有20万注册用户,70%的内容是由其中的3200人写的,这些无名氏用网名发表条目,其中一些常客成为网管或是调解仲裁委员,负责管理编辑的争执,封IP.
维快模式应该说是互联网模式最忠实地再版。它消解了地域,时间给信息交流带来的羁绊,赋予普通人无限的可能性。随着它的发展,它也渐渐被它所颠覆的社会准则所腐蚀,各种管理的规则,监管的程序应运而生。无名氏们在网管和调解仲裁委员的面具后面扮演着传统的权威角色。
维快百科最为人诟病的就是它条目的准确性。其条目内容很大程度源于网上的信息。经过多人的编辑,条目的清晰,紧凑程度也大受影响。
斯皮尔伯格的电影“人工智能”(A.I.)里,11岁的人造小男孩大卫为了寻找能把自己变成真正男孩的绿仙子,找到全知博士(Dr. Know)。全知博士实际上是一个全知全能的计算机,大卫不知道,他自己的制造者也在找他,他们在全知博士里输入了大卫想要的信息,把大卫最终引回到了自己被造的实验室。“人工智能”这个电影原来是库布里克(Stanley Kubrick)最后的项目,电影还没有开拍他就去世了,最后由斯皮尔伯格来完成。库布里克和斯皮尔伯格可能是我们这个时代对科技带给人类的可能性思考最深刻的电影人。不同的是,库布里克的思考带着成年人的悲观,斯皮尔伯格的思考充满孩童的好奇。 然而在他们电影中呈现出的很多概念在今天的现实中都逐渐变为现实。
看纽约客 7月31的刊号上斯戴希.西福关于维快百科的文章,让我想起了全知博士。斯皮尔伯格的全知博士虽带着博士的头衔,却没有学院的陈腐味道,而是妇孺可亲的小丑面貌,有问必答。维快百科,这个由网民自发建立的网上百科,是一个网络版的自己动手(DIY)百科,它正在悄悄颠覆我们所熟悉的正统和专业的知识定义,把知识渐渐变成了时刻变化的信息,人人都可以加添自己的解释,修改别人的定义。专家和业余人士平起平坐,没有对错的仲裁,只有说法的此消彼长。维京百科也扩充了我们所熟悉的知识的范围,从现今时尚的话题,到任何个人的,微不足道的信息都可以堂而皇之地占据一席之地。维快百科正变成我们时代的全知博士。
维快百科和古狗的对比也是一个有趣的话题。他们创立的初衷都是为了改变散布信息的方式,颠覆传统的信息权威。古狗把所有的信息陈列出来,任由你选择; 维快百科把相关的信息做一个有意义的陈列,帮你缩小你选择的范围。维快百科和古狗都是几个人奇思妙想的结晶,不同的是,古狗走上了商业成功的道路,成了华尔街最新的宠儿,维快百科还是5,6个人的作坊,继续着非营利组织的运行。
根据斯戴希.西福的采访,维快百科的创始人吉米.韦尔斯是60年代末生人,肄业财经博士,在IT泡沫高潮的时候开始经营一个门户网站。他在读本科的时候,读到弗里德里克.哈耶克(Friedrich Hayek)1945年的自由市场宣言-“知识在社会中的运用”,哈耶克认为个人的知识本身是局限性的,只有当人们把各自的知识放在一起时才能建立真理。90年代韦尔斯接触到开放源代码运动,开放源代码运动创始人之一的艾瑞克.瑞门的“天主堂和自由市场”一文特别开启了他的眼界,使他看到群体协作的可能性。维快百科开始时叫“新百科”,2000年,韦尔斯招募了学哲学出身的莱瑞.尚格加盟,以刊登学术性的百科条目为目的,头一年只有21篇文章。2001年,尚格的朋友介绍一种允许协作写作,编辑的软件给他,这个软件叫做维快。维快模式是一个条目有一页保存修改历史的纪录页,有一页讨论编辑过程的交谈页。维快百科开始运作后的一个月内,就有了600篇文章,一年内2万篇。维快模式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在内容的准确性上哈佛教授和高中生一律平等。维快模式开始时没有规则,后来尚格发布了一些规则,其中的第一条就是“不要去管其他的规则。”另外的两个中心思想是,文章必须中立,文章的内容必须是经得起查核和从前发表过的。维快百科在佛罗里达的办公室很简陋,就像研究生的休息室,真正维持维快百科运转的是分布在全世界的维快百科人。英文的维快百科有20万注册用户,70%的内容是由其中的3200人写的,这些无名氏用网名发表条目,其中一些常客成为网管或是调解仲裁委员,负责管理编辑的争执,封IP.
维快模式应该说是互联网模式最忠实地再版。它消解了地域,时间给信息交流带来的羁绊,赋予普通人无限的可能性。随着它的发展,它也渐渐被它所颠覆的社会准则所腐蚀,各种管理的规则,监管的程序应运而生。无名氏们在网管和调解仲裁委员的面具后面扮演着传统的权威角色。
维快百科最为人诟病的就是它条目的准确性。其条目内容很大程度源于网上的信息。经过多人的编辑,条目的清晰,紧凑程度也大受影响。
Friday, August 11, 2006
《决胜分》和《北国》
最近看了两个电影,伍迪.爱伦的《决胜分》(Match Point)和 Charlize Theron演的《北国》(North Country). 《决胜分》是伍迪.爱伦近年来最紧凑的作品,有点象他早期的《开罗的黄玫瑰》,把人性的软弱一层层揭开来,让你看到内核的黑暗。其实我们在人生当中最关键的时刻所做出的抉择从来都不可能是一时的冲动,往往是我们的习惯,意识的自然流露。有时给人的感觉会象是横空出世,其实人们所收的乃是其所种的。 犹太人的宿命观其实和中国人很接近。有点遗憾的是这部电影中没有看到伍迪.爱伦式的幽默,男主人公最后的内心独白也很苍白,脆弱。《北国》里面Charlize Theron的表演很出色。在美国,我们今天视为当然的妇女权力都是这些普通的女人为了自己做人的尊严辛苦争取来的。美国的制度本身竟然也让这些抗争成为可能。这就是为什么在美国以颠覆制度为目的的革命成为不可能的现象。
Saturday, July 29, 2006
Illustrated History of Europe by Frederic Delouche
European Values
The democrateic ideal, which is based on the conviction that collective well-being depends on each citizen taking an active part in civic life, is an inheriatnce from the ancient Greeks. It also derives from the assemblies of 'free men' held by the Germanic pepoples to counterbalance the powers of the leader in time fo peace.
The ideal of law and written statutes was established by Rome. By codifying relations between the various public authorities. The idea of the res publica, together with the political traditions of Northern Europe, gave birth to constitutional thought; and in the 17th and 18th centuries John Locke from England and the Baron de Montesquieu from France added the modern concept of the sepration of powers - legislative, executive and judiciary.
The ideal of individual liberty. Christianity by linking humanity to God and proclaiming 'Jesus as God made Man', had already added a personal dimension to everyone's destiny. Salvation, seen as supreme happiness was not a collective affair, but individual. The Christian spirit, which refused to link human success with birth, wealth, rank or glory, taught that happiess was to be found in a tranquil conscience.
At the Renaissance int he 15th century, with the rediscovery of the ancient world, humanist intellectuals archieved a synthesis of the Greco-Roman heritage and Christian thought. So four ideals cam together: democracy, equity under the rule of law, human equality and personal happiness based on individual freedom.
The diversity of cultures in Europe
Before the break-up of the Roman Empire in the 5th century, the language and culture of Greece were part of the Latin heritage and were taught throughout the Empire. After Roma, three great cultural zones co-exist and reguularly influenced each other in Europe. In the sourtheast there is the Balkan zone, heir to the Byzantine Empire, under which it flourished before coming under Moslem influence from the 15th to the 19th century. In the east is the Slav zone, largely open to Asian, Byzantine, Moslem and Western influence. In the west is the occidentla zone, with its intimate blend of Nordic or Anglo-Saxon cultures with the legacy of Greece and Rome.
The democrateic ideal, which is based on the conviction that collective well-being depends on each citizen taking an active part in civic life, is an inheriatnce from the ancient Greeks. It also derives from the assemblies of 'free men' held by the Germanic pepoples to counterbalance the powers of the leader in time fo peace.
The ideal of law and written statutes was established by Rome. By codifying relations between the various public authorities. The idea of the res publica, together with the political traditions of Northern Europe, gave birth to constitutional thought; and in the 17th and 18th centuries John Locke from England and the Baron de Montesquieu from France added the modern concept of the sepration of powers - legislative, executive and judiciary.
The ideal of individual liberty. Christianity by linking humanity to God and proclaiming 'Jesus as God made Man', had already added a personal dimension to everyone's destiny. Salvation, seen as supreme happiness was not a collective affair, but individual. The Christian spirit, which refused to link human success with birth, wealth, rank or glory, taught that happiess was to be found in a tranquil conscience.
At the Renaissance int he 15th century, with the rediscovery of the ancient world, humanist intellectuals archieved a synthesis of the Greco-Roman heritage and Christian thought. So four ideals cam together: democracy, equity under the rule of law, human equality and personal happiness based on individual freedom.
The diversity of cultures in Europe
Before the break-up of the Roman Empire in the 5th century, the language and culture of Greece were part of the Latin heritage and were taught throughout the Empire. After Roma, three great cultural zones co-exist and reguularly influenced each other in Europe. In the sourtheast there is the Balkan zone, heir to the Byzantine Empire, under which it flourished before coming under Moslem influence from the 15th to the 19th century. In the east is the Slav zone, largely open to Asian, Byzantine, Moslem and Western influence. In the west is the occidentla zone, with its intimate blend of Nordic or Anglo-Saxon cultures with the legacy of Greece and Rome.
Friday, July 28, 2006
创世记
昨天看查经班的进度表,发现已大大落后。等恬恬十点睡后就开始接着读创世记。
该隐和亚伯的故事是人类兄弟相残的开始。神原本是警告过该隐的,“你若行得不好,罪就伏在门前,它必恋慕你,你却要制服它。” 人在自己偏行己路的时候,就落入了罪的网络中。该隐在嫉妒和愤怒中杀死了自己的兄弟,他成了自己罪(嫉妒和愤怒)的奴隶,罪的功价就是死,亚伯死了,他也从此与生命之源无份。他的惩罚是从此与神永远隔绝,流离飘荡在地上。
大洪水是神第一次清洗人间的罪。大洪水的传说似乎是各个民族的集体记忆,中国的山海经中有洪水的记载,云南各民族中,比如纳西的东巴经中也有这样的记载。创世记是犹太民族的口传历史。圣经上说,洪水之后挪亚的后裔分散在全地。所谓的宗族,国家其实就是挪亚后裔的地土和邦国。不奇怪做基因分布研究的人发现从基因上看人类可能是同一个人的后裔。
该隐和亚伯的故事是人类兄弟相残的开始。神原本是警告过该隐的,“你若行得不好,罪就伏在门前,它必恋慕你,你却要制服它。” 人在自己偏行己路的时候,就落入了罪的网络中。该隐在嫉妒和愤怒中杀死了自己的兄弟,他成了自己罪(嫉妒和愤怒)的奴隶,罪的功价就是死,亚伯死了,他也从此与生命之源无份。他的惩罚是从此与神永远隔绝,流离飘荡在地上。
大洪水是神第一次清洗人间的罪。大洪水的传说似乎是各个民族的集体记忆,中国的山海经中有洪水的记载,云南各民族中,比如纳西的东巴经中也有这样的记载。创世记是犹太民族的口传历史。圣经上说,洪水之后挪亚的后裔分散在全地。所谓的宗族,国家其实就是挪亚后裔的地土和邦国。不奇怪做基因分布研究的人发现从基因上看人类可能是同一个人的后裔。
Thursday, July 27, 2006
创世记头三章
昨晚读创世记头三章。
亚当的名字就是“这人”的意思。 神所造的最初的人就是“这人”。
天是分开水体的空间。那天之上的水体是大气层吗?
婴儿认识世界是从名字开始,亚当和他以外的世界发生联系也是从命名开始。
人最初的追求是饱足,快乐与智慧。人最初的感情是羞耻与害怕。人第一次背离神的后果就是一个羔羊被宰杀。死进入了生命的世界。
亚当的名字就是“这人”的意思。 神所造的最初的人就是“这人”。
天是分开水体的空间。那天之上的水体是大气层吗?
婴儿认识世界是从名字开始,亚当和他以外的世界发生联系也是从命名开始。
人最初的追求是饱足,快乐与智慧。人最初的感情是羞耻与害怕。人第一次背离神的后果就是一个羔羊被宰杀。死进入了生命的世界。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