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August 12, 2006

维快百科

Know It All - Can Wikipedia conquer expertise? by Stacy Schiff, New Yorker, 7/31/2006

斯皮尔伯格的电影“人工智能”(A.I.)里,11岁的人造小男孩大卫为了寻找能把自己变成真正男孩的绿仙子,找到全知博士(Dr. Know)。全知博士实际上是一个全知全能的计算机,大卫不知道,他自己的制造者也在找他,他们在全知博士里输入了大卫想要的信息,把大卫最终引回到了自己被造的实验室。“人工智能”这个电影原来是库布里克(Stanley Kubrick)最后的项目,电影还没有开拍他就去世了,最后由斯皮尔伯格来完成。库布里克和斯皮尔伯格可能是我们这个时代对科技带给人类的可能性思考最深刻的电影人。不同的是,库布里克的思考带着成年人的悲观,斯皮尔伯格的思考充满孩童的好奇。 然而在他们电影中呈现出的很多概念在今天的现实中都逐渐变为现实。

看纽约客 7月31的刊号上斯戴希.西福关于维快百科的文章,让我想起了全知博士。斯皮尔伯格的全知博士虽带着博士的头衔,却没有学院的陈腐味道,而是妇孺可亲的小丑面貌,有问必答。维快百科,这个由网民自发建立的网上百科,是一个网络版的自己动手(DIY)百科,它正在悄悄颠覆我们所熟悉的正统和专业的知识定义,把知识渐渐变成了时刻变化的信息,人人都可以加添自己的解释,修改别人的定义。专家和业余人士平起平坐,没有对错的仲裁,只有说法的此消彼长。维京百科也扩充了我们所熟悉的知识的范围,从现今时尚的话题,到任何个人的,微不足道的信息都可以堂而皇之地占据一席之地。维快百科正变成我们时代的全知博士。

维快百科和古狗的对比也是一个有趣的话题。他们创立的初衷都是为了改变散布信息的方式,颠覆传统的信息权威。古狗把所有的信息陈列出来,任由你选择; 维快百科把相关的信息做一个有意义的陈列,帮你缩小你选择的范围。维快百科和古狗都是几个人奇思妙想的结晶,不同的是,古狗走上了商业成功的道路,成了华尔街最新的宠儿,维快百科还是5,6个人的作坊,继续着非营利组织的运行。

根据斯戴希.西福的采访,维快百科的创始人吉米.韦尔斯是60年代末生人,肄业财经博士,在IT泡沫高潮的时候开始经营一个门户网站。他在读本科的时候,读到弗里德里克.哈耶克(Friedrich Hayek)1945年的自由市场宣言-“知识在社会中的运用”,哈耶克认为个人的知识本身是局限性的,只有当人们把各自的知识放在一起时才能建立真理。90年代韦尔斯接触到开放源代码运动,开放源代码运动创始人之一的艾瑞克.瑞门的“天主堂和自由市场”一文特别开启了他的眼界,使他看到群体协作的可能性。维快百科开始时叫“新百科”,2000年,韦尔斯招募了学哲学出身的莱瑞.尚格加盟,以刊登学术性的百科条目为目的,头一年只有21篇文章。2001年,尚格的朋友介绍一种允许协作写作,编辑的软件给他,这个软件叫做维快。维快模式是一个条目有一页保存修改历史的纪录页,有一页讨论编辑过程的交谈页。维快百科开始运作后的一个月内,就有了600篇文章,一年内2万篇。维快模式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在内容的准确性上哈佛教授和高中生一律平等。维快模式开始时没有规则,后来尚格发布了一些规则,其中的第一条就是“不要去管其他的规则。”另外的两个中心思想是,文章必须中立,文章的内容必须是经得起查核和从前发表过的。维快百科在佛罗里达的办公室很简陋,就像研究生的休息室,真正维持维快百科运转的是分布在全世界的维快百科人。英文的维快百科有20万注册用户,70%的内容是由其中的3200人写的,这些无名氏用网名发表条目,其中一些常客成为网管或是调解仲裁委员,负责管理编辑的争执,封IP.

维快模式应该说是互联网模式最忠实地再版。它消解了地域,时间给信息交流带来的羁绊,赋予普通人无限的可能性。随着它的发展,它也渐渐被它所颠覆的社会准则所腐蚀,各种管理的规则,监管的程序应运而生。无名氏们在网管和调解仲裁委员的面具后面扮演着传统的权威角色。

维快百科最为人诟病的就是它条目的准确性。其条目内容很大程度源于网上的信息。经过多人的编辑,条目的清晰,紧凑程度也大受影响。

No comments: